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杂志

Crops

专题综述

  • 农产品未准入转基因成分“低水平混杂”的概念、成因及对策

    谢传晓;李新海;张世煌;

    简述了农产品未准入转基因成分"低水平混杂(low level presence,LLP)"的定义、内涵、类型及其产生的背景与原因,分析了美国积极推动LLP安全性的原因及其目标,针对我国粮食、种子和农产品贸易与研发,提出了LLP的贸易政策与相关技术建议。为农产品贸易、农产品质量安全、种业发展、转基因生物安全检测或监测等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2015年03期 No.166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K]
    [下载次数:208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4 ]
  • 水稻对低氧环境的适应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赵霞;杜朝云;徐春梅;杨华伟;吕泽林;章秀福;

    近年淹水低氧的稻田环境对水稻生产的不利影响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探索水稻对低氧环境的响应特征、适应机制以及增氧措施对水稻生长的影响,不断加深对水稻需氧特性的了解对我国水稻生产具有重要意义。从稻田低氧环境的形成、水稻在低氧环境下的生物学特征、水稻对增氧措施的响应三个方面综述了1997-2014年前人的研究结果,并围绕水稻需氧特性提出水稻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研究展望,旨在为水稻高产稳产提供新的思路。

    2015年03期 No.166 5-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2K]
    [下载次数:898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 玉米病毒病的研究进展

    李秀坤;刘昌林;周羽;雍洪军;张德贵;翁建峰;王振华;

    我国发生的玉米病毒病主要有粗缩病、条纹矮缩病、矮花叶病、红叶病和鼠耳病等。玉米病毒病对我国玉米生产造成了严重危害,包括产量降低和品质下降等。玉米植株感染病毒后无法治愈,培育和种植抗病或耐病品种是防治玉米病毒病的有效途径之一。已有研究结果表明,病毒危害玉米的机理主要包括消耗营养物质、破坏线粒体和叶绿体、影响植物生长发育相关基因表达和激素含量等。玉米的抗病机理主要包括R基因、RNA沉默和基因敲除等。综述了玉米病毒病的危害、发病症状、病原、致病机理与玉米抗病机理及抗性遗传。

    2015年03期 No.166 13-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535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6 ]
  • 我国花生抗青枯病和黄曲霉病种质鉴定与利用研究进展

    曾细华;程春明;胡金和;

    介绍了花生抗青枯病和黄曲霉病的遗传和抗性机制,重点综述了近年来我国抗青枯病和黄曲霉病种质的鉴定、品种的选育,以及相关分子标记和抗性基因等方面取得的研究进展及成就,旨在对相关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指导。

    2015年03期 No.166 17-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382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 ]
  • 低温胁迫下植物光合作用的研究进展

    姜籽竹;朱恒光;张倩;宋北光;孟丽君;杨德光;

    低温是影响植物正常生长的主要非生物胁迫因子之一,严重威胁农作物的产量形成。植物的光合作用对低温十分敏感,就低温胁迫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进行综述,包括细胞器叶绿体、光合色素、净光合效率(A)、气孔导度(Gs)、光化学反应、光合产物的运转与分配,以及植物光合作用的防御机制,为解决低温对植物光合作用的伤害问题提供理论依据。

    2015年03期 No.166 23-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下载次数:2629 ]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99 ]

其他

  • 《作物杂志》征订启事

    <正>《作物杂志》是由中国作物学会和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主办的有关作物科学的学术类期刊,1985年创刊。曾荣获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全国优秀农业科技期刊奖、中国科协优秀科技期刊奖。连续入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农业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源期刊、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CJCR)源期刊。

    2015年03期 No.166 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17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0 ]
  • 作物杂志投稿须知

    <正>文章内容:文章内容真实,数据可靠,具有科学性、创新性、实用性和导向性;文字精练,论点明确,层次清楚,逻辑性强。涉及大田试验的研究报告,一般要求2年或2年以上的试验数据,或1年多点试验。题名摘要:文稿题名准确、简练,一般不超过20个字。中文摘要以200字左右为宜,关键词3~6个;并有相应的英文题名、作者姓名、单位、摘要和关键词。

    2015年03期 No.166 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48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遗传育种·种质资源·生物技术

  • 河北省豆科绿肥作物种质资源相关共生根瘤菌资源的研究

    刘晓云;孙新新;刘昱;鲍雪银;刘忠宽;曹卫东;樊爱萍;

