- 黄贵斌;关耀兵;牛永岐;周丽蕾;赵永峰;
以引进的103份鹰嘴豆种质资源为材料,对其12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和聚类分析,对其中7个数量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和综合评价,为鹰嘴豆种质资源的创制与新品种的选育工作打下理论基础。结果表明,12个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为0.6584~2.0333,其中,株高、单株粒数、百粒重和单株荚数遗传多样性指数较高,均高于2.0000;株型、种子表面、粒形和花色遗传多样性指数较低,均低于1.2000。103份鹰嘴豆种质资源主要分为5个类群,类群Ⅰ包含24份材料,可筛选出丰产且适宜机械化收获的品种;类群Ⅱ包含13份材料,可筛选出高产、高秆和中籽粒型的品种。7个数量性状的前3个主成分贡献率分别为44.92%、19.25%和15.82%,累计贡献率为79.99%,主成分1的主要因子是单株产量、单株荚数和单株粒数。综合评价值(D值)均介于0.136~0.874,排名前20的D值均高于0.600。根据聚类分析和D值可初步筛选出20余份具有不同优良特性的潜力材料。
2023年01期 No.212 6-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2K] [下载次数:542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8 ] - 于永涛;张楠;谢利华;李光玉;刘建华;李武;李高科;胡建广;
甜玉米的蒸煮品质品尝鉴评是评价食味品质的重要环节。了解普通消费者评价甜玉米食味品质的标准及偏好性可以使育种家在改良甜玉米品质和培育优质品种时更有针对性。以17份甜玉米种质为试验材料,在专业鉴评的基础上,请95名普通消费者进行了品尝鉴评,并对获得的评价数据进行调查。普通消费者的评价结果总体上和专业鉴评结果相一致;与好吃程度相关性最高的是风味和甜度,相关系数均在0.950以上;女性普通消费者中果皮厚度与好吃程度的相关系数高达0.930以上,显著高于男性的0.892,而女性消费者中好吃程度与光泽度的相关系数则只有0.501,明显低于男性的0.666。上述结果表明,与普通消费者整体喜好度相关性最高的是风味和甜度;女性消费者对果皮厚度的重视程度高于男性,而男性消费者对光泽度的重视程度高于女性。这些初步调查结果可为育种家们开展更有针对性的甜玉米食味品质改良提供参考依据。
2023年01期 No.212 14-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7K] [下载次数:231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6 ] - 孟亚轩;姚旭航;孙颖琦;赵心月;王凤霞;瓮巧云;刘颖慧;
二酰甘油酰基转移酶(DGAT)是三酰甘油合成的限速酶,在植物油脂合成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明确禾谷类作物DGAT基因家族的表达特征,利用已知DGAT成员序列对主要禾谷类作物进行全基因组扫描,分析其亚型差异及表达特点。结果表明,DGAT蛋白具有高脂肪、碱性和不稳定性。系统发育树中DGAT成员聚类为4个亚族,不同亚族成员间平行进化。DGAT基因结构具有组内保守性和组间多样性,基序存在多种类型,不同亚型成员具有特异的结构域组成。DGAT上游序列中,存在植株发育和胁迫响应等多种类型顺式作用元件,说明DGAT广泛参与不同生物学过程。转录组分析结果显示,DGAT广泛存在于不同组织中。在遭遇干旱和低温等不同非生物胁迫时,DGAT受到不同程度诱导,具有时空表达差异性。本研究可为禾谷类作物DGAT基因家族成员功能研究奠定基础。
2023年01期 No.212 20-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52K] [下载次数:407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2 ] - 宋芸;张鑫瑞;贺嘉欣;李政;孙哲;李澳旋;乔永刚;
以来自15个不同产地的150份苦参为材料,采用cpSSR分子标记技术探究不同产地苦参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18对cpSSR引物共扩增出311个条带,检测出97.47个等位基因,平均每对cpSSR引物扩增出17.28个条带。平均检测到的等位基因数(Na)为5.415,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4.395,Shannon?s信息指数(I)为1.535,多样性指数(h)为0.748,无偏多样性指数(uh)为0.832,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886,PIC>0.5说明18对cpSSR引物具有较高的多态性。不同产地的苦参遗传多样性丰富,其中山西武乡土河坪种质(THP)的I为1.600,Ne为4.786,其他遗传多样性指数均较大,是遗传多样性较丰富的苦参产地。居群分子方差分析(AMOVA)表明,苦参种质内个体间差异大,苦参种质内遗传变异率大于种质间的。聚类分析、主坐标分析(PCoA)和STRUCTURE软件进行的遗传结构分析结果均将不同产地的苦参分为2个类群,并且分类结果有明显的地理相关性。第1类群中的9个苦参种质主要来自山西、河北、陕西和内蒙古等地,第2类群主要来自山东、河南、江苏以及安徽等地。18对cpSSR引物在苦参内具有很好的适用性。苦参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研究为发掘、利用与保护苦参种质资源以及优良品种的选育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2023年01期 No.212 30-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4K] [下载次数:518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 刘素军;蒙美莲;苏日古嘎;
