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杂志

Crops

专题综述

  • 燕麦产量形成生理机制研究进展

    赵宝平;刘景辉;任长忠;

    燕麦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粮饲兼用作物。低产是制约燕麦产业健康稳定发展的主要问题。本文从燕麦小穗多花多粒特性、小穗不孕性和抗倒伏性能等角度分析了燕麦产量形成的主要特征;并从产量构成因素、光合生产性能和源库关系等方面系统梳理和总结了燕麦产量形成的生理机制研究进展,比较了皮燕麦和裸燕麦产量形成的生理学差异,提出了提高燕麦产量的技术途径。

    2021年03期 No.202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3K]
    [下载次数:864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23 ]

遗传育种·种质资源·生物技术

  • 大豆百粒重相关基因的全基因组发掘分析

    宿洋;杨静;郭勇;杜维俊;邱丽娟;

    百粒重是大豆重要的产量性状之一,利用正向和反向遗传学方法鉴定与籽粒大小/粒重相关的基因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利用拟南芥和水稻等模式植物中已明确功能的调控籽粒大小/粒重的基因,基于序列相似和结构域相同的原则,在大豆全基因组内筛选到175个同源基因,通过基因表达谱分析发现有22个基因在大豆种子中特异性表达。利用56份大豆种质资源重测序数据查找这些基因内的SNP位点,共得到2769个SNP位点,从中筛选得到在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中分化明显的SNP位点121个。通过扩增测序对其中的16个导致非同义变异的SNP位点进行验证,发现有5个SNP位点在野生大豆中为一种变异,而在栽培大豆中为另一种变异。利用2368份大豆种质资源的重测序数据获得了其中的4个SNP位点的变异数据,结合其中1695份材料的百粒重表型分析,发现每个SNP位点对应的野生和突变基因型材料的百粒重表型间都存在极显著差异,并且每个SNP位点中野生基因型材料的百粒重大部分≥12g,突变基因型材料的百粒重大部分<12g,因此上述4个SNP位点所在的基因(Glyma.05G019800、Glyma.07G022800、Glyma.13G259700和Glyma.13G261700)可能与大豆籽粒大小/粒重的调控有关。获得了与大豆百粒重相关的4个候选基因,为大豆百粒重QTL的精细定位和功能标记的开发以及调控大豆籽粒大小/粒重的基因的功能研究提供了参考。

    2021年03期 No.202 8-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3K]
    [下载次数:973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9 ]
  • 64份苦荞种质资源农艺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与综合评价

    贾瑞玲;赵小琴;南铭;陈富;刘彦明;魏立平;刘军秀;马宁;

    采用Shannon-Wiener's多样性指数、主成分分析、综合得分F值及聚类分析等方法对干旱地区64份苦荞种质资源的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单株粒重的遗传多样性指数最高,为13.630,主茎粗的变异系数最高,为30.6%;主成分分析将苦荞种质的11个农艺性状降维为累计贡献率达87.580%的6个主成分;综合得分F值与生育期、株高、主茎节数、千粒重和单株粒重等具有极显著的相关性,可作为苦荞种质资源综合评价的主要指标;根据综合得分F值和聚类分析结果筛选出7份具有不同育种目标选择潜力的优良材料。

    2021年03期 No.202 19-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4K]
    [下载次数:831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48 ]
  • 不同氮效率油菜种质苗期氮吸收转运与利用差异研究

    秦璐;王建强;韩配配;李银水;顾炽明;胡小加;谢立华;廖星;

    氮效率研究是油菜营养性状遗传改良的前提,为探究不同氮效率油菜种质苗期氮吸收、转运和利用的异同,以2个氮效率差异油菜种质H6(氮高效)和L18(氮低效)为供试材料,利用水培营养液设置正常氮(CK)和低氮(LN)2个氮浓度处理,培养14d后检测植株氮含量,计算氮累积量、氮转运系数和氮利用效率。结果显示,不同氮浓度处理对油菜苗期氮的吸收、转运和利用效率影响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与CK相比,LN处理的油菜生物量、氮含量和氮累积量均显著降低,而氮利用效率和根冠比显著提高;氮高效油菜种质H6的生物量、氮累积量、氮转运系数和氮生理利用效率均显著大于氮低效种质L18,分别为L18的2.07、1.42、3.23和1.56倍。从氮的吸收、转运和利用3个方面探讨了低氮胁迫处理下油菜种质苗期氮效率差异的原因,对深入开展油菜氮高效机理研究及油菜品种氮效率改良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021年03期 No.202 28-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3K]
    [下载次数:55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 大豆籽粒生育酚及其组分含量鉴定与优异种质筛选

    秦宁;李俊茹;李文龙;杜汇;李喜焕;张彩英;

    生育酚(维生素E)具有防止人体动脉硬化、降低胆固醇、增强血液循环和防治心血管疾病等多种功效。大豆较其他植物含有更为丰富的生育酚,但目前大规模筛选优异种质的工作开展较少且研究不够深入。鉴于此,利用299份大豆品种资源,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籽粒生育酚及其组分含量,明确其遗传变异及相关性,并筛选生育酚含量高的特异种质。结果表明,供试大豆品种生育酚及其组分含量存在丰富的遗传变异,其δ-、γ-、α-生育酚及总生育酚平均含量分别为44.15、143.05、66.81及254.01μg/g,变异系数在15.37%~38.04%之间,α-生育酚变异系数最高;3种成分占总含量比值分别为17.47%、56.57%和25.96%,变异系数为11.78%~32.21%,α-生育酚比值变异系数最高;同时发现,总含量与3种组分含量间的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δ-生育酚与γ-及α-生育酚的相关系数也达极显著水平;基于各供试品种生育酚及其组分含量,将其分为3类,并筛选出13份高生育酚含量特异种质,其中包括黑河44、合丰50、合农75和绥农28等,为今后通过常规及分子育种方法实现生育酚及其组分含量遗传改良奠定了材料基础。

