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田秋阳;周鸿章;鲁萍;梁慧;吴岩;孙彦坤;曹迪;王帅;
为探讨外来杂草反枝苋对大豆根际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比较分析了三种不同物种组成的群落,即单种大豆、单种反枝苋、大豆与反枝苋混种的群落中,反枝苋和大豆根际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情况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大豆开花结荚期,混种大豆根际土壤微生物比单种大豆多利用了3种碳源,混种反枝苋与单种反枝苋相比利用的碳源种类数相同;在大豆鼓粒期,混种大豆比单种大豆少利用了9种碳源,混种反枝苋比单种反枝苋多利用了6种碳源;在大豆成熟期,混种大豆利用的碳源种类总数与单种相同,混种反枝苋比单种反枝苋多利用了4种碳源;在土壤理化性质方面,与单种大豆相比,混种大豆根际土壤的有效氮含量和温度均降低,土壤的有机质含量、pH值、含水量和全氮含量升高,且都在大豆鼓粒期差别最大。说明外来杂草反枝苋的入侵改变了大豆根际土壤的理化性质,影响了其根际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的能力,进而抑制了大豆的生长。
2012年02期 No.147 24-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1K] [下载次数:430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18 ] - 孙振;莫乔程;程备久;谢传晓;林凤;
以15个玉米F1代杂交种及8个亲本自交系为材料,在两种氮环境下研究了玉米雄穗分枝数的遗传力、杂种优势及亲子关系等。结果表明,玉米雄穗分枝数性状存在显著的基因型和基因型×氮水平互作差异,广义遗传力达0.52~0.86。该性状F1杂交种呈近中亲遗传和超显性遗传共存的特点,大多数组合表现出正向杂种优势。亲子相关分析表明,F1雄穗分枝数与父本、高亲值及中亲值之间相关性较高。研究结果为玉米育种关于雄穗分枝性状选择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2012年02期 No.147 3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下载次数:374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24 ] - 陈贵华;张少英;
甜菜丛根病(Rhizomania)是甜菜生产中的毁灭性病害,细胞壁在抗病过程中起重要的保护作用,本研究以5mmol/L水杨酸(SA)处理甜菜幼苗,研究外源SA对细胞壁中羟脯氨酸糖蛋白(HRGP)和木质素含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SA提高了甜菜幼苗细胞壁中HRGP含量,提高幼苗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细胞壁木质素含量增加,说明外源SA作为信号分子,可调控甜菜细胞壁中的防御系统,提高抗病性。
2012年02期 No.147 36-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2K] [下载次数:327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 刘小娟;侯思雯;杨晓明;李敏权;
甘肃省高寒阴湿区豌豆镰刀菌根腐病的病原有5种,即茄病镰刀菌[Fusarium solani(Mart.)Sacc]、茄病镰刀菌蓝色变种(Fusarium sola-ni var.coeruleum)、半裸镰刀菌(Fusarium semitec-tum)、单隔镰刀菌(Fusarium dimerum)、拟丝孢镰刀菌(Fusarium trichothecioides)。茄病镰刀菌致病性最强,拟丝孢镰刀菌和茄病镰刀菌蓝色变种次之,半裸镰刀菌和单隔镰刀菌的致病性较弱。其中半裸镰刀菌、单隔镰刀菌、拟丝孢镰刀菌是中国豌豆病原菌上的新纪录。
2012年02期 No.147 39-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下载次数:149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5 ] - 张园园;徐秀德;王振东;张立军;王丽娟;徐婧;刘可杰;
以高粱品种Tx622B为试验材料,通过测定叶片叶绿素含量、叶绿素荧光快速诱导动力学曲线、过氧化氢(H2O2)含量和丙二醛(MDA)含量,来研究高粱靶斑病菌[Bipolaris sorghicola(Lefebvre&Sherwin)Alcorn]侵染高粱叶片后对光系统II(PSII)结构和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受病原菌侵染的高粱叶片,H2O2和MDA含量均升高,膜脂过氧化的程度加剧;快速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曲线发生明显变化,进一步的JIP测试分析表明病原菌侵染严重伤害了PSII供体侧,阻断了受体侧QA到QB的电子传递,降低了反应中心的活性。
2012年02期 No.147 4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5K] [下载次数:106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5 ] - 李国龙;孙亚卿;吴海霞;张少英;