    豆科植物与根瘤菌建立共生关系具有宿主专一性,因豆科植物种类和品种的不同而各异。2011年对河北省绿肥豆科作物毛叶苕子(Vicia villosa)、山黧豆(Lathyrus sativus)、沙打旺(Astragalus adsurgens)和草木樨(Melilotus officinalis)等30个品种的84株根瘤菌菌株,进行16S rDNA PCR-RFLP、16S rDNA全序列分析及抗逆性研究,结果表明这些根瘤菌菌株共有6种16S rDNA遗传图谱类型,并归属根瘤菌属(Rhizobium)和中华根瘤菌属(Sinorhizobium),同时获得这些菌株抗逆性研究数据。本研究为河北省发展绿肥豆科作物生产提供了详细的根瘤菌多样性数据,并为绿肥豆科作物的栽培储备了必要的根瘤菌菌株资源。

    2015年03期 No.166 29-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2K]
    [下载次数:347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 芝麻繁育特性研究Ⅱ:异花传粉媒介的确定

    孙建;魏星;乐美旺;周红英;饶月亮;颜廷献;颜小文;

    通过人为控制昆虫的活动,对芝麻传粉媒介及其访花行为进行了研究和观察。结果显示,芝麻是自交结实率较高的作物,在没有虫媒的情况下,相对结实率达90.26%;风媒对芝麻异株传粉基本没有作用;小型昆虫有利于芝麻同株或同花传粉,可以提高芝麻相对结实率1.87%,但对异株传粉基本不起作用;大型昆虫对芝麻异株传粉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自身没有花粉的情况下,昆虫异花传粉可以使芝麻相对结实率高达43.70%;昆虫是芝麻传粉、特别是异花或异株传粉的主要媒介。芝麻传粉昆虫主要以蜜蜂、切叶蜂等为主,访花高峰主要集中在10∶00~13∶30,年份间存在一定差异。

    2015年03期 No.166 36-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5K]
    [下载次数:19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7 ]
  • 湖南省油菜品种农艺性状分析

    李宏军;杨鸿;朱传霞;胡金荣;薛高尚;黄琳;朱俊子;罗晓玲;张洋;文奕峰;魏廷龙;

    分析了湖南省2006-2014年审定油菜品种的历年表现、农艺性状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各品种已达到国家"双低"标准,含油量逐年升高;不同密度条件下小区产量变异系数不大,湖南省油菜种质创新还有较大空间;密度增加后,株高、一次有效分枝数等值相应降低;偏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高密度条件下应注重群体优势的提高,低密度条件下应注重个体优势的提高;轻简化、机械化条件下,油菜新品种选育应当注重提高单株有效角果数及每角粒数,新品种应具备株高、一次分枝数适中等特征。

    2015年03期 No.166 4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174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8 ]
  • 黄瓜ABC转运蛋白基因(abca19)的克隆及其对农药霜霉威胁迫的响应

    吴鹏;郭茜茜;武涛;秦智伟;

    ABC转运蛋白基因与植物的多抗耐药性密切相关,是植物抗农药机理研究的热点。克隆黄瓜ABC转运蛋白基因abca19,分析其编码蛋白的氨基酸序列、理化性质和结构,了解其在霜霉威胁迫条件下的表达规律,为abca19的研究奠定基础,为黄瓜抗农药霜霉威机理研究积累材料。以D0351为材料,根据黄瓜基因组数据库中Csa7M368750.1基因编码区全序列,应用Primer Premier 5.0软件设计引物,从黄瓜果实cDNA中克隆abca19基因的开放阅读框。定量PCR分析霜霉威胁迫处理条件下,黄瓜果实不同处理时间和黄瓜不同部位abca19的表达变化。abca19序列长度为921bp,注册到Gene Bank,登录号为KC123181。abca19编码306个氨基酸,与大豆(Glycine max)等植物abca19的同源性为80%。该蛋白是一个疏水蛋白,无跨膜结构,包含6个α-螺旋结构,无信号肽。具有蛋白激酶C磷酸化位点、N-豆蔻酰化位点、N-糖基化位点和酪蛋白激酶Ⅱ磷酸化位点等多个活性位点。霜霉威处理条件下,0.5~6h黄瓜果实处理组abca19相对表达量极显著高于对照,9~48h对照组abca19相对表达量高于处理组,但二者间差异不显著。不同处理时间点(3、9和24h),叶片中abca19相对表达量最高,果实中其次,茎中最低。成功克隆到黄瓜abca19,该基因具有已知物种abca19的特征。霜霉威处理条件下,黄瓜果实abca19参与农药霜霉威胁迫响应,反应迅速且具有时限性。在黄瓜叶片和果实中,abca19积极参与对农药霜霉威胁迫的响应,茎中响应较弱。

    2015年03期 No.166 45-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6K]
    [下载次数:296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14 ]
  • 爆裂玉米单倍体诱导和加倍方法的研究