    2021年03期 No.202 34-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9K]
    [下载次数:338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10 ]
  • 苗期及灌浆期抗Bipolaris sorokiniana叶枯病小麦品种(系)鉴定及相关性分析

    李梦钰;高闯;李巧云;徐凯歌;王丝雨;牛吉山;

    叶枯病对小麦生产危害严重,麦根腐平脐蠕孢菌(Bipolaris sorokiniana)是小麦叶枯病的主要致病菌。为筛选抗B. sorokiniana叶枯病小麦种质,采用"孢子液喷洒、套袋(罩)保湿"接菌鉴定的方法,于2019-2020年对130个小麦品种(系)进行苗期及灌浆期叶枯病抗性鉴定,同时分析了小麦苗期与灌浆期对B. sorokiniana叶枯病抗性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30个小麦品种(系)中,苗期抗病材料占32.3%,其中高抗与中抗材料分别为1.5%与30.8%,无免疫材料;感病材料占67.7%,其中中感与高感材料分别为20.8%与46.9%;灌浆期抗、感叶枯病材料分别占11.5%与88.5%,无高抗材料;小麦苗期与灌浆期对B. sorokiniana叶枯病抗性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72)。此结果为抗B. sorokiniana叶枯病的遗传育种与抗病机理研究提供了优异的种质资源;基于苗期抗性与灌浆期抗性的显著相关性,可以通过室内快速准确的苗期叶枯病抗性鉴定预测大田条件下小麦灌浆期的抗性,节省时间,减轻大田鉴定繁重的工作量,并降低环境因素对鉴定结果的影响。

    2021年03期 No.202 40-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0K]
    [下载次数:213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6 ]
  • 同异分析法在粒用高粱杂交种评价中的应用

    曲祥春;王鼐;石贵山;于淼;李海青;高悦;徐宁;陈冰嬬;

    采用同异分析法对吉林省农业科学院2018-2020年登记的11个高粱杂交种的产量、生育期、株高、穗长、穗粒重和千粒重等11个主要性状进行了综合分析和评价,按照联系度值排先后顺序,即吉杂225、吉杂235、吉杂236、吉杂227、吉杂224、吉杂229、吉杂228、吉杂157、吉杂149、吉杂233和吉杂237。结果表明,同异分析法能够综合、客观地评价供试杂交种,可为育种者提供更多的信息来改良品种,是开展育种工作的良好方法。

    2021年03期 No.202 46-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2K]
    [下载次数:144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7 ]
  • 四川豌豆种质资源白粉病抗性及分子鉴定

    项超;孙素丽;朱振东;宗绪晓;杨涛;刘荣;杨梅;鲜东锋;杨秀燕;

    豌豆白粉病是由白粉菌(Erysiphe pisi D. C.)引起的豌豆最重要的病害之一,控制豌豆白粉病最经济有效且环保的方法是种植抗病品种。在温室条件下对400份豌豆种质资源进行白粉病抗性鉴定,同时利用7个与已知豌豆抗白粉病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进行基因型鉴定。结果表明,在400份资源中,有8份表现免疫,3份表现抗病,5份表现抗感分离,其余384份均为感病;16份抗性资源中有10份来自于四川省中部不同纬度地区,其余6份为国外引进资源;7个分子标记将400份种质资源分为39个标记基因型,其中16份抗性资源分为7个标记基因型。上述抗性资源及其标记基因型可有效应用于豌豆白粉病抗性育种的研究中。

    2021年03期 No.202 5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9K]
    [下载次数:452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 ]

生理生化·植物营养·栽培耕作

  • 耕作方式对燕麦田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王丽芳;张德健;张婷婷;

    为探究不同耕作方式对燕麦田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丰富土壤微生物的种类与数量,设置机械免耕和传统翻耕2种耕作方式,分别于燕麦拔节期和灌浆期取0~20cm土壤样品,用16S rRNA测序技术和ITS测序技术分别对土壤细菌和真菌进行测序,分析微生物群落多样性与差异性。结果表明,在免耕处理下,土壤微生物的种类更多,丰度更高。优势度分析显示,真菌优势菌门为子囊菌门和担子菌门;细菌优势菌门为放线菌门、变形菌门和酸杆菌门。因此,免耕处理较传统翻耕处理提高了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为燕麦田耕作方式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2021年03期 No.202 57-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0K]
    [下载次数:808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 镉污染稻区油菜-中稻替代双季稻种植的可行性研究

    易镇邪;王元元;谷子寒;帅泽宇;屠乃美;陈平平;