为明确甜菜过氧化物酶cprx1基因在抗旱节水中的功能,利用甜菜品种HI0466(抗旱性较强)、农大甜研4号(抗旱性较弱)为材料,通过已克隆的甜菜cprx1基因序列设计引物,利用半定量RT-PCR方法,对甜菜幼苗根系、叶片中cprx1基因在正常供水及PEG6000模拟水分胁迫1d、3d、5d及复水1d、2d时的表达模式进行分析。结果显示,2个甜菜品种幼苗根、叶中cprx1基因在正常供水情况下均有一定量的表达;在水分胁迫1d均诱导上调表达;水分胁迫至第3天HI0466根、叶中表达量显著增强,而农大甜研4号根、叶中该基因表达受到抑制;胁迫至第5天HI0466根、叶中该基因仍有微量表达,而农大甜研4号根、叶内该基因表达接近停止;复水2d后表达量均恢复至胁迫前水平。
2012年02期 No.147 47-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1K] [下载次数:20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 邸宏;周羽;梁广东;张佩;吕霞;卢翠华;王振华;
采用DNA柱头滴加法、花粉粒携带法和开苞叶导入法等3种不同的花粉管通道遗传转化方法,将抗逆基因BcBCP1转入3个玉米自交系合344、农大178和郑58中,对3种方法的部分影响因素进行了优化,旨在筛选出转化效率高的方法,为玉米转基因育种提供技术支持。结果表明:DNA柱头滴加法的DNA溶液浓度100g/mL,授粉后18h转化率最高。花粉粒携带法最佳处理时间为10min。开苞叶导入法在授粉后18h转化率最高,DNA浓度为100μg/mL。T0代共筛选出338株除草剂抗性植株,其中87株PCR呈阳性。DNA柱头滴加法的平均PCR阳性率最高,为1.99%;而花粉粒携带法的平均PCR阳性率最低,为0.23%;开苞叶导入法平均PCR阳性率居中,为0.32%。
2012年02期 No.147 5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7K] [下载次数:235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 徐振江;肖立中;刘洪;任永浩;李之林;
选用1个常规香稻品种和1个杂交香稻组合,通过人工气候室控温的方法,研究了高温处理(日均温30℃)和适温处理(日均温23℃)对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并进一步从光合作用和碳水化合物积累的角度对其生理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灌浆结实期高温使新香占和优杂五山香的结实率、实粒数显著降低,虽千粒重稍有增加,但最终表现为产量极显著下降,分别比适温处理下降了22.8%和29.9%;香稻子粒灌浆中后期,高温处理显著降低了剑叶的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使产量形成的"源"明显不足,同时子粒中可溶性糖的含量和淀粉的积累速率明显下降,使产量形成的"库"显著变弱。
2012年02期 No.147 55-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1K] [下载次数:186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8 ] - 张美恒;胡翠萍;樊金萍;
以金鱼藤(Asarina procumbens)叶柄为外植体,MS为基础培养基,进行组织培养和快速繁殖,研究不同浓度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金鱼藤快繁体系建立的影响,建立了金鱼藤无性繁殖体系。结果表明,金鱼藤愈伤诱导的最佳培养基为MS+2.0mg/L 6-BA+1.0mg/L NAA;不定芽分化最佳培养基为MS+1.5mg/L 6-BA+(0.3~0.5)mg/LNAA+0.3mg/L KT;丛生芽诱导的最适培养基为MS+2.0mg/L 6-BA+0.2mg/L NAA,最佳生根培养基为MS培养基。
2012年02期 No.147 59-61+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1K] [下载次数:115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7 ] - 马雪;陈雪;张金柱;杨涛;车代弟;
以树状月季‘2004-4’的茎段为外植体,MS为基本培养基,研究不同组合及浓度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树状月季快繁体系建立及不同配比的基质对组培苗移栽成活的影响。结果表明:(1)芽的最佳诱导培养基:MS+6-BA 2.0mg/L+NAA 0.2mg/L;(2)芽的最佳增殖培养基:MS+6-BA 2.5mg/L+NAA 0.1mg/L;(3)生根的最佳培养基:1/2MS+NAA 0.05mg/L;(4)组培苗移栽到东北山土和珍珠岩比例为2∶1的混合基质时,成活率高达74.2%。
2012年02期 No.147 62-64+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3K] [下载次数:300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7 ] - 王萍;钟影;王恩旭;冯远航;王罡;季静;
以未成熟子叶为外植体,研究25种基因型对大豆愈伤组织形成与体细胞胚胎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豆不同基因型间愈伤组织诱导率变化较小,而基因型对体细胞胚胎发生的影响较大,依基因型不同体细胞胚诱导率变化在3.33%~83.33%。体细胞胚诱导率、平均胚数在基因型间的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且两者间存在极显著相关关系。
2012年02期 No.147 65-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下载次数:13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 段民孝;赵久然;刘新香;王元东;邢锦丰;王志永;李绍明;张如养;王乃顺;何瑞娟;