为了明确干旱胁迫对马铃薯的损伤以及复水对其保护效果,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了马铃薯代谢途径中基因表达研究。试验采用盆栽法,设干旱处理(40%土壤相对含水量,DT)和干旱对照(保持土壤相对含水量为70%并持续14d,CK)、复水处理(土壤相对含水量40%维持14d后恢复至土壤相对含水量的70%,RT)和复水对照(土壤相对含水量保持在70%并维持21d,RCK),研究干旱胁迫与复水处理对马铃薯体内淀粉及糖代谢途径的影响。DT与CK处理相比,有655个基因表达发生显著变化,其中与淀粉及糖代谢途径相关的有13个基因,上调表达的有9个,下调表达的有4个,涉及的酶有11个;RT与RCK处理相比,差异表达基因有644个,与淀粉及糖代谢途径相关的有5个,上调表达的有3个,下调表达的有2个,涉及的酶有4个。干旱胁迫后,淀粉及糖代谢途径中13个基因表达发生变化,涉及代谢途径中11个酶,功能与糖基水解酶、蔗糖合酶、糖基转移酶、淀粉合酶和果胶酯酶相关。复水后,有5个基因表达仍呈显著差异,影响4个酶,发生差异表达的基因数和涉及酶的数量分别减少了8和7个,下降幅度较为明显。虽然不是完全修复,但整体修复效果较好,补偿效应显著。
2023年01期 No.212 38-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7K] [下载次数:616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2 ] - 王延训;田纪春;
山农20是山东农业大学利用常规育种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成的多抗、广适、高产且稳产小麦品种,先后通过国家黄淮南片、北片、新疆和甘肃审定。山农20含有长穗偃麦草和美国种质血缘,表现抗病、大穗和大粒等优异农艺性状。通过基因功能标记或与基因紧密连锁的微卫星标记的检测,分析了山农20含有的控制重要农艺性状的关键基因,得出山农20含有Pm2、Pm24和Pm30白粉病抗性基因,在田间表现出较好的白粉病抗性;含有Yr15和Yr26抗条锈基因、Lr21抗叶锈基因和Ses1抗纹枯病基因,在田间表现出较好的条锈病、叶锈病及纹枯病抗性;聚合了控制小麦产量三因素的基因位点,即粒重位点QGw6A-29和QTaGW4B.4、穗粒数位点QGns2B-2、穗长位点QS12D-3、分蘖成穗位点QMtw5D-1和QMtw6A,这与其高产、稳产和广适性是一致的。以上信息为深入认识山农20重要农艺性状分子机理提供了线索,对未来小麦遗传改良中高效利用该品种的重要基因具有实用价值。
2023年01期 No.212 46-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7K] [下载次数:182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付梓平;范昱;赖弟利;张凯旋;朱剑锋;李基光;周美亮;王俊珍;
采用普鲁兰酶(PUL)去除苦荞淀粉支链,进行多次湿热处理(HMT),探究PUL用量和HMT次数对苦荞全粉中抗性淀粉含量以及理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PUL、HMT和PUL-HMT均能增加苦荞抗性淀粉含量,其中PUL用量10U/g、HMT 2次效果最佳,抗性淀粉含量从4.74%增加到13.38%。经过PUL-HMT,苦荞粉表面由光滑变凹凸状,晶型结构发生变化,从A型变为A+V型,相对结晶度和热焓值下降,红外光谱表明,淀粉内部短程有序结构轻微改变。去支化和HMT能有效改变苦荞粉理化性质,增加抗性淀粉含量,其中PUL10-HMT2的处理方法能得到更加理想的高抗性淀粉苦荞材料。
2023年01期 No.212 52-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9K] [下载次数:666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 ] - 王琦;许艳丽;闫鹏;董好胜;张薇;卢霖;董志强;
针对东北春谷区肥料全基施背景下氮肥吸收、同化和利用效率低、流失和浪费严重的问题,2020-2021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公主岭试验站,以张杂谷13号和华优谷9号为材料,设置裂区试验,聚天门冬氨酸和壳聚糖复配剂(polyaspartic acid-chitosan,PAC)处理为主区,氮肥梯度为副区,探究全基施背景下PAC与常规氮肥配施对东北春谷氮素利用的调控效应和增产增效机制。结果表明,相同施氮量水平下,与常规氮肥处理相比,PAC处理可增加2个谷子品种的株高、茎粗和叶面积指数,改良穗长、穗粗、单穗重和单穗粒重等穗部性状,提高花期和花后植株干物质积累量,提高谷子氮素积累量及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效率和氮肥表观利用率,最终提高产量。2020年张杂谷13号和华优谷9号增产幅度分别为11.24%~21.55%和5.53%~15.75%,2021年增产幅度分别为8.65%~14.22%和10.43%~16.17%。上述调控效应在中、低氮水平(75.0、112.5、150.0kg/hm2)下效果更为显著。综上所述,PAC配施氮肥可作为一项增产增效的全基施生产技术应用于我国东北春谷区。
2023年01期 No.212 58-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3K] [下载次数:253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18 ] - 阚茗溪;王艳杰;于慧玲;王德梅;陶志强;杨玉双;王玉娇;高甜甜;曹祺;赵广才;常旭虹;