    为了探讨镉污染稻区油菜-中稻替代双季稻种植的可行性,在湖南省湘潭县中度镉污染稻田开展大田试验,研究了油菜-中稻与双季稻模式下的作物生育进程、产量、经济效益与镉含量。结果表明,双季稻、油菜-中稻均能在10月20日前成熟;双季稻早、晚稻产量分别为5233.7和6298.3kg/hm~2,油菜和中稻产量分别为1875.5和7531.0kg/hm2,中稻产量较早、晚稻产量分别提高43.9%和19.6%;与双季稻模式相比,油菜-中稻模式成本降低13.5%,产值提高2.1%,纯收入提高42.6%,总纯收入与劳动力比值升高38.5%;早、中、晚稻根、茎、叶和籽粒等器官镉含量差异明显,均表现为晚稻>中稻>早稻的趋势;糙米镉含量在0.43~0.82mg/kg之间,油菜籽镉含量为0.11mg/kg。综合种植季节、产量、经济效益和籽粒镉含量来看,油菜-中稻模式可作为镉污染双季稻区替代双季稻的种植模式。

    2021年03期 No.202 65-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9K]
    [下载次数:324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7 ]
  • 谷子和玉米叶片光合荧光参数对烟嘧磺隆胁迫的响应差异

    高鹏;郭美俊;杨雪芳;董淑琦;温银元;郭平毅;原向阳;

    为探明谷子和玉米对烟嘧磺隆胁迫差异的光合生理机制,采用盆栽试验,选用谷子(张杂10号和晋谷21号)及玉米(迪甜8号和农大108号)为试验材料,在四叶一心期喷施5个不同剂量的烟嘧磺隆,分别在处理后7d和15d测定幼苗株高、叶面积、SPAD值、净光合速率(P_n)、气孔导度(G_s)、蒸腾速率(T_r)、胞间CO_2浓度(C_i)、叶片最大光化学产量(F_v/F_m)、实际光化学效率[Y(Ⅱ)]、光化学猝灭系数(q_P)和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的变化。结果表明,除7.5g/hm~2的烟嘧磺隆处理之外,张杂10号、晋谷21号和迪甜8号的株高、叶面积、SPAD值、P_n、G_s、T_r、F_v/F_m、Y(Ⅱ)和q_P在用药后7d和15d时均显著低于对照,各指标在用药浓度15.0~60.0g/hm~2处理之间的下降幅度均随烟嘧磺隆剂量的升高而增大;而C_i和NPQ却呈相反趋势。在15.0~120.0g/hm~2处理之间,处理后7d和15d农大108号的所有指标均与对照差异不显著。综上所述,谷子对烟嘧磺隆的抗性弱于玉米,品种间也存在差异,部分原因是烟嘧磺隆显著降低了敏感品种叶片的叶绿素含量,虽然增加了光能热耗散,但PSⅡ功能还是受到抑制,导致光合能力下降。

    2021年03期 No.202 70-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86K]
    [下载次数:438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4 ]
  • 不同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土壤养分及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周正萍;田宝庚;陈婉华;王子阳;袁伟;刘世平;

    为探寻稻麦两熟区高产优质高效的耕作方式和秸秆还田组合,从2001年开始,在长江中下游稻麦两熟区进行田间连续定位试验。设置稻麦双季免耕与秸秆还田(NTS)、麦季免耕与秸秆减量还田(RNT)、稻季免耕与秸秆减量还田(RCT)、稻麦双季翻耕与秸秆还田(CTS)、稻麦双季少耕与秸秆减量还田(MTS)以及稻麦双季翻耕无秸秆还田(CT,对照)6个处理。分析了不同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组合下2009-2018年土壤有机质与全氮含量的变化,进一步明确其对小麦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连续秸秆还田显著提高耕层土壤养分含量,其中MTS处理下土壤有机质与全氮含量较对照分别增加了29.64%和19.76%,具有明显的养分积累效果;但连续免耕不利于小麦产量的提高,RNT和RCT处理小麦产量较高,分别比NTS处理增加了16.33%和10.34%;同时RNT处理小麦的加工品质及面条质量也有提高趋势。因此,麦季免耕与秸秆还田结合的耕作模式有利于提高中弱筋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可作为该地区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小麦优先选择的耕作技术组合。

    2021年03期 No.202 78-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9K]
    [下载次数:1434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60 ]
  • 基因型、施氮量及其互作对烤烟多酚类物质的影响

    张希;王慧芳;代卓毅;薛刚;徐世晓;杨铁钊;

    为探讨基因型、施氮量及其互作效应对烤烟多酚类物质含量的影响,采用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以烤烟品种中烟100、云烟87和K326为材料,设置低氮(45kg/hm~2)、中氮(60kg/hm~2)和高氮(75kg/hm~2)处理,研究其对烟叶中总酚、绿原酸、芸香苷和莨菪亭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基因型、施氮量及其互作效应对烤烟总酚、绿原酸、芸香苷和莨菪亭含量变异的贡献率不同,其中基因型对四者的贡献率分别为2.50%、5.13%、4.70%和15.95%,施氮量的贡献率分别为59.30%、42.55%、38.30%和67.79%,基因型与施氮量互作效应的贡献率分别为36.40%、51.20%、51.50%和15.03%。基因型与施氮量互作效应结果表明,高氮与中烟100互作条件下总酚、绿原酸和芸香苷含量较高,与K326互作时总酚和芸香苷含量较高,与云烟87互作时莨菪亭含量较高;中氮与云烟87互作时总酚、绿原酸和芸香苷含量较高,与K326互作时总酚、芸香苷和莨菪亭含量较高;低氮与云烟87互作时绿原酸含量较高。与种植品种相适应的施氮量是提高烟叶多酚类物质含量的重要措施。