2010年研究不同种植地点对来源于一个育种材料的玉米单倍体自然加倍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地点种植玉米单倍体自然加倍率有明显差异,甘肃春季播种玉米单倍体加倍率最高,其次为海南冬季种植,北京春播种植加倍率最低。甘肃春季播种和海南冬季播种比其他地点种植更有利于玉米单倍体自然加倍。
2012年02期 No.147 68-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下载次数:336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52 ] - 于晶;王兴;苍晶;刘丽杰;王军虹;张达;
为给高寒地区冬小麦返青率的提高提供依据,以抗寒品种东农冬麦1号为试验材料,研究外源6-BA对东农冬麦1号抗寒性的影响,并分析比较了3种不同的6-BA施用方式。结果表明:水培模拟系统中,10-7mol/L 6-BA对促进苗期低温下东农冬麦1号根和芽的生长以及提高叶片中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及SOD、POD活性效果最明显,最优施用方式为水浸种后用含6-BA的培养液培养;土培系统中,三叶期浇灌10-5mol/L 6-BA对于增加低温下东农冬麦1号分蘖节和叶片的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SOD、POD活性及返青率效果最明显。
2012年02期 No.147 7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2K] [下载次数:254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 郑丽红;季静;王罡;关春峰;王伟;王萍;
以大豆"黑农37"胚尖为外植体,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抗除草剂基因EPSPS转入大豆,并对转化各培养阶段6-苄氨基腺嘌呤(6-BA)浓度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在预培养和共培养培养基中加入较高浓度6-BA有利于抗性芽的诱导;1mg/L6-BA和0.2mg/L吲哚丁酸(IBA)配合使用有利于抗性芽的伸长且提高了抗性芽的再生率;将抗性芽添加在1mg/L IBA的培养基中培养7d后转入不加任何激素的培养基中生根快且移栽后成活率高。PCR结果初步证明将EPSPS基因转入到大豆中。
2012年02期 No.147 76-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2K] [下载次数:176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 ] - 孙继;顾万荣;赵东旭;孟繁美;魏湜;
为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两种株型玉米灌浆期间子粒积累的影响,于2010年在大田试验条件下,分析不同密度处理下紧凑型玉米郑单958和平展型玉米丰禾1号灌浆期功能叶可溶性糖含量及子粒淀粉积累的变化。结果表明,灌浆期各密度处理下的两种株型玉米穗位叶可溶性糖含量及子粒直链淀粉、支链淀粉和总淀粉积累均呈上升趋势。灌浆后期,郑单958和丰禾1均在低密度处理(4万株/hm2、5万株/hm2)下穗位叶可溶性糖含量最高,丰禾1直链淀粉在6万株/hm2处理最高,支链和总淀粉含量及淀粉产量在5万株/hm2处理最高,郑单958的直链、支链及总淀粉含量和淀粉产量均在6万株/hm2处理最高。
2012年02期 No.147 80-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5K] [下载次数:469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 刘小明;雍太文;廖敦平;魏璇;庞家燕;卓富彦;
为探究大豆和甘薯的根系分泌物对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通过盆栽根系分泌物吸附试验,研究了不同活性炭处理方式对玉米/大豆(B1)、玉米/甘薯(B2)及玉米净作(B3)3种种植模式下玉米光合特性、荧光参数及生物产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加活性炭处理(A1)较未加活性炭处理(A2)抑制了玉米生长,但玉米产量差异不显著。加活性炭时,由于根系分泌物被吸附,玉米的光合速率、荧光参数和产量在各种植模式之间差异不显著;未加活性炭时,大豆的根系分泌物促进玉米生长和提高玉米产量,甘薯的根系分泌物抑制玉米生长和降低玉米产量,B1处理下玉米的根干重、根系活力、净光合速率和子粒干重比B3处理分别高15.81%、53.20%、19.94%和60.84%,而B2处理则比B3处理分别低19.92%、4.33%、16.96%和24.32%。
2012年02期 No.147 84-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下载次数:578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 柳延涛;李万云;陈寅初;刘胜利;王鹏;殷波;
对麦茬复播4个向日葵杂交种光合性能与产量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新葵10号最大叶面积指数为3.6,而新食葵6号最大叶面积指数为5.8。向日葵不同品种在生长期单位面积的干物质积累变化呈"S"型曲线,但新食葵6号的干物质积累较大,与产量不成正比。复播油葵单株光合势变幅在5.93~16.86m2.d,光合势与生物产量和子实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全生育期净光合效率的平均值为10.08g/m2.d。