    姜龙;王薪淇;李向永;景桂昕;赵仁贵;

    以4份东北地区推广面积较大的爆裂玉米种质(科爆201、沈爆3号、津爆1号和吉爆3号)为基础材料,以3个单倍体诱导系(BD11、BD12、BD26)为父本进行人工诱导,通过子粒外观形态鉴定,确定准单倍体子粒。以秋水仙素作为人工染色体加倍药剂,设0.3、0.5和0.7mg/m L浓度梯度处理,并辅以2.5%DMSO+5%甘油作为助渗剂,采取浸根、浸芽、滴心叶、针刺生长点4种处理方法加倍准单倍体,筛选适宜的爆裂玉米单倍体加倍方法。结果表明,3个单倍体诱导系的诱导率差异极显著,以BD11诱导率最高,为7.99%;4个爆裂玉米杂交种诱导率差异极显著,以津爆1号的诱导率最高,为7.57%。浸芽法(0.7mg/m L)和针刺生长点法(0.3mg/m L)处理的成活率低于50%;滴心叶法(0.5mg/m L)和针刺生长点法(0.7mg/m L)的散粉率较高,分别为28.9%、45.9%,结实率亦较高,分别为11.1%、15.2%。滴心叶法和针刺生长点法加倍效果较好。

    2015年03期 No.166 52-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303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10 ]
  • 基于SRAP标记的玉米自交系遗传多样性与群体结构分析

    石玲艳;侯建华;张永虎;吕品;王婷婷;杨旭东;

    利用筛选出的31对SRAP引物,对33份玉米自交系进行PCR扩增,采用PopGene 1.23、Structure2.3.3等软件完成玉米自交系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剖析,为自交系合理利用和杂交组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31对SRAP引物共检测出196个等位变异,平均6.32个;多态性比率40.00%~70.59%,平均为53.08%;基因多样性为0.2156~0.8854,平均为0.5495;PIC为0.1809~0.8976,平均为0.5507。结构分析表明,K=4时,△K值最大,即这些自交系可以划分成4个类群,依次为Reid、旅大红骨、塘四平头与PB群,新选自交系也相应地被划分到这四大类群里,没有独立成群。4个类群中,塘四平头群与旅大红骨群的遗传关系最近,与Reid群遗传关系最远。从系谱的亲缘关系分析,大部分已知自交系其SRAP聚类结果与系谱追踪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

    2015年03期 No.166 57-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6K]
    [下载次数:195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 20份棉花品种DNA指纹图谱的构建

    冯艳芳;曲延英;耿洪伟;高文伟;李雪源;刘光辉;陈全家;

    选取20份棉花品种,利用SSR分子标记法进行DNA指纹图谱的构建和遗传多样性分析。本研究从92对引物中筛选到15对核心引物,共检测到57种基因型,平均每对引物检测到的基因型数为3.8个,变幅为2~12;引物多态信息含量(PIC)值介于0.7308~0.9571,平均值为0.8782。结果表明,所选的15对引物中,TMB1152是10615-3、新陆早52、ND359-1、新陆早35、Y1169、新陆早36和新陆早47的特异性引物;BNL2646、CGR5565、NAU2238分别是ND359-1、ND359-2和08283、ND012以及10615-3、新陆早36的特异性引物;JESPR157、CIR332分别是新陆早48和Y1169的特异性引物,剩余品种利用引物组合法予以区分,成功建立了20份棉花品种的指纹图谱。

    2015年03期 No.166 64-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5K]
    [下载次数:269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8 ]

生理生化·植物营养·栽培耕作

  • 玉米冠层耕层协调优化及其高产高效技术

    赵明;李从锋;董志强;

    密植是挖掘玉米高产潜力的主要途径。然而,密植倒伏和早衰问题长期制约着玉米密植高产的潜力挖掘,特别在东北和黄淮海地区问题更加突出。为此,本研究明确了密植倒伏、早衰、产量低的原因是冠层耕层的不协调,提出了冠层耕层同步优化的高产高效技术途径,构建了技术体系,主要包括:(1)以产量性能为核心的冠层分析体系及其定量指标和动态监测系统;(2)以土壤与根系合理空间分布为指导的"深耕层、降容重、匀分布、培地力"的耕层优化体系;(3)冠层生产力与耕层供给力协同优化分析体系。在此基础上,创新了多种关键技术,包括:(1)以改耕层促冠层为核心的"改方式、改时间、培地力"的深松耕作关键技术;(2)以改冠层提耕层为核心的"抗倒、抗冷、防衰"的化控技术;(3)以调冠层保耕层为核心的"调行距、调耕作、调肥水"相结合的密植技术。在关键技术创新的基础上,通过技术集成,构建了"深耕层-密冠层"、"控株型-促根系"及"培地力-高肥效"的不同方式的3项密植高产高效技术模式,在东北春玉米、黄淮海夏玉米密植高产中,创造了高产典型,而且在大面积高产高效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2015年03期 No.166 70-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7K]
    [下载次数:622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 蚕沙对水稻机插盘育秧苗素质的影响