水分是限制小麦产量和品质提高的关键因素。为探究不同时期灌水对冬小麦产量、农艺性状、籽粒品质及光合性能的影响,在自动防雨水肥控制池中设置4个春季水分处理:不灌水(对照,W1)、仅拔节期灌水1050m~3/hm~2(W2)、仅开花期灌水1050m~3/hm~2(W3)和拔节期525m~3/hm~(2+)开花期525m~3/hm~2(W4)。结果表明,W1处理籽粒蛋白质含量最高,W2处理蛋白质产量最高,W3处理籽粒产量最高,W4处理光合性能最稳定。与W1处理相比,灌水影响小麦旗叶的光合性能,使其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_2浓度和蒸腾速率增大;拔节期灌水可增加叶片叶绿素含量,促进植株干物质积累,提高籽粒蛋白质产量,通过增加单位面积穗数和穗粒数而增加生物产量;开花期灌水促进籽粒长、宽增大,增大库容量,通过增加粒重而提高籽粒产量。通过比较拔节期灌水后至开花期未灌水前W1、W4和W2处理发现,灌水使最大净光合速率和光饱和点增大,暗呼吸速率减小,旗叶更加适应强光,但光合效率并不能进一步增加,并且随时间推移旗叶适应强光能力减弱。灌水量相同时,仅在开花期灌1次水或者在拔节期和开花期分2次灌水可减缓叶片后期光合性能下降,防止早衰。因此,在生产中要关注不同生育时期水分的作用,根据实际降水及生产需求及时进行灌溉。
2023年01期 No.212 68-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0K] [下载次数:327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 金明珂;陈泳纬;吴永兵;阳苇丽;何正川;赵铭钦;
为探究变色期不同晾制温度对雪茄烟叶氮素转化机制的影响,以川雪1号为试验材料,设置4个温度处理(23℃、25℃、27℃和29℃),测定分析不同处理下的烟叶主要含氮化合物含量及相关酶活性。结果表明,随着变色期晾制温度的增加,烟叶内部硝酸还原酶和亚硝酸还原酶活性呈先升后降的趋势,23℃与29℃温度处理的烟叶酶活性显著降低。随着变色期晾制温度的增加,各处理的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含量呈先降后升的趋势,氨和总挥发碱含量显著降低,蛋白质含量显著升高,其中温度为27℃处理的烟叶内NH_4~+-N和氨基酸含量显著升高,亚硝酸盐含量显著降低。烟叶内氨转化产物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各处理烟叶中的氨与总挥发碱、总氮和蛋白质含量整体呈显著负相关,与NH_4~+-N和氨基酸含量相关性不显著。当变色期温度控制在27℃时,烟叶内化学成分较协调,烟叶物理特性和感官质量最好,25℃处理次之。综上所述,变色期适宜的晾制温度条件有利于雪茄烟叶品质的提高。
2023年01期 No.212 76-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2K] [下载次数:399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9 ] - 吴子帅;刘广林;李虎;罗群昌;陈传华;朱其南;
为探讨施氮量对优质常规籼稻稻米品质的影响,以桂香18、桂育12、桂育9号、桂育11号、桂育18和桂育8号为材料,在4种不同施氮量下分析稻米品质指标。结果表明,糙米率和整精米率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升后降的趋势,供试品种在施氮150.0kg/hm~2时其值较高;垩白粒率和垩白度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供试品种在施氮150.0或187.5kg/hm~2时其值较低,且在施氮150.0和187.5kg/hm~2时,粒长和长宽比差异不显著;随施氮量的增加,直链淀粉含量呈上升趋势,蛋白质含量显著升高,供试品种在施氮150kg/hm~2时直链淀粉含量均达到优质一等。综上,在本试验条件下,150kg/hm~2是实现供试品种稻米品质较优的最适施氮量。
2023年01期 No.212 84-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3K] [下载次数:431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 王政;徐天养;刘久羽;彭博;徐茂华;李博;敖金成;龙伟;
基于大田试验和扩增子测序技术,分析在常规施肥(CK)基础上添加复合菌剂A(T1)、复合菌剂B(T2)、秸秆(T3)、秸秆+复合菌剂A(T4)和秸秆+复合菌剂B(T5)的处理对云南红壤坡耕地烟田综合应用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处理相比,单施复合菌剂、秸秆还田及秸秆配施复合菌剂均能不同程度地提高红壤坡耕地土壤细菌群落丰富度、多样性和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阳离子交换量及种植效益,改善上部烟叶化学成分的协调性和感官品质,整体以T5处理的综合应用效应较佳。综上,秸秆配施复合菌剂综合应用效应优于单施复合菌剂或单独秸秆还田,秸秆配施复合菌剂B更适合云南红壤坡耕地烤烟栽培。
2023年01期 No.212 89-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1K] [下载次数:37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 ] - 范端阳;尹美强;温银元;郭之瑶;温艳杰;王钰麒;孙敏;高志强;