2012年02期 No.147 89-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K] [下载次数:148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7 ] - 苏群;张彦;孙磊;
在低温胁迫条件下,用不同浓度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模拟物-聚天冬氨酸钾盐(以下简称PASPK)对小油菜浸种催芽后,进行有土栽培,并对幼苗进行灌根处理。结果表明:低温胁迫条件下,12.0mL/L PASPK处理小油菜的发芽率和幼苗存活率最高,均超过92%;低温处理7d后,经PASPK灌根处理的小油菜的长相明显优于对照组(CG)的长相,在PASPK为6.0mL/L浓度时,小油菜的长相最好,叶宽达到3.58cm,苗高达到12.65cm,根系长度达到8.15cm,叶绿素和维生素C的含量也最高,分别达到1.84mg/g和26.75mg/100g。说明低温胁迫下,外源SOD模拟物能够促进小油菜种子的萌发,并明显增强幼苗的抗寒性。
2012年02期 No.147 92-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K] [下载次数:128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4 ] - 范文婷;盖志佳;杜永成;于敦爽;葛振宇;王玉波;马凤鸣;李彩凤;
采用"3414"设计方案进行田间试验,探讨施用氮、磷、钾肥用量及其比例对黑龙江省西部、中部和东部地区甜菜产量、含糖率及产糖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肥料施用量以120kg/hm2N、90kg/hm2P2O5、90kg/hm2K2O获得甜菜最高产量和最高产糖量,对甜菜的增产效果为氮>磷>钾,在试验条件下的最佳施用比例为:西部地区1∶0.60∶0.44,中部地区1∶0.41∶0.19,东部地区1∶0.51∶0.48。
2012年02期 No.147 96-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K] [下载次数:304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 梁飞;曾胜和;张磊;何江勇;
为了提高滴灌冬小麦产量,降低氮磷肥料的浪费,采用两因素不完全随机设计,研究了北疆中高产田氮磷对滴灌冬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的范围内,施氮磷肥能够促进滴灌冬小麦增产,且二元二次拟合的相关系数达到了0.99。冬小麦的最高产量区间为氮水平200~360kg/hm2,磷水平为0~100kg/hm2。因此,北疆中高产田滴灌冬小麦生产中应适量施用氮肥,控施磷肥,配施锌等微量元素肥料,以保证获得高产并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2012年02期 No.147 109-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4K] [下载次数:238 ]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11 ] - 齐涛;黄毅;赵艳艳;魏铁霞;于洪志;杨振中;陈振武;
以耐密玉米郑单958为试材,设24、18、12、6、0t/hm2(CK)的5种用量整秆深还,探讨了对耐密玉米的叶面积、叶绿素含量、单株干物重和产量影响。结果表明:12t/hm2处理的玉米叶面积、叶绿素含量、干物质积累高于对照和其他处理,产量最高达12 756kg/hm2。
2012年02期 No.147 113-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K] [下载次数:12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 ] - 石建红;王凤英;李琳;张凤;
不同追氮量对金银花产量和质量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每茬花后追施一定量的氮肥有助于提高单株产量,花后追施相同磷、钾肥情况下,每株追施尿素60g的产量和经济效益最高,移栽第二年产干花854.1kg/hm2,经济效益为13.4736万元/hm2。各追肥处理下金银花绿原酸和木樨草苷含量均达到201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含量标准。
2012年02期 No.147 116-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115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7 ] - 黄恒掌;
根据间套种原理结合地膜覆盖和免耕栽培技术将传统的春季辣椒-秋季玉米一年两茬变为春季辣椒-夏季香瓜-秋季玉米一年三茬种植模式,即春种辣椒应用地膜覆盖种植,采取一次性施足基肥,在辣椒采摘后期,夏季免耕套种香瓜,在香瓜后期免耕套种秋玉米。该种植模式产值149 939.45元/hm2,纯收入116 049.15元/hm2,比传统两茬作物增加产值36 308.93元/hm2,增加纯收入28 773.08元/hm2。
2012年02期 No.147 119-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下载次数:83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4 ] - 田丰;李永平;俞科贤;李福安;魏全嘉;王有庆;王祖训;
采用对比设计对麻花艽仿生栽培方式和常规栽培进行试验。结果表明:在青海麻花艽适生地区采用仿生栽培方式种植麻花艽更接近麻花艽的野生环境。麻花艽的出苗期、第二年返青期均早于常规栽培方式;出苗密度、返青率、单株叶片数、叶长、单株鲜重、根鲜重等均显著高于常规栽培方式;龙胆苦苷含量与常规栽培没有显著差异。仿生栽培方式的人力、物力的投入量少于常规栽培。