    2021年03期 No.202 84-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5K]
    [下载次数:337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6 ]
  • 高磷土壤减量施磷对果蔗磷肥利用效率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吴启华;陈迪文;周文灵;敖俊华;黄莹;黄振瑞;李爽;孙东磊;

    生产中为了追求高收益,果蔗种植中磷肥过量投入现象普遍,造成肥料效率降低和土壤肥力失衡等问题。本研究在广东湛江高磷红壤区采取田间定位试验(初始有效磷含量为234.80mg/kg),研究磷肥减量100%(P0)、50%(P1)、20%(P2)和当地常规施磷(CK,600kg P_2O_5/hm~2)处理下,果蔗磷肥利用效率以及土壤酶活性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经过连续2年试验后,果蔗产量、糖分含量、株高和茎径等品质性状均表现为P2>CK>P1>P0。P2处理磷肥利用率最高(32.09%),P1处理最低(28.08%);农学效率为P2>P1>CK;磷肥偏生产力为P1>P2>CK。随着施磷水平的降低,α-葡萄糖苷酶和与氧化还原相关的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等酶的活性提高,β-葡萄糖苷酶、纤维二糖苷酶、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以及磷酸酶等水解酶活性均呈现下降趋势;与氮转化相关的亮氨酸氨肽酶和脲酶活性均以P2处理最低,P0处理最高。此外,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养分含量显著相关(P<0.05)。综合果蔗产量、品质、磷肥利用效率以及土壤酶活性及其对生长影响,较常规施磷减量20%(P2)是该地区果蔗的适宜用量。

    2021年03期 No.202 9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6K]
    [下载次数:659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 春季追肥对冬小麦群体构建和籽粒灌浆进程的影响

    赵庆玲;林文;任爱霞;张蓉蓉;李蕾;孙敏;高志强;

    为明确冬小麦春季合理追肥技术,以追肥时间(返青后10、25和40d)为主区,追肥量(90、120和150kg/hm~2)为副区,研究春季追肥对冬小麦群体分蘖动态变化、籽粒灌浆进程、产量及氮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返青后25d较其他追肥时间显著提高了开花期分蘖数,追氮量为120kg/hm~2时最高。返青后25d较其他追肥时间显著提高了籽粒灌浆起始势,籽粒达最大灌浆速率时间提高了1%~20%,提高灌浆过程中快增期和缓增期的灌浆速率,追氮量以120kg/hm~2表现最好。返青后25d较其他追肥时间显著提高了成熟期植株干物质量及穗部结实性状,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分别提高8%~11%、7%~12%、3%~5%和8%~30%,且显著提高了氮肥偏生产力,以追氮量120kg/hm~2最高。总之,返青后25d追肥可有效调控冬小麦春季分蘖消长,增加有效穗数,促进籽粒灌浆,提高粒重,且追施氮120kg/hm~2实现了产量和氮效率同步提高。

    2021年03期 No.202 99-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1K]
    [下载次数:484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 生物炭基肥与哈茨木霉菌剂配施对烤烟和植烟土壤质量的影响

    汪坤;魏跃伟;姬小明;云菲;邹凯;隆准;

    以云烟87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施生物炭基肥、哈茨木霉菌剂和二者配施对烟草发病率、根际土壤速效养分、土壤酶活性及烤后烟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炭基肥降低了烟草普通花叶病(TMV)的发病率,较常规施肥降低5.37个百分点;生物炭基肥与哈茨木霉菌剂配施可提高烟株对黑胫病(BS)和青枯病(BW)的抗性,相对防治效果分别达64.19%和64.97%;生物炭基肥处理可增加土壤有机质、速效钾、速效磷、碱解氮含量和蔗糖酶、脲酶的活性,分别较常规处理最大增加21.90%、98.09%、52.77%、60.71%、90.69%和80.78%;生物炭基肥与哈茨木霉菌剂配施增加了烟叶总糖和还原糖含量,中部叶较常规施肥增加2.52和3.46个百分点,上部叶较常规施肥增加了2.46和3.01个百分点;中部叶和上部叶的钾氯比较常规施肥分别增加16.51%和19.24%;生物炭基肥与哈茨木霉菌剂配施能够提高烟叶多酚和中性致香物质含量,中部叶较常规施肥处理提升13.81%和11.29%,上部叶较常规施肥处理提升12.04%和8.60%。生物炭基肥和哈茨木霉菌剂配施对防治烟草病害、改善土壤养分和提升烟叶质量的效果最佳。

    2021年03期 No.202 106-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8K]
    [下载次数:896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4 ]
  • 化控措施对直播晚稻抽穗扬花期低温胁迫的缓解效应

    武志峰;刘凯丽;乐丽红;陈忠平;唐双勤;李祖军;韩瑞才;曾研华;曾勇军;潘晓华;石庆华;吴自明;