通过营养液浇灌盆栽试验,以晋谷21号为供试材料,基于总氮水平(5mmol/L)设置5个氮素形态配比,无氮素营养液处理作为对照,分析不同形态氮素配比对谷子幼苗生长、氮代谢关键酶活性及氮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施氮能显著促进谷子幼苗地上部和根系生长、氮代谢关键酶活性及氮素利用,且在硝铵比为50%:50%时达到最大;与单施一种氮源相比,硝铵氮源混施能显著促进谷子幼苗地下部生长和谷氨酸合成酶活性;与铵态氮占比在50%以上的处理相比,硝态氮占比在50%以上的处理更有利于促进谷子幼苗地上部生长、硝酸还原酶、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及氮效率。隶属函数综合分析得出,氮源配施较单一氮源更有利于谷子幼苗的生长,且在硝铵比为50%:50%时效果最佳。
2023年01期 No.212 96-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8K] [下载次数:406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6 ] - 夏玉莹;王志君;李红宇;胡传军;吕艳东;赵海成;郑桂萍;
基于育苗土需求量越来越大,选用基质板育苗对于农业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作用。试验以水稻品种龙粳31为材料,采用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A因素为4个种植地区(黑龙江省查哈阳农场、富裕牧场、齐齐哈尔种畜场和泰来县),B因素为育苗方式(基质板育苗和常规育苗),探讨了基质板育苗和常规育苗对水稻秧苗素质及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水稻秧苗素质比较中,试验点与育苗方式二因素互作极显著或显著影响株高、第1叶长、第2叶长和第3叶长等8个秧苗素质指标;基质板育苗除2~3叶枕间距差异不显著外,第1叶长、第2叶长和第3叶长等指标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常规育苗,其中,第1叶长、第3叶长和根长最为显著,分别提高了28.01%、29.20%和33.10%。在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比较中,基质板育苗结实率显著高于常规育苗,提高了1.36%。在稻米品质指标比较中,基质板育苗各个稻米品质指标与常规育苗差异不显著。
2023年01期 No.212 103-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7K] [下载次数:453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5 ] - 高伟;郝青婷;张泽燕;王茜;闫虎斌;朱慧珺;赵雪英;张耀文;
为优化晋小豆5号品种的高产施肥策略,设置不同田间氮磷肥处理试验(0.00、500.00、1000.00kg/hm~2磷肥,300.00、600.00kg/hm~2氮磷复合肥,分别以CK、T1、T2、T3和T4表示),研究施肥对小豆产量及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处理相比,T1处理能获得较高的地下部生物量,并促进根系生长;T3处理可以提高百粒重、生物产量和作物产量。与其他处理相比,T3处理的叶绿素含量最高,光合电子传递速率最快,茎秆强度最高。因此,本研究的结果可作为小豆增产的适宜推荐施肥量。
2023年01期 No.212 109-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4K] [下载次数:451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 孙奕荷;张凯;鲁琪飞;李松伟;张波;李均;叶协锋;姚鹏伟;李雪利;
通过明确不同烤烟种植区土壤肥力状况及植烟适宜性,为不同生态区烟草科学施肥方案的制定奠定基础。采用描述统计法、相关系数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四川会东、河南洛阳和安徽皖南3个植烟生态区的418份土壤样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会东烟区土壤pH为5.36~8.66,77.88%的土壤pH大于7.50,有机质含量较低,67%的土壤碱解氮含量低于90mg/kg,全氮含量适中,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丰富;洛阳烟区土壤pH呈弱碱性,有机质和碱解氮含量匮乏,70%以上的土壤有机质和碱解氮处于“缺”及以下水平,全氮和速效磷含量适中,速效磷含量变异系数达79.38%,速效钾含量丰富;皖南烟区土壤pH、有机质和全氮含量适中,碱解氮含量较高,速效钾含量缺乏,82.82%的土壤速效钾含量低于150mg/kg,速效磷含量丰富但异质性强。3个生态区植烟土壤综合肥力指数(IFI)存在显著差异(P<0.05),表现为皖南(0.69)>会东(0.52)>洛阳(0.43),其中皖南烟区75.76%的土壤IFI处于Ⅱ级以上,会东烟区处于Ⅱ级和Ⅲ级的比例分别为31.73%和46.15%,而洛阳烟区近50%的土壤为Ⅳ级。会东和洛阳烟区应减少使用碱性肥料,并通过改良土壤调节pH,同时应注意增施有机质和碱解氮;皖南烟区应适量增施钾肥,以满足烟草生长发育需要。
2023年01期 No.212 115-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0K] [下载次数:507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 王玉娇;常旭虹;王德梅;王艳杰;杨玉双;石书兵;赵广才;