    方晓英;王淑琪;湛亚;张钰奇;蒋沛然;王邦岚;戴超越;欧阳由男;沈波;

    2014年6月-9月,针对水稻机插盘育秧土营养培肥的要求,采用蚕沙作为水稻盘育秧土的养分,进行水稻盘育秧试验。结果表明,水稻盘育秧土中添加蚕沙能有效的增强盘育秧苗素质。育秧土添加蚕沙显著增加了3叶1心期水稻秧苗叶片含水量、叶片叶绿素含量和根系活力,同时降低了叶片可溶性糖含量。试验提出水稻育秧土添加蚕沙的量以30g/盘较为适宜。

    2015年03期 No.166 76-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8K]
    [下载次数:115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 ]
  • 不同机插取秧量对杂交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滕飞;陈惠哲;朱德峰;

    为明确杂交稻机插适宜取秧量,选取大面积种植的杂交稻品种Y两优1号及中浙优1号为材料,设置2、4、6、8、10档5个机插取秧量,研究其对杂交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机插取秧量的增大,杂交稻机插质量明显上升,漏秧率显著减小,田间基本苗数及群体茎蘖数均有所增加。同时,机插取秧量的增大引起植株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增加,但其干物质主要集中在茎叶部位,穗部干物质积累量没有明显提高。从最终产量表现来看,随着机插取秧量的增大,产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较小的取秧量导致田间水稻有效穗数不足,而较大的取秧量则降低了水稻结实率。综合两品种试验结果,机插最适取秧量为6档,成穗率高的品种可降至4档。

    2015年03期 No.166 79-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K]
    [下载次数:152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4 ]
  • 单粒精播密度对幼龄果园间作花生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权宝全;王国桐;白冬梅;田跃霞;薛云云;刘佳;吕瑞洲;

    为了探明山西幼龄果园间作花生单粒精播的最适密度,以晋花7号花生为试验材料,在幼龄果园间作条件下,研究了不同单粒精播密度与双粒穴播对花生农艺性状、干物质积累动态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花生主茎高和侧枝长随精播密度增加而逐渐增加,单株分枝数、单株结果数、双仁果率和饱果率均随密度增加而减少。当单粒精播密度为18.0和21.0万穴/hm2时,干物质积累量与积累速率均高于对照(双粒穴播处理)。由2014年试验数据结合产量趋势方程得出,单粒精播最适密度为19.18万穴/hm2,与对照双粒穴播相比,可节种20.8%,增产7.39%。

    2015年03期 No.166 83-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3K]
    [下载次数:154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 水分胁迫下转DREB3基因抗旱大豆的生理反应

    吴佳丽;程茁;丁伟;刘厚雪;

    采用田间试验方法,在苗期和初花期自然状态、水分胁迫以及充足灌水条件下,研究了转DREB3基因抗旱大豆叶片、茎、根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脯氨酸和蔗糖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在自然状态下,苗期水分胁迫第5天时,转DREB3基因抗旱大豆叶片SOD活性显著高于受体大豆东农50,初花期无明显变化;苗期和初花期转DREB3基因抗旱大豆叶片、茎和根中丙二醛、脯氨酸含量与受体大豆东农50相比无明显差异;苗期转DREB3基因抗旱大豆叶片和根中蔗糖含量显著低于受体大豆东农50,初花期差异不显著。在水分胁迫条件下,转DREB3基因抗旱大豆SOD活性显著高于受体大豆东农50,丙二醛含量显著低于受体大豆东农50,初花期水分胁迫第10天时叶片和茎中脯氨酸含量显著高于受体大豆东农50,蔗糖含量显著低于受体大豆东农50。充足灌水管理下,转DREB3基因抗旱大豆与受体大豆东农50相比,苗期和初花期叶片、茎和根中SOD活性、丙二醛和脯氨酸含量无明显差异;苗期转DREB3基因抗旱大豆叶片中蔗糖含量显著低于受体大豆东农50,但在初花期水分胁迫10天时转DREB3基因抗旱大豆叶片中蔗糖含量显著高于受体大豆东农50,苗期和初花期茎和根中蔗糖含量无显著差异。