    直播晚稻抽穗扬花期易遭受寒露风危害,影响产量与品质。利用自然低温条件,以陵两优722和中早35为试验材料,设置T1(芸苔素内酯+赤霉素)、T2(芸苔素内酯+赤霉素+磷酸二氢钾)、T3(赤霉素+磷酸二氢钾)和对照(CK,清水)4个处理,研究化学调控剂对直播晚稻遭遇寒露风危害的缓解作用。结果表明,在寒露风危害下,喷施不同化学调控剂均可有效缩短水稻抽穗时间,与CK相比,陵两优722和中早35生育期平均缩短了2.5d,其中,T1生育期均缩短1d,T2分别缩短3d和5d,T3分别缩短2d和4d,喷施化学调控剂还可有效减缓叶绿素相对值(SPAD值)与净光合速率(P_n)的下降,CK的SPAD值较第1次测定最大下降幅度平均为6.55%,T1、T2和T3分别为3.50%、4.22%和3.77%;CK的Pn较第1次测定最大下降幅度平均为10.59%,T1、T2和T3分别为5.96%、1.22%和3.36%。喷施化学调控剂不仅能稳定结实率与千粒重,且产量、稻米加工品质及外观品质均优于CK,与CK相比,陵两优722与中早35在T1处理下结实率分别提高8.17%与2.31%,T2分别提高6.20%与5.36%,T3分别提高7.88%与6.31%;千粒重则仅T2有促进作用,陵两优722与中早35较CK分别提高了1.67%与2.92%;与CK相比,陵两优722和中早35在T1处理产量平均提升9.01%,T2平均提升20.69%,T3平均提升19.01%,出糙率、精米率与整精米率较CK均明显提高,垩白度与垩白粒率明显降低。总体而言,磷酸二氢钾、赤霉素和0.01%芸苔素内酯混合液(T2)对水稻低温胁迫的缓解效果最明显。

    2021年03期 No.202 114-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7K]
    [下载次数:264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5 ]
  • 春玉米田翻压绿肥腐解及养分释放特征研究

    王怡针;苏港;曹利霞;李泽;葛均筑;臧凤艳;李子芳;王金龙;吴锡冬;

    采用尼龙网袋埋田法,研究越冬绿肥二月兰在春玉米田土壤腐解特征及养分释放规律,为华北地区春玉米减肥增效技术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二月兰还田0~10d腐解速率最高,达1.21g/d,阶段内累积腐解率为28.94%;11~45d进入缓慢腐解期,腐解速率为0.44g/d,阶段累积腐解率占比37.45%;46~123d腐解速率稳定在0.03g/d,至玉米收获时累积腐解率达71.26%。二月兰腐解期内养分累积释放率表现为钾>碳>磷>氮,分别达94.90%、76.46%、56.35%和53.83%,且钾、碳和氮均在还田0~45d累积释放量最高,而磷在还田0~3d出现"增高富集"后快速释放。据测算,二月兰腐解期内氮、磷、钾释放量分别为26.82、4.04和35.88kg/hm~2。因此,华北地区绿肥二月兰还田可适当替代化学肥料,依据养分释放规律,春玉米前期应重氮磷、轻钾,后期补氮钾。

    2021年03期 No.202 120-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5K]
    [下载次数:455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 蛟河晒红烟移栽期和覆盖方式对烟株干物质积累和烟叶经济性状的影响

    陈成立;王静;付全善;侯振武;蒋伟峰;李立平;郭书洋;饶超奇;符云鹏;

    为揭示不同移栽期和覆盖方式对晒红烟干物质积累动态特征和有效积温关系的影响,以吉林蛟河晒红烟品种漂河1号为材料,研究3个移栽期(5月24日、5月29日、6月4日)和2种覆盖方式(不覆盖、地膜覆盖)对晒红烟生育期天数、有效积温、干物质积累特征及烟叶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提前移栽期可延长晒红烟伸根期天数;提前移栽期和地膜覆盖可延长晒红烟成熟期天数,提高了晒红烟成熟期有效积温和采收前干物质积累量,干物质积累速率峰值出现积温和快增期开始积温、结束积温均提前,降低干物质平均积累速率,提高快增期干物质积累量;移栽期提前,各处理产量下降,产值先升后降,地膜覆盖处理的上等烟比例和均价逐渐增加。相关性分析表明,干物质平均积累速率和干物质积累速率峰值出现积温对晒红烟经济性状的形成至关重要。因此,蛟河晒红烟在5月24日-5月29日移栽并采用地膜覆盖栽培较为适宜。

    2021年03期 No.202 126-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5K]
    [下载次数:296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4 ]
  • 化肥减量条件下不同有机肥用量对油菜养分利用和产量的影响

    熊廷浩;资涛;张嫒;胡宇倩;彭芝;宋海星;

    以油菜品种湘油420为供试材料,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化肥减量25%条件下,配施不同用量(1125~4500kg/hm~2)有机肥对油菜产量、干物质积累以及养分积累的影响,以常规施肥,即化肥不减量且不施有机肥为对照。结果表明,化肥减量25%配施有机肥可显著提高单株角果数、植株干物质和养分积累量,从而提高油菜产量,且随着有机肥用量的增加而增加,而经济效益仅在有机肥用量较低时(1125kg/hm~2)有所增加。化肥减量25%配施有机肥处理比常规施肥(FFP)处理增产25.2%~78.5%,比化肥减量25%未配施有机肥(F75%)处理增产43.9%~105.1%;根据有机肥用量与产量之间的回归方程,化肥减量25%时仅配施675kg/hm~2有机肥可弥补因化肥减量带来的产量损失。与FFP和F75%处理相比,化肥减量25%配施有机肥处理均显著增加油菜干物质和氮磷钾积累量。化肥减量25%配施1125kg/hm~2有机肥处理的经济效益最高,为5789元/hm~2,比FFP处理增加74元/hm~2,比F75%处理增加519元/hm~2。综上可得,有机无机肥配施可促进养分积累和油菜生长,提高菜籽产量,通过配施有机肥可实现化肥减量25%的目标,且本区域有机肥配施的适宜用量为1125kg/hm~2。