研究不同播种方式对不同品种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为小麦高产高效栽培提供参考。采用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播种方式为匀播(A1)和常规条播(A2),小麦品种为衡观35(B1)、邯6172(B2)、轮选103(B3)和石麦25(B4)。结果表明,2种播种方式对植株性状影响差异显著,条播的株高和穗粒数均显著高于匀播,匀播的产量、穗数和千粒重均显著高于条播,其中匀播处理的产量比条播提高4.42%。播种方式对小麦的容重、面筋指数、出粉率和14%吸水率有显著影响,匀播处理的小麦出粉率比条播高2.02个百分点。条播处理下石麦25的产量最高,衡观35的磨粉品质较好;匀播处理下衡观35、邯6172和轮选103的产量均较高,邯6172的粉质指标较好。
2023年01期 No.212 122-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9K] [下载次数:744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9 ] - 陈东;邹静;郭刚刚;代文典;宋绍光;黄莺;
为进一步提高井窖式移栽烟苗的素质,研究不同规格育苗盘(T1~T5处理)对烟苗素质及主要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T1处理相比,有气孔的育苗盘(T2~T4处理)可使基质温度早晨升温快、日变幅减小,促进根系的生长发育,提高烟苗素质,根系总长、根体积、整株干重和根冠比分别提高58.05cm、0.05cm~3、0.21g和0.04;过氧化氢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分别提高3.12和22.29U/mg,可溶性蛋白和叶绿素含量没有显著性差异,过氧化物酶活性略低,烟苗抗逆能力增强;出苗整齐,成苗率达90.83%。不同规格新型育苗盘中,T2处理整体植株表现矮小,T4与T5处理育苗孔较少,育苗成本高。综合来看,T3处理培育烟苗素质较好,适于生产应用。
2023年01期 No.212 129-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3K] [下载次数:317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 赵晶云;吕新云;刘小荣;任海红;任小俊;马俊奎;
为探明幼龄核桃林下复合间作的大豆生长变化及营养特性,以6个大豆品种为试验材料,在5年生的幼龄核桃林下进行带状复合间作,同时单作为对照,记载各品种的生长特性,并测量不同生育期的干物质积累量和成熟后籽粒的蛋白质、脂肪含量及籽粒产量。结果表明,核桃林下带状复合间作大豆生育期延长4~8d,抗倒性降低;株高和底荚高度增加,分枝数减少,主茎节数变化不显著;干物质积累量在各生长阶段均比单作有所降低,苗期和花期影响不显著,鼓粒期和成熟期影响显著;粗蛋白含量比单作有所增加,增加量因品种不同而异,晋豆42的粗蛋白含量显著提高;脂肪含量均比单作降低,晋豆42显著降低;籽粒产量比单作降低显著,生育期最长、株高最高且倒伏的汾豆93减产最多,为59.03%,生育期短的晋豆25减产最少,为49.04%。6个品种中,汾豆78在间作模式下产量最高,为1617.5kg/hm~2,其次是汾豆56,为1481.5kg/hm~2。幼龄核桃林下复合间作大豆,会延缓成熟,使株高增加,分枝数减少,干物质积累量降低,粗蛋白质含量增加,粗脂肪含量降低,大豆产量显著降低。
2023年01期 No.212 136-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9K] [下载次数:32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4 ] - 翟彩娇;张蛟;崔士友;陈澎军;韩继军;
为探明盐逆境下缓/控释肥对水稻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南粳5055为材料开展盆栽试验。设置3个盐分水平:0.0g/kg(S0)、1.5g/kg(S1)、3.0g/kg(S2)和4种氮肥处理:常规尿素(F1)、有机缓释水稻专用肥(F2)、大颗粒尿素(F3)和硫包衣尿素(F4),各处理的施氮量和磷钾肥用量相同,以不施氮肥处理为对照(CK)。结果表明,盐逆境下,F2的最大茎蘖数、株高和成穗率均最高;在S0下,F2、F3和F4的产量比F1分别高出11.89%、5.58%和17.14%;在S1和S2下,F2的产量比F1分别高出30.28%和37.20%,而F3和F4的增产效果不佳。在盐逆境下,F2主要通过增加有效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提高产量。盐逆境下穗粒重、一次枝梗的粒重、千粒重和结实率,二次枝梗的粒重和千粒重均以F2最高。盐逆境下,F2具有较高的糙米率、精米率、胶稠度和较低的直链淀粉、蛋白质含量。由本研究可得出,盐逆境下,F2的增产效果最佳,且对稻米品质具有一定的有利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盐逆境对水稻的危害。
2023年01期 No.212 143-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9K] [下载次数:704 ]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17 ] - 边淑惠;邢国芳;梁昕;张舒玮;王佳宁;叶昊雨;