2012年02期 No.147 122-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下载次数:206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14 ] - 赵广才;常旭虹;王德梅;杨玉双;
针对今年小麦生产特点,提出了应对冬小麦春季管理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适时进行早春镇压;适当喷施植物生长延缓剂;合理运筹肥水,构建高产群体;注意倒春寒,及时补救;清沟理墒,防御渍害;加强监测预警,防除病虫草害;一喷三防,保根护叶。全面阐述了应对冬小麦春季管理的各项技术措施,供农业科技人员和广大种麦农民参考。
2012年02期 No.147 125-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8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 ] - 张产端;孟德龙;史咏梅;王宝祥;徐大勇;
中稻1号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和江苏省连云港市农业科学院合作选育而成,来源于中粳1319//连96~1/中粳8415,属粳型常规水稻。阐述了中稻1号品种特征特性、机插生育特点和机插高产栽培调控技术,为中稻1号机插高产栽培走向规模化、数量化、指标化提供技术指导。
2012年02期 No.147 127-12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7K] [下载次数:4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 ]
- 包奇军;
运用AMMI模型分析2002~2004年西北及内蒙古啤酒大麦联合区域试验,结果表明:在参试环境范围内,9919和甘啤4号属高产稳产型;甘啤3号稳定性好,产量较高;来色依产量最差,稳定性较低;对照品种法瓦维特产量较高,但稳定性差。从品种对试点的特殊适应性分析,甘啤4号特殊适应性最广。从产量水平角度来看,甘啤4号表现较佳,其次为甘啤3号、9919、法瓦维特、来色依,与实际推广情况相符。
2012年02期 No.147 130-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8K] [下载次数:75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 吴文荣;刘晓艳;吴桂丽;李玎蕾;朱月梅;
以胡麻种子为试验材料,渗透剂选用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探讨了5种干旱胁迫条件(10%、15%、20%、22%、25%m/v)对胡麻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胁迫浓度达到22%时,各品种的发芽势、发芽率、种子萌发指数、种子活力指数均降低,坝亚7号、坝亚12号表现最好,坝亚13号、1062品种表现最差;同一胁迫条件下,不同品种的萌发特性对干旱胁迫的敏感性表现不同,初步分析了不同胡麻品种的抗旱性。
2012年02期 No.147 134-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373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 王佳佳;谷思玉;
以发芽势、发芽率、根长和苗长作为指标,用不同浓度NaCl及Na2CO3+NaHCO3对3个玉米基因型进行苗期耐盐性试验,结果表明:供试玉米基因型的发芽势、发芽率、根长及苗长随NaCl和Na2CO3+NaHCO3溶液浓度的升高都呈下降趋势,但两种处理对不同玉米基因型的萌发胁迫存在差异,Na2CO3+NaHCO3对玉米萌发的抑制作用比NaCl强烈,各项指标都随浓度增加锐减,而NaCl在低浓度时甚至有刺激种子萌发的作用,丰禾1在60mmol/L NaCl处理下盐害指数为负值,发芽率比对照高24.44%且达到显著水平,而在(30mmol/L+30mmol/L)Na2CO3+NaHCO3丰禾1的发芽率却比对照减少了40%,并且高浓度NaCl对玉米萌发的胁迫效应也轻于同浓度的Na2CO3+NaHCO3。
2012年02期 No.147 138-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6K] [下载次数:263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12 ] - 韩玉军;马红;陶波;
通过发芽试验和生物测定方法,研究了乙草胺胁迫对玉米种子萌发特性、幼苗生长发育和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浓度为10~100mg/L乙草胺药液胁迫能够降低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抑制玉米幼苗的根长、芽长和鲜重。同时乙草胺胁迫降低了玉米种子萌发过程中α-淀粉酶活性和幼根根系活力,导致幼芽和幼根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上升,对生理环境造成威胁。玉米受抑制程度随着乙草胺浓度的增加而增大,低浓度的乙草胺对玉米的抑制作用较小,浓度超过40mg/L的处理显著影响玉米生长和生理。芽长和根长与乙草胺浓度具有良好的浓度效应关系。
2012年02期 No.147 142-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下载次数:481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 吴政卿;何盛莲;雷振生;杨会民;何宁;杨攀;王美芳;晁岳恩;李巍;