    2015年03期 No.166 87-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8K]
    [下载次数:331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8 ]
  • 施氮量对冬马铃薯氮素利用和土壤氮含量的影响

    韦剑锋;宋书会;韦巧云;梁振华;韦冬萍;梁和;

    在大田条件下,以马铃薯品种费乌瑞它为试验材料,研究施氮量(N 0、80、160、240kg/hm2)对冬马铃薯氮素吸收利用和土壤氮含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可显著提高马铃薯根、茎、叶及块茎全N含量;施N量在0~160kg/hm2范围,马铃薯茎、叶、块茎及植株全N积累量随施N量的增加而明显增加,但继续增加施N量,茎、块茎及植株全N积累量增加不明显;马铃薯氮肥农学利用率、吸收利用率、偏生产力及氮素块茎生产效率随施N量的增加呈明显下降趋势,氮肥生理利用率和氮素收获指数呈先增加而后降低趋势。马铃薯收获后,施N量为0~80kg/hm2的种植地0~30cm土层碱解氮含量不同程度下降,施N量为160~240kg/hm2的各土层碱解氮含量显著增加,但施N量对土壤全N含量影响不明显。可见,本研究条件下施N量应控制在80~160kg/hm2。

    2015年03期 No.166 93-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334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 白城地区皮燕麦肥料效应与推荐施肥研究

    葛军勇;臧华栋;钱欣;杨永;冯晓敏;任长忠;曾昭海;胡跃高;

    为明确燕麦需肥规律、探索吉林省白城地区皮燕麦最佳施肥量,以白燕7号皮燕麦品种为材料,依照"3414"试验设计原则,设置了氮磷钾三种肥料各4个梯度共14个处理,于2012-2013年定位研究不同施肥量对燕麦子粒产量的影响,并运用不同模型对结果进行分析。2年的大田试验结果表明,通过三元二次方程拟合得出N、P和K肥的推荐施用量分别为90、50和35kg/hm2(纯量,下同),燕麦子粒产量约为2 800~3 000kg/hm2;一元二次方程拟合结果表明,N、P和K肥推荐施用量分别为100、40、30kg/hm2,燕麦子粒产量介于2 800~3 150kg/hm2;通过经济效益分析得出,N、P、K施用量分别为90、45、0kg/hm2时经济效益最高,为6 100~6 300元/hm2。综合不同模型研究结果,白城地区白燕7号皮燕麦生产中,N肥的推荐施用量为90kg/hm2,P肥的推荐施用量为40~50kg/hm2,K肥可以不施或低量施用。

    2015年03期 No.166 98-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3K]
    [下载次数:276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19 ]
  • 腐熟秸秆覆盖及EM菌发酵肥对黄瓜品质影响的研究

    于志强;徐永清;李凤兰;刘丹;赫兰保;王明晶;王旭;董士嘉;胡宝忠;

    在有机栽培条件下,研究了益生菌(effective microorganisms,EM)发酵的有机肥和腐熟秸秆覆盖对黄瓜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EM菌发酵的有机肥可以显著提高黄瓜品质,其中由农家肥加入EM菌发酵肥(有机肥1)分别使黄瓜维生素C、可溶性总糖、可溶性还原糖、蛋白质和游离氨基酸含量提高24.03%、26.79%、22.12%、12.89%和18.81%。由米糠和豆粕加入EM菌发酵肥(有机肥2)分别使之提高了55.22%、24.24%、52.56%、3.68%和19.80%。有机肥1使黄瓜有机酸和硝酸盐含量分别降低了3.38%和5.14%,而有机肥2使其降低了10.96%和16.32%。两种有机肥对黄瓜葡萄糖、果糖和蔗糖含量无显著影响。两种秸秆覆盖处理均能促进黄瓜营养品质提高,但提高效果不显著。

    2015年03期 No.166 104-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592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 不同施磷量对鲜食型甘薯产量及磷素吸收的影响

    卢刚;史衍玺;

    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设置了6个磷水平(0、37.5、75.0、112.5、150.0、187.5kg/hm2),研究不同施磷量对鲜食型甘薯产量、干物质积累和磷素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磷能够显著增加甘薯产量并提高商品薯率,当施磷量为P2O5112.5kg/hm2时增产幅度最大。施磷水平对甘薯干物质积累与分配有显著影响,在甘薯各生长时期施磷条件下块根干物质积累量和积累速率整体上均显著高于不施磷处理(P<0.05),同时施磷还提高了地下部干物质分配比率,促进了块根产量的形成。施用磷肥可以显著提高甘薯对磷素的积累,随着施磷量的增加,甘薯植株的磷积累量呈现增加趋势。