    2021年03期 No.202 133-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7K]
    [下载次数:694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 马龙和沾益烟区土壤与烟叶铁元素分布特征及其对烟叶感官质量的影响

    孙燕鑫;李子玮;张豪洋;郭笑恒;许自成;

    研究了曲靖烟区马龙和沾益2个县土壤与烟叶中铁元素含量的分布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分析了烟叶铁含量对烟叶感官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马龙和沾益植烟土壤有效铁含量较丰富,平均值为66.23mg/kg,变异系数为70.45%,有效铁含量不足区域占比较低,仅为7.17%,地区间差异显著;土壤有效铁含量与pH值间呈极显著负相关,烟叶铁含量与土壤有效铁含量间呈极显著正相关;烟叶铁元素含量对感官质量影响显著,随着烟叶铁元素含量的增加,烟叶香气质、香气量、余味、燃烧性和干燥感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烟叶杂气、刺激性、香型、成团性和柔和性呈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

    2021年03期 No.202 140-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37K]
    [下载次数:269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5 ]
  • 根际耐盐真菌分离筛选及溶磷促生性能分析

    谭海霞;李丽艳;杜迎辉;孙杉杉;王连龙;董雪;王玉玺;张颖;

    溶磷微生物可提高土壤中有效磷含量,但目前筛选的溶磷菌株在盐渍化土壤中应用的潜力有限。以滨海盐生植物根际土壤为材料,分离筛选可用于盐碱土改良的高效耐盐解磷菌株,为盐碱土生物菌肥的研制提供优质菌种资源。结果表明,北戴河湿地及曹妃甸湿地的3种原生盐地植物根际土壤中共分离筛选无机磷降解菌株5株和有机磷降解菌株3株,命名为C1-C7和G1,均能耐受10%的盐浓度。菌株间解磷能力差异显著,D/d为1.05~1.81,无机磷降解菌解磷量为26.61~4415.00mg/L,与对照相比有效磷增量为0.80~4371.10mg/L;有机磷降解菌解磷量为1.96~5.79mg/L,有效磷增量-3.40~0.20mg/L,有效磷含量与D/d之间相关性不强。其中菌株C1降解无机磷能力最强,溶磷量达4397.70mg/L,吲哚乙酸(IAA)分泌量为33.07mg/L,经分子鉴定该菌株为草酸青霉,是一株高效耐盐解磷菌,兼具促生作用,可以考虑作为盐碱地改良菌肥的重点菌种,与植物协同改良修复中重度盐碱土,可有效提高盐碱地土壤肥力,有更好的应用潜力。

    2021年03期 No.202 149-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1K]
    [下载次数:962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 靖西市植烟土壤肥力适宜性综合评价

    李自林;陆亚春;赵磊峰;范东升;韦忠;周文亮;黄利广;黄阳;黄经鹏;顾新权;年夫照;

    为了准确评价云南省靖西市植烟土壤养分现状,在该市10个植烟乡镇采集206个土壤样品,选取pH、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效硫、有效锌和水溶性氯8个评价指标,运用隶属度函数模型、指数和法和克里金插值法对靖西市烟区土壤肥力进行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采样区土壤肥力均在Ⅴ级以上,适宜性指数为0.54,肥力中等偏下;10个乡镇中,壬庄肥力适宜性等级最高,其他依次为同德、化峒、新靖、渠洋、岳圩、地州、新甲、禄峒和武平。其中壬庄南部肥力最高,同德南部和渠洋东北部肥力较高,岳圩北部部分区域肥力较高;新靖土壤肥力均为中等肥力;地州中部肥力偏低,四周肥力高;禄峒肥力整体偏低;武平肥力最低且北部极低。根据土壤养分丰缺现状、绘制土壤肥力等级空间分布图,为该区烟草科学施肥提供了依据。

    2021年03期 No.202 155-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8K]
    [下载次数:584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 增施生物有机肥对红芸豆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张杰;陈鑫;高芳芳;马亚君;刘燕燕;武才女;

    探究增施生物有机肥对红芸豆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可为神池县红芸豆的可持续与优质高效地生产提供理论依据。以英国红芸豆为试验材料,采用"414"方案进行连续3年的定位试验,研究在复合肥的基础上合理增施生物有机肥对红芸豆产量、产量相关因子以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2017和2018年的各处理中均为T3处理(施用硝酸磷300kg/hm~2、尿素180kg/hm~2和生物有机肥3000kg/hm~2)效果最好,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等指标较不施生物有机肥(CK)分别增加24.7%、20.3%、23.0%、7.9%和5.7%、31.5%、1.0%、31.8%;株高及荚长分别增加了20.2%、7.6%和20.8%、11.1%;产量分别增加了20.4%和25.9%;蛋白质含量增加了14.8%和16.4%;脂肪含量无明显变化;总产值分别为23 976.0和22 459.0元/hm~2,扣除复合肥和生物有机肥等生产成本外,净利润最高的均为T2处理(施用硝酸磷300kg/hm~2、尿素180kg/hm~2和生物有机肥1800kg/hm~2),分别为20 267.9和18 802.7元/hm~2,较CK处理分别增加了7.9%和12.3%。2019年,选择经济效益最高的T2处理在烈堡乡和大严备乡进行扩大面积种植,产量分别为3002和3420kg/hm~2,较CK处理分别提高了12.2%和16.3%;净利润为18 832.3和21 925.5元/hm~2,较CK处理分别提高了0.9%和6.3%。因此综合考虑红芸豆产量和农民纯收入等方面,T2处理是最优施肥方式,适宜大面积推广。