为探究不同形态硒及用量对谷子生长和抗性的影响,选用0.0、0.1、0.5、1.0、10.0mmol/L亚硒酸钠和纳米硒,通过水培试验研究不同形态硒浓度对谷子株高、茎粗、根系、硒含量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2种形态硒随着浓度的升高,株高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亚硒酸钠对茎粗的影响呈开口向下的抛物线趋势,纳米硒对茎粗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亚硒酸钠对根长和根冠比的影响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低浓度纳米硒对根长影响不显著,高浓度纳米硒对根长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纳米硒对谷子根冠比抑制作用明显。2种形态硒均可提高谷子的硒含量;2种形态硒及其不同浓度对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及蛋白质含量均有显著影响,对过氧化物酶活性影响不显著。结合Circos-弦图、谷子株高、茎粗、根系、硒含量和酶活性等试验结果,得出喷施0.1mmol/L的纳米硒溶液对谷子生长、硒含量及酶活性提高效果显著,适宜在谷子种植中应用。
2023年01期 No.212 152-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0K] [下载次数:855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9 ] - 李文姗;张俊尧;唐江华;徐文修;徐清华;
通过探索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艾氟迪在棉花生产中适宜的滴施量,为棉花轻简化栽培提供依据。于2020年4-10月进行田间试验,设置0(CK)、750(A)、1050(B)、1350(C)和1650g/hm~2(D)5个处理,分析不同艾氟迪滴施量对棉花农艺性状、干物质积累量、籽棉产量及纤维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艾氟迪滴施量对棉花的株高和茎粗无显著影响,对其叶枝长和果枝长的生长有促进作用。随着艾氟迪滴施量的增加,棉花的果枝台数、有效棉铃数、单株及其各器官(茎、叶、铃)干物质质量均基本表现为增加的变化趋势,各处理表现为D>C>B>A>CK;棉花单株铃数和单铃重均比CK处理显著提高,进而提高籽棉产量,其中以D处理的产量最高,为5269.70kg/hm~2,较CK、A、B和C处理分别提高12.45%、11.57%、7.68%和1.82%。艾氟迪处理水平与棉株整齐度、断裂比强度、纤维长度呈正比,均以最大滴施量D处理最大,而对短纤维率和马克隆值有抑制作用。综合考虑,在本试验棉花栽培中艾氟迪滴施量以1650g/hm~2处理最佳。
2023年01期 No.212 158-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6K] [下载次数:228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5 ] - 马瑞琦;王德梅;陶志强;王艳杰;杨玉双;赵广才;常旭虹;
试验于2016-2017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北京试验基地进行,采用两因素随机区组设计,A因素为弱筋小麦品种扬麦22和扬麦15,B因素为3个施氮量水平180、210、240kg/hm~2(底施纯氮105kg/hm~2,于拔节期追施剩余氮量),探究施氮量对北部冬麦区种植弱筋小麦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施氮量180~240kg/hm~2范围内,籽粒产量、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千粒重、蛋白质产量及生物产量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提高。随施氮量的增加,蛋白质总量及组分含量呈增加趋势,其中醇溶蛋白和谷蛋白的增加幅度高于清蛋白和球蛋白,与施氮量180kg/hm~2相比,210、240kg/hm~2处理谷醇比分别降低0.27和0.41个百分点;容重、硬度和出粉率均表现为扬麦22>扬麦15;2个小麦品种的沉淀值、湿面筋、吸水率、面团形成时间、稳定时间和粉质评价值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平均增幅分别为5.53%、2.54%、0.54%、17.82%、7.07%和14.17%;弱化度随施氮量增加而降低,2个品种分别降低9.65%和12.00%。因此,综合考虑肥料投入、小麦产量及品质指标,在北部冬麦区对弱筋小麦施氮180kg/hm~2可获得较高的产量和加工品质。
2023年01期 No.212 163-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3K] [下载次数:521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18 ] - 贾峥嵘;郝佳丽;郝艳芳;白文斌;张建华;郭瑞锋;刘勇;
为探讨不同类型芽孢杆菌菌剂对甘薯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苏薯16为试验材料进行田间小区试验,设置4种芽孢杆菌菌剂和对照(CK)处理,研究芽孢杆菌菌剂对甘薯不同时期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常规施肥基础上,施加4种不同类型芽孢杆菌菌剂均能增加甘薯产量和品质。在移栽后142d,枯草芽孢杆菌处理下甘薯的增产幅度最大,4种芽孢杆菌菌剂处理相比CK处理增产幅度为4.6%~25.4%;在整个生长期,甘薯淀粉积累量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在移栽后113d淀粉积累量达到最大值,4种菌剂处理相比CK处理增幅为2.9%~16.4%,增幅最大的是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甘薯可溶性糖积累量呈先减少后增加变化趋势,并在移栽后142d达到最大值,4种菌剂处理相比CK处理增幅为3.2%~34.2%,其中解淀粉芽孢杆菌处理最显著。甘薯胡萝卜素积累量与粗蛋白含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呈先增后减的变化,并在移栽后90d达到最大值,在移栽后142d其增幅分别为6.1%~29.5%和2.8%~14.5%,其中解淀粉芽孢杆菌处理最显著。通过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得出,施加解淀粉芽孢杆菌对甘薯产量及品质的促进效果最佳。