    2015年03期 No.166 111-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0K]
    [下载次数:352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 不同类型土壤对水稻产量及养分吸收特性的影响

    王秋菊;常本超;孙兵;高盼;刘峰;高中超;

    研究不同类型土壤对水稻产量及养分吸收的影响,对于深入了解不同土壤的供肥特点,因地制宜地挖掘水稻增产潜力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以黑龙江省5种主要种植水稻土壤为供试土壤,采用微区定位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土壤上水稻产量及其对氮、磷、钾、微量元素养分吸收的特性。结果表明,不同土壤对水稻产量的影响极显著,水稻产量在黑土、草甸土和冲积型土上较高,3年平均产量分别为6 883.9、6 689.6和6 797.3kg/hm2,在白浆土和石灰性土壤上水稻产量较低,3年平均产量分别为6 316.5和6 193.4kg/hm2;不同土壤对水稻养分吸收有影响,在黑土、草甸土、冲积土上种植的水稻氮、磷累积量高于在石灰性土和白浆土上种植的水稻,在白浆土上种植的水稻铜、铁含量极显著高于在黑土等其他类型土壤上的水稻,在黑土、草甸土和白浆土上种植的水稻锰含量高于在石灰性土和冲积土上的水稻,草甸土和白浆土上种植的水稻锌含量高于黑土和石灰性土上的水稻,在冲积型土上种植的水稻锌含量最低;水稻氮素累积量与水稻产量显著正相关(r=0.994)。

    2015年03期 No.166 116-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4K]
    [下载次数:593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 磷素对小豆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

    秦成;裴红宾;张永清;连慧达;

    以12个小豆品种为试验材料,在防雨棚中对播种6d后的幼苗进行水培试验,测定正常供磷和无磷营养液处理的小豆苗期农艺性状和生理指标。结果表明,缺磷处理显著降低了各小豆品种的株高、茎粗、叶面积,而根长增加,根冠比增大;降低了叶绿素含量、最大荧光(Fm)、原初光能转化效率(Fv/Fm);使叶绿素初始荧光(Fo)、MDA含量、SOD活性、POD活性升高;根、茎、叶的磷含量下降,叶片中磷含量最高。缺磷处理对小豆苗期各农艺性状均有不利影响,根冠比、叶面积受磷影响较大,适合作为小豆品种耐低磷筛选指标。从耐低磷综合指数看出,耐低磷能力强的品种依次为B1789>晋红小豆1号>京农2号,而晋红小豆5号为磷敏感品种;各生理指标均表现为耐低磷性强的品种变化幅度小,耐低磷性弱的品种变化幅度较大;缺磷处理降低了小豆根、茎、叶的磷含量。

    2015年03期 No.166 122-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7K]
    [下载次数:353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 氮、磷、钾不同配比对绿豆产量的影响

    王桂梅;邢宝龙;张旭丽;刘飞;

    2014年以同绿1号为供试材料,研究了不同氮、磷、钾肥配比对绿豆产量构成因子以及产量的影响。通过对绿豆"3414"肥料效应试验,建立肥料施用量与产量的回归方程,求出最佳施肥量。结果表明,科学合理的氮、磷、钾肥配比,不仅能满足绿豆生长发育所需要的营养元素,而且能够促使单株生长发育协调。推荐的最佳施肥量为N 56.7kg/hm2、P(P2O5)76.2kg/hm2、K(K2O)53.5kg/hm2,可获1 526.7kg/hm2的子粒产量。

    2015年03期 No.166 130-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K]
    [下载次数:272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10 ]
  • 生物炭对玉米物质生产及产量的影响

    刘明;来永才;李炜;肖佳雷;毕影东;刘淼;

    以玉米品种郑单958为试验材料,通过盆栽试验,研究生物炭颗粒、炭基肥及普通化肥对玉米物质生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炭颗粒处理的最大干物质积累增长速率最低、出现时间较早,过早进入干物质增长速率下降阶段,影响产量的积累,穗重、穗粗、千粒重、理论产量均显著低于对照不施肥处理(CK),而秃尖长和秕粒数却高于CK。炭基肥处理的最大干物质积累增长速率出现的时间较晚,能够使干物质生长直线增长阶段延长,生育后期干物质增长速率仍大于其他处理,对产量的增加均起到了促进作用。炭基肥处理的穗重、穗粗、千粒重、理论产量均显著高于CK。与普通化肥相比,炭基肥处理对产量增加的促进作用更大,各炭基肥施用量中以T2(1 500kg/hm2)处理产量最高。

    2015年03期 No.166 133-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4K]
    [下载次数:608 ]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21 ]
  • 不同材质地膜对花生产量及土壤中增塑剂含量的影响