<正>郑麦9962是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中心丰优育种室利用太谷核不育系轮回选择,创造中间材料,通过有性杂交方式,采用系谱法进行定向选择和鉴定而培育出的高产稳产、抗病、中熟小麦新品种,2009和2010年分别通过河南省和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已申报国家植物新品种权保护并受理,2011年获得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支持。介绍了小麦新品种郑麦9962的选育经过、特征特性及其栽培技术。
2012年02期 No.147 146-147+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6K] [下载次数:139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13 ] - 傅迎军;张庆娜;孙殷会;白艳凤;任海祥;邵广忠;张强;
牡单13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牡丹江分院选育的早熟、高产、优质、抗性好的杂交玉米新品种,2012年通过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在黑龙江省第三积温带下限种植。
2012年02期 No.147 14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9K] [下载次数:50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1 ] - 阎勇;莫海玲;于松保;秦钢;梁海福;唐梅;
桂红一号是广西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以湖南农家传统红米为母本,广东农家传统红米为父本,配组杂交,经过多代定向选择育成的早晚兼用型红香米新品种。该品种表现株叶型好、分蘖力强、产量高、米质优、适应性广、生育期适中。2009年5月通过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桂南、桂中稻作区早晚稻种植。
2012年02期 No.147 149-15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4K] [下载次数:111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 ] - 张云江;
水稻新品种龙粳34是以高产、优质的垦稻8号为母本,抗病、耐冷、优质、早熟的龙粳13为父本有性杂交,经系谱法选育而成。该品种具有产量高、米质优、抗稻瘟病、耐冷性强、抗倒伏等优良特性。
2012年02期 No.147 150-15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6K] [下载次数:53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陆文科;李涛;苏维刚;何可;兰生葵;
<正>柳花1号是由广西农业科学院桂中分院-柳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从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引进的花生高代品系,按照改良系谱法,经多年系统选育而成,原品系名称为粤油200。2011年6月通过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桂审油2011001号。
2012年02期 No.147 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下载次数:53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 ] - 王敬国;邹德堂;赵宏伟;刘化龙;
东农431是东北农业大学农学院水稻研究所选育的水稻新品种,2011年12月通过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综合表现优质、高产、抗稻瘟病、耐冷性强、分蘖性中等偏上、抗倒伏、活秆成熟,出苗至成熟生育日数146d左右,需≥10℃活动积温2 750℃左右。适合于黑龙江省第一积温带上限地区插秧栽培。
2012年02期 No.147 153+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0K] [下载次数:103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马生耀;安海梅;仁青吉;沈延梅;
特早熟白菜型春油菜新品种北油2号,是青海省海北州农业科学研究所育成的油菜新品种,该品种春性、早熟,籽粒含油量48.98%。适宜青海省海拔2 900m以上,且年均温度在0.5℃以上地区种植。
2012年02期 No.147 154-155+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9K] [下载次数:62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 ] - 钟鹏;刘丽君;高明杰;吴俊江;王家军;
黑农65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所培育的高产、耐密、抗病大豆新品种,2010年通过黑龙江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半矮秆、秆强、耐密,适宜窄行密植。近两年在黑龙江省推广近12.9万hm2,创造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012年02期 No.147 155-156+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8K] [下载次数:39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