2023年01期 No.212 170-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3K] [下载次数:474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 宿翠翠;毋玲玲;赵玺;施志国;周彦芳;魏玉杰;
为明确红花在甘肃引黄灌区的适宜种植时间,以云红7号、YM18-6和大红袍3个品种为试验材料,设置4个种植时间(3月16日、3月26日、4月6日、4月15日),研究不同种植时间对红花生育期、农艺性状、花丝和籽粒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种植时间的推迟,播种至出苗、出苗至现蕾阶段生育期显著缩短,全生育期也随之缩短;种植时间对红花农艺性状、产量及品质性状的影响均占主导地位,大多数性状随种植时间推迟呈先升后降的趋势,且在4月6日种植达到最高,3月26日达到次高,与其他种植时间差异显著;红花农艺性状与产量、品质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适期种植可实现红花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合理过渡,促使其充分利用光热资源,更加优质高产。甘肃引黄灌区红花适宜播种时间在3月26日至4月6日。
2023年01期 No.212 176-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5K] [下载次数:314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5 ] - 张丽霞;郭晓彦;史鹏飞;聂良鹏;凌敬伟;申培林;丁丽;张琳;吕玉虎;潘兹亮;
为探讨干旱胁迫对红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寻找最佳节水灌溉临界值,以红麻品种杂红992为试验材料,通过盆栽控水法研究不同干旱胁迫强度和时长对红麻生长发育指标(叶片数、株高、茎粗和地上干物质量)、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旱胁迫显著降低了红麻生长量,减缓了生长速度,且降低幅度与胁迫强度和时间呈正相关。干旱胁迫后的红麻在复水后将会进行补偿性生长。与正常灌溉相比,短时(5d)的轻度(土壤含水量控制在60%~65%)或中度(土壤含水量控制在40%~45%)干旱胁迫不仅可以节水45%~73%,而且提高产量8%~14%,综合经济效益提高2445~3729元/hm2。但重度(土壤含水量控制在20%~25%)或长时间(>15d)干旱胁迫降低了补偿效应甚至产生伤害。因此,从红麻生产的高产、高效出发,确定土壤含水量占田间最大持水量的40%~45%作为红麻旺长期增产、增效的水分临界指标。
2023年01期 No.212 184-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0K] [下载次数:338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6 ] - 张勇刚;任志广;徐志强;刘建国;张晓兵;刘化冰;夏琛;程昌合;
为解决烟叶化学品质现有组合评价方法的不足,探讨离差最大化组合评价法与BP神经网络相结合进行评价。选取4种典型单一评价法,首先采用改进熵权法和AHP法确定指标权重,然后根据离差最大化原理计算组合评价值,最后利用BP神经网络对组合评价值进行反演。结果表明,离差最大化组合评价值与单一评价法相关性较其他组合评价法更高,平均相关系数为0.9822;BP神经网络对组合评价值有较高的预测准确性与稳定性,预测值与实际值相对误差不超过3%,决定系数大于0.9900。说明,离差最大化组合评价法对单一评价法的组合效果更好,BP神经网络提高了组合评价的便捷性。
2023年01期 No.212 190-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9K] [下载次数:310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5 ] - 张盼盼;武熊;纪江涛;王小林;
为探究乙二胺四乙酸(EDTA)对缓解黄瓜幼苗铬胁迫的生理调控机制,以亨优小菜园为供试材料,采用土培方式,用120mg/L铬离子溶液模拟铬胁迫,研究不同浓度EDTA(W_1:1mmol/L、W_2:2mmol/L和W_3:4mmol/L)对铬胁迫下幼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W_2和W_3处理促进幼苗株高和地上部干物质量的增加;同时W_2处理增加叶片光系统的光化学猝灭和非光化学猝灭系数;经过3种处理的幼苗叶片和根系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显著增强,而叶片丙二醛(MDA)含量在W_2和W_3处理下显著下降,根系MDA含量在W_3处理下显著降低;3种处理下幼苗叶片中可溶性蛋白含量有所下降,而脯氨酸含量一直增加。综上可知,1~2mmol/L EDTA在铬胁迫下可提高黄瓜幼苗叶片的光合作用,增强POD活性和渗透调节能力,减缓幼苗膜脂过氧化程度,促进幼苗地上部形态发育,从而有效缓解铬胁迫对幼苗的危害。