    2021年03期 No.202 161-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1K]
    [下载次数:439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 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东北黑土稻区土壤养分及水稻产量的影响

    孟祥宇;冉成;刘宝龙;赵哲萱;白晶晶;耿艳秋;

    为探究秸秆还田条件下不同氮肥施用量对东北黑土稻区土壤养分及水稻产量的影响,以吉粳816为供试材料,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主区为秸秆全量还田(S)和秸秆不还田(S0),裂区为5个氮肥施用量0(N0)、80(N1)、160(N2)、240(N3)和320kg/hm~2(N4),以秸秆不还田不施氮肥(N0S0)为对照。结果表明,秸秆全量还田(S)条件下各氮肥处理对土壤容重和孔隙度有显著影响,可改善土壤通气状况,显著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增加水稻生物产量;收获指数表现为N3S>N2S>N1S>N0S0>N0S>N4S,N3S处理显著高于N4S。水稻产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N3处理产量最高,且N3S>N3S0。以秸秆全量还田配施氮肥240kg/hm~2(N3)为最优组合。

    2021年03期 No.202 167-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5K]
    [下载次数:1133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47 ]
  •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烤烟生长发育的影响

    王慧芳;张希;冯小虎;李一凡;张红;赵松超;赵铭钦;

    为深入了解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烤烟生长发育的影响,以云烟87为试验材料,采用大田试验的方法,研究微生物菌剂、生根粉和表油菜素内酯对烤烟农艺性状、抗氧化酶、多酚氧化酶、根系活力以及烤后烟叶化学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烟株农艺性状、根系活力、过氧化指标相关酶类和烟叶化学成分均有影响。随着烟株的生长,各处理过氧化物酶(POD)活性逐渐升高,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呈现降-升-降的趋势。与对照和施用表油菜素内酯相比,施用微生物菌剂灌根和生根粉浸根提高了烤烟的株高、茎围、最大叶长、最大叶宽和有效叶片数;在移栽后45d提高了POD和PPO活性,增强了根系活力,使烤后烟叶化学成分更加协调。综合来看,施用微生物菌剂灌根和生根粉浸根能够改善烤烟的生长发育情况,提高烟叶品质。

    2021年03期 No.202 173-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0K]
    [下载次数:661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 种植密度对雪茄烟膜脂过氧化特性及烟叶质量的影响

    李金奥;张思唯;刘博远;钟秋;秦艳青;邹宇航;赵铭钦;

    为探究不同种植密度对雪茄烟叶生理生化特性和品质的影响,确定四川雪茄烟适宜的种植密度,以德雪一号为供试材料,测定了成熟期田间微气候、烟叶膜脂过氧化程度、抗氧化酶活性和烟叶产质量等指标。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烟田温湿度增大,烟叶所受光照强度降低。成熟期温度与烟叶膜脂过氧化程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在0.52~0.85之间。同一时期内烟叶丙二醛(MDA)含量随种植密度增大呈先降后升趋势,抗氧化酶活性呈先升后降趋势。种植密度为21 000株/hm~2时抗氧化酶活性最高,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在打顶后28d达到最高,分别为61.6U/(gFW·min)和123.0U/(mg·min),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在打顶后21d达到最高,为755.8U/g,打顶后35d MDA含量为25.3mmol/g,膜脂过氧化程度最低。调制后烟叶总糖含量增至1.86%,烟碱含量为3.02%,钾氯比高达9.21,化学成分较为协调,感官评吸得分最高,烟叶产值与茄衣烟比例较常规种植密度24 000株/hm~2分别提升了0.9万元/hm~2和7%。综上所述,21 000株/hm~2为四川省雪茄烟适宜的种植密度。

    2021年03期 No.202 178-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6K]
    [下载次数:532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 向日葵干物质转运及产量对播种期和栽培密度的响应

    赵轩微;赵雅杰;田振东;胡树平;赵榕;任亚宁;包海柱;高聚林;

    以油用向日葵T562为供试材料,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研究了5个播期(4月25日、5月2日、5月9日、5月16日及5月23日)和4个种植密度(3.75×10~4、4.50×10~4、5.25×10~4、6.00×10~4株/hm~2)条件下向日葵干物质转运及产量变化。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向日葵各生育期均缩短,播期对向日葵出苗至开花阶段影响较大,对开花至成熟阶段影响较小。成熟期植株干物质积累量在不同密度下的均值依次为4.50×10~4>3.75×10~4>6.00×10~4>5.25×10~4株/hm~2。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单盘粒重逐渐降低,产量逐渐增加。籽仁率在播期5月16日、密度5.25×10~4株/hm~2处理下达最大,为74.09%;百粒重及产量在播期5月2日、密度6.00×10~4株/hm~2处理下达最大,分别为8.76g、6859.00kg/hm~2;单盘粒重在播期5月23日、密度3.75×10~4株/hm~2处理下达到最大,为138.14g。

    2021年03期 No.202 185-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8K]
    [下载次数:297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 不同钙浓度对烤烟生长及镁吸收的影响

    冯新维;黄莺;吴贵丽;芶剑渝;彭玉龙;