    黄少辉;李俊良;金圣爱;

    2013年在位于山东省胶州市的青岛农业大学试验田中,应用3种不同材质地膜(分别为普通白膜、黑色地膜、生物可降解地膜)覆盖种植花生,对其产量及土壤中增塑剂含量进行研究。产量结果表明,普通白膜处理>生物可降解地膜处理>黑色地膜处理,与普通白膜相比,黑色地膜、生物可降解地膜处理花生产量分别减少17%、9%;通过气相色谱测定土壤中6种美国国家环保署(EPA)优控增塑剂的总含量,生物可降解地膜处理最高,黑色地膜处理次之,白色地膜处理最少,差异明显,其中DMP、DEHP、BBP在生物可降解地膜覆盖土壤中含量最高,表明生物可降解地膜的使用存在一定的环境风险。3种地膜覆盖土壤中DEP、DMP、DBP含量均已超过美国土壤污染物控制标准。

    2015年03期 No.166 139-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下载次数:424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 不同种植形式与密度对玉米品种丹玉405产量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杨辉;景希强;葛超;赵成昊;唐文明;

    以辽宁省主栽玉米品种丹玉405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种植形式与密度对其产量及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以2比空5.70万株/hm2密度种植,产量达到最高,为15 523.8kg/hm2;其次是4比空5.70万株/hm2密度种植,产量为13 776.3kg/hm2。叶向值在4比空4.20万株/hm2密度种植和2比空4.95万株/hm2密度种植的条件下达到较高。叶面积指数和净光合速率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呈升高趋势,但均在2比空5.70万株/hm2密度种植条件下达到最高值。说明丹玉405采用2比空或4比空5.70万株/hm2密度种植有利于改善群体结构、增加通风透光、提高光能利用率,获得较高经济产量。

    2015年03期 No.166 142-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K]
    [下载次数:238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8 ]
  • 谷子杂交种与常规种光合和叶绿素荧光特性的比较

    杨艳君;赵红梅;邵青玲;李洪燕;曹玉凤;郭平毅;

    为了明确杂交谷的光合优势是否是其产量高于常规谷的一大主因,本研究于2013年对常规谷晋谷21号和杂交谷张杂谷5号的光合和叶绿素荧光特性进行比较。采用完全随机设计,每个品种种植5个小区,在拔节期和灌浆期分别测定各项光合指标。结果表明,在拔节期,张杂谷5号的净光合速率、PSⅡ实际光化学量子产量显著高于晋谷21号;但在灌浆期,张杂谷5号和晋谷21号之间的总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PSⅡ实际光化学量子产量、光化学淬灭参数和非光化学淬灭参数都存在显著差异。总体杂交谷在拔节期和灌浆期的光合性能高于常规谷。

    2015年03期 No.166 146-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247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7 ]

植物保护

  • 玉米叶斑病药剂防控技术探索

    王晓鸣;巩双印;柳家友;张崎峰;袁刘正;谢耀丽;李万祥;段灿星;李金良;

    鉴于玉米生长后期叶斑病田间防治操作困难的问题,于2012年和2013年在黑龙江省黑河市和河南省西平县分别针对春玉米的大斑病、夏玉米的小斑病及南方锈病进行了叶斑病防控措施的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选用保护性与治疗性兼顾的内吸性杀菌剂,在玉米10~13叶期(大喇叭口期)采用一次机械喷雾的方式进行田间作业,有效降低了玉米生产后期的叶斑病发生程度:大斑病病株率、发病级别和病情指数分别下降32.0%~71.1%、0.66~1.11和51.7%~81.4%;小斑病发病级别和病情指数分别下降0.48~1.10和20.9%~35.7%;南方锈病发病级别和病情指数分别下降0.25~0.60和7.4%~12.0%;保护了中下部叶片并推迟田间大斑病的初发时间;由于延长了叶片功能期,降低了病害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可挽回春玉米损失2.4%~2.7%,可挽回夏玉米损失2.0%~8.6%。玉米生长中期阶段的喷药对后期叶斑病的防控作用明显。

    2015年03期 No.166 150-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301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 化学药剂对玉米郑单958粗缩病的防效研究

    吴秋平;韩成卫;马井玉;孔晓民;