2023年01期 No.212 196-2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4K] [下载次数:252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5 ] - 李迪秦;姚少云;王青;易克;刘伊芸;汤晓明;彭媛媛;符昌武;
为探讨不同形态氮源对烟苗素质和生长发育的影响,以烤烟新品系HN2146为参试材料,采用水培试验研究硝酸铵、硝酸钙、硫酸铵和尿素4种不同形态氮源对烟苗生长发育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烟苗最大叶面积以硝酸钙处理最大,为100.4cm2;烟苗叶和根系蛋白质含量以硫酸铵处理最高,分别为151.452和79.367μg/g FW;硝酸还原酶活性表现为硝酸钙>硝酸铵>硫酸铵>尿素处理;烟苗对氮的吸收能力表现为硝酸铵>硫酸铵>硝酸钙>尿素处理。通过对不同处理烟苗相关农艺性状和生理特性指标的主成分分析,其综合得分表现为硝酸钙>硝酸铵>硫酸铵>尿素处理。可见以硝态氮和铵态氮作为唯一氮源对烟苗生长发育的效果较好,而以尿素作为唯一氮源的效果最差,本研究结果为不同氮源在烤烟育苗培育上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2023年01期 No.212 201-2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9K] [下载次数:216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 ] - 孟霖;祖庆学;聂忠扬;冯裕洋;仙立国;朱国兵;杨秀军;孙福山;
为进一步提升烤后烟叶品质,为贵阳烟区提供理想中棵烟株型判别标准,以云烟87为试验材料,研究成熟期3种不同长相的中棵烟(T1:小,T2:中,T3:大)烤后烟叶产量和质量。结果显示,不同长相中棵烟烤后烟叶经济性状及烟叶品质差异显著,T2处理烟株的产量和质量最为协调,单位面积产值最高,达55188.15元/hm2,烤后上等烟比例达60.23%,较T1和T3处理分别提高了12.24%和8.59%;T2处理烟叶均价最高,为27.12元/kg,较T1和T3处理分别高出2.14和1.47元/kg;T2处理烟叶油分较多,色度较强,化学协调性优于其他2种株型中棵烟,感官质量总得分比T1和T3处理分别提高2.30和1.63分。综上所述,贵阳烟区理想中棵烟株型形态参数以株高109.30cm、茎围10.70cm、节距5.70cm、留叶数17.33、腰叶长73.97cm和腰叶宽32.43cm为宜。
2023年01期 No.212 207-2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6K] [下载次数:347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6 ] - 靳海洋;张素瑜;崔静宇;李向东;岳俊芹;张德奇;杨程;方保停;王汉芳;秦峰;
为明确不同施氮措施对优质小麦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以强筋品种郑麦366和中强筋品种郑麦7698为材料,设置不施氮(N0)、基施纯氮210kg/hm2(N210+0)、基施纯氮150kg/hm2+追施纯氮60kg/hm2(N150+60)和基施纯氮150kg/hm2+追施纯氮120kg/hm2(N150+120)4个施氮处理,连续3年分析不同施氮措施下的产量、籽粒与麦粉品质。结果表明,不同施氮措施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年际间变化较大;丰产年份(2018-2019年度)N150+60处理的籽粒和蛋白质产量均高于其他处理;N150+120处理2017-2018年度2个品种、2019-2020年度郑麦7698的小麦粉湿面筋含量显著高于N150+60和N0处理;不同施氮措施下2个品种的小麦粉面团稳定时间以N150+60或N150+120处理较长;N150+60处理与其他处理相比显著增加了2019-2020年度的郑麦366面团最大拉伸阻力;与N210+0和N0处理相比,N150+60和N150+120处理显著增加了2018-2019和2019-2020年度的郑麦7698面团最大拉伸阻力。综上分析,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及产量、小麦粉湿面筋含量、面团稳定时间和面团最大拉伸阻力等品质指标受不同类型品种的影响较大,同时对不同施氮措施具有一定的响应,不同施氮措施对小麦品质的调控效应受不同年际间的影响较大。
2023年01期 No.212 212-2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6K] [下载次数:540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7 ] - 王媛;王继明;年夫照;郑元仙;许银莲;李翠芬;崔涌泉;张奇福;赵磊峰;廖小琳;何元胜;
为探索在常规施肥基础上增施生物炭对植烟土壤肥力及烤烟生长的影响,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不增施生物炭(CK)、烤烟季和冬春季均增施生物炭(T1)和仅烤烟季增施生物炭(T2)不同处理下的土壤和烤烟生长的相关指标。结果表明,增施生物炭可显著提高土壤pH与速效养分含量,T1处理表现最好。增施生物炭显著提高土壤的MWD、GMD和>0.250mm粒级团聚体含量,但T1和T2处理差异不显著。T1处理的株高、最大叶长、叶宽、叶面积以及根和叶的干物质积累量最优,T2处理的茎围和茎的干物质积累量最大。因此,烤烟季和冬春季均增施生物炭的处理效果更佳。
2023年01期 No.212 219-2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6K] [下载次数:731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