    为研究钙浓度对烤烟生长及镁吸收的影响,以烤烟K326为试验材料,采用营养液培养方式,测定不同Ca~(2+)浓度下,烤烟各生育时期的农艺性状、生物量、团棵期及现蕾期烟叶钙和镁含量及钙镁比,并对Ca~(2+)浓度与烟叶钙镁含量和农艺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上、下部叶片镁含量与培养液Ca~(2+)浓度呈显著负相关;中部叶片镁含量与烟叶钙含量呈显著负相关。Ca~(2+)浓度为12.25mmol/L时烤烟的长势最佳,为11.22mmol/L时最有利于烤烟叶片生物量的积累。烤烟生长的最佳根际Ca~(2+)浓度为11.22~12.25mmol/L。

    2021年03期 No.202 190-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9K]
    [下载次数:347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8 ]
  • 幼苗期不同节位摘心对高产春大豆根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楚光红;章建新;王聪;赵占营;

    为揭示幼苗期不同节位摘心对高产春大豆根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规律,设置了覆膜条件下第一片复叶全展后子叶节摘心(SP_1)、真叶节摘心(TP_1)、复叶节摘心(CP_1)和不覆膜条件下于复叶节摘心(CP_2)4个处理,并设置了不摘心对照组(CK_1和CK_2),系统研究了2种模式下摘心后根系形态和根系活力时空分布特征以及产量构成。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不同摘心处理的总侧根干重和根系活力均显著增加,且复叶节摘心处理的根系增量高于子叶节摘心处理和真叶节摘心处理,覆膜摘心处理高于不覆膜摘心处理;0~20cm根系增量高于20~40cm根系增量;摘心后第60天(始粒期)CP_1处理的最大总侧根干重、总侧根长度和总侧根表面积分别较对照提高了57.48%、54.03%和55.43%,CP_2处理分别提高了17.95%、10.57%和11.22%,CP_1处理0~20cm和20~40cm根系活力分别较对照提高了29.28%和24.01%,CP_2处理分别提高了31.65%和9.50%;CP_1处理群体荚数和群体粒数分别较CK_1提高了22.05%和18.52%,CP_2处理分别较CK_2下降了1.71%和4.61%(P> 0.05),但CP_1百粒重和籽粒产量分别较对照提高了4.88%和21.00%,CP_2处理分别提高了9.01%和3.98%。由此认为,复叶节摘心对高产春大豆根系生长、单株荚粒数、百粒重和籽粒产量均有显著促进作用,可以为大豆高产育种及冰雹灾后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2021年03期 No.202 195-2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6K]
    [下载次数:335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 ]
  • 基于TOPSIS黄淮海平原井灌区冬小麦调亏灌溉的多目标优化

    秦海霞;张玉顺;张昆;杨浩晨;邱新强;王艳平;路振广;张明智;

    为探寻黄淮海平原井灌区冬小麦适宜的调亏灌溉控制指标,通过3季(2015-2017年)不同灌水下限与灌水定额(30、60、90、120和180mm)2因素组合试验,研究调亏灌溉对冬小麦产量及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灌水下限分别为:轻旱(LD),冬小麦苗期至返青期、拔节期、抽穗期和灌浆成熟期田间持水量分别为田间持水量(field capacity,FC)的50%、55%、60%和50%;中旱(MD),冬小麦苗期至返青期、拔节期、抽穗期和灌浆成熟期田间持水量分别为田间持水量的40%、50%、55%和45%。研究结果表明,随灌水定额的增加,产量呈先增加后下降趋势,水分利用效率呈下降趋势。90mm灌水定额下,随灌水下限的增加,冬小麦产量呈增加趋势。基于CRITIC赋权的TOPSIS法构建冬小麦综合效益多目标优化模型获得的结果与产量和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分析法获得的结论具有一致性,均表明LD60处理最优。综合考虑,为实现本地区冬小麦稳产与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双重目标,冬小麦适宜采用轻旱胁迫下灌水定额为60mm的调亏灌溉控制指标。本结论可为黄淮海平原井灌区冬小麦的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2021年03期 No.202 202-2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1K]
    [下载次数:27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7 ]

种子科技

  • 硒对芸豆种子萌发、生理特性及营养品质的影响

    史雅涵;杜天庆;翟红梅;杨舒添;龚芮;李宇航;路博宇;崔福柱;高志强;

    为探究硒对芸豆种子萌发、生理特性及营养品质的影响,以芸豆品种"英国红"为材料,进行发芽试验及大田试验。发芽试验设7个硒浸种浓度,分别是0(J_0)、7.5(J_1)、15.0(J_2)、22.5(J_3)、30.0(J_4)、37.5(J_5)和45.0mg/L(J_6)。大田试验设4个喷硒量,分别是0(P_0)、10(P_1)、20(P_2)和30g/hm~2(P_3)。结果表明,30.0mg/L硒浸种浓度显著促进芸豆种子萌发;30g/hm~2田间喷硒量较对照(不施硒)芸豆叶片的过氧化物酶活性、还原型谷胱甘肽含量和叶绿素含量分别提高了35.29%、32.34%和7.92%,丙二醛含量降低了20.32%;籽粒中可溶性糖、蔗糖、粗脂肪、粗蛋白、粗淀粉和硒含量分别提高了23.65%、37.23%、75.00%、62.14%、32.21%和24.11%。

    2021年03期 No.202 210-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8K]
    [下载次数:755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