    为明确化学药剂拌种和喷雾防治玉米粗缩病的效果,降低粗缩病发病率,从而减少玉米产量损失,以玉米郑单958为材料,于2013-2014年在玉米粗缩病发生较普遍的济宁市,以新一代生物源抗病毒药剂毒氟磷混合杀虫剂吡蚜酮为试验药剂,设拌种结合喷雾、单独喷雾两种处理方式,分别在3叶期、5叶期、7叶期进行3次喷雾,研究对玉米粗缩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30%毒氟磷WP和65%吡蚜酮WP拌种结合苗期喷雾不同处理对出苗率影响较小,其中,以拌种加苗后3叶期、5叶期和7叶期喷雾3次处理在玉米苗期和吐丝期的防治效果较好,防治效果分别达71.4%~78.6%和36.5%~40.0%,两年产量分别较空白对照增产23.9%和32.9%。

    2015年03期 No.166 155-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K]
    [下载次数:115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5 ]

种子科技

  • 冬小麦种子大小对群体指标和产量的影响

    毛思帅;周吉红;王俊英;孟范玉;佟国香;刘国明;曹海军;

    为明确种子大小与冬小麦产量形成的关系,根据粒径大小分为大粒(粒径>3.35mm)、中粒(粒径为2.36~3.35mm)、小粒(粒径<2.36mm)三级,以不分级的种子作为对照(CK),研究种子大小对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大、中粒冬小麦种子处理的产量分别较对照显著增产2.8%、4.2%,而小粒种子处理的产量显著降低。大、中粒种子处理穗数分别较对照显著增加3.6%、4.7%,对穗粒数、千粒重和穗部性状无显著影响。进一步分析表明,大、中粒种子处理苗期干物质重分别增加28.6%、7.1%,单株叶面积分别增加16.0%、2.9%,有利于分蘖生长,冬前群体茎蘖数分别增加7.9%、1.9%,拔节期茎蘖数分别增加15.2%、8.2%。综合分析,小麦种子粒径大于2.36mm,可获得较高的产量。

    2015年03期 No.166 161-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25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 不同种源地沙枣种子在萌发期的耐盐性比较

    刘晓娟;刘艳;林静;王宇鹏;陈敏;

    沙枣(Elaeagnus angustifolia L.)是一种耐盐碱、耐干旱、耐贫瘠的木本粮食树种,在我国西北地区广泛种植,因其优良特性,近几年来,人们尝试在盐碱地区和退耕贫瘠地区引种。本研究共收集了11个不同种源地的沙枣种子,分别用不同浓度NaCl(0%、0.3%、0.6%、0.9%和1.2%)处理,统计在不同处理条件下沙枣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并利用隶属函数对不同种源地沙枣种子萌发期的耐盐性进行排序。结果表明,11个种源地沙枣萌发期耐盐性由强到弱顺序为:甘肃民勤大果沙枣、甘肃石羊河大果沙枣、宁夏银北沙枣、新疆大果沙枣、新疆吐鲁番大果沙枣、新疆吐鲁番沙枣、甘肃金昌沙枣、宁夏陶乐沙枣、甘肃临泽沙枣、甘肃民勤沙枣、宁夏中宁沙枣。并选出适于在黄河三角洲引种的甘肃石羊河大果沙枣、新疆吐鲁番沙枣和宁夏陶乐沙枣。

    2015年03期 No.166 164-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6K]
    [下载次数:244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8 ]

  • “第二届玉米科技青年论坛”在长春召开

    路明;

    <正>由国家现代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和中国作物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主办,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承办,吉林吉农高新技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和吉林农业大学协办的"第二届玉米科技青年论坛"于2015年4月17日至19日在长春市国际会展中心召开。本次会议以引导和促进科技青年工作者积极投身玉米科技创新,提高自身科技水平和素养为目标,以"创新驱动产业发展"为主题,针对遗传育种、栽培、生理、土壤水肥、植物保护、机械、加

    2015年03期 No.166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6K]
    [下载次数:23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导读

    <正>未准入转基因成分"低水平混杂"是当今农产品国际贸易中的突出问题,备受管理部门和社会关注,也是重要的科学问题。本刊头版刊登了特约稿"农产品未准入转基因成分‘低水平混杂’的概念、成因及对策"。谢传晓等在文中介绍了"低水平混杂"的定义、产生背景,分析了美国等国家推动解决"低水平混杂"的原因,提出了我国对未准入转基因成分"低水平混杂"的政策、技术建议,可供农产品贸易、农产品质量

    2015年03期 No.166 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18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助推农业科技创新 铸就科技奖励品牌——“第九届大业农科技奖新闻发布会”在京隆重举行

    <正>2015年4月23日,由北京大北农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主办的"第九届大北农科技奖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中国科技会堂隆重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谢华安研究员、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陈志敏副主任,社会奖励处陈苏处长,第八届大北农科技奖评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副院长王金洛研究员,大北农集团常务副总裁宋维平,大北农集团总裁

    2015年03期 No.166 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6K]
    [下载次数:2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