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花芹;林泉祥;宋远辉;孙家猛;张祖普;陈庆全;李金才;张海涛;
利用突变体挖掘与稻米品质相关基因,有助于阐明与品质相关的淀粉和贮藏蛋白生物合成的调控机制,促进水稻优质育种。通过筛选中花11组织培养突变体库,获得具有粉质、垩白和皱缩外观胚乳的突变体cse(chalkiness and shrunken endosperm),并进行籽粒表型鉴定和理化性质分析。通过F2群体分析cse遗传行为和目的基因的图位克隆,利用qRT-PCR分析基因的时空表达模式。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的农艺性状和淀粉理化性质均有显著差异,突变体淀粉颗粒呈不规则球型,且相互间隙较大。遗传分析表明,突变体性状受单隐性核基因控制。借助图位克隆将候选基因定位在4号染色体长臂端Os4-14-8和Os4-15之间的40kb范围内。测序结果表明,定位区间内仅有一个编码TPR蛋白的候选基因LOC_Os04g55230发生了突变。第1个外显子处缺失3个碱基GGC,导致一个甘氨酸缺失,第14个外显子处存在1个碱基G替换成碱基A,导致精氨酸突变为赖氨酸。qRT-PCR结果表明,LOC_Os04g55230在授粉后14d的胚乳中表达量达到最大值。突变的LOC_Os04g55230为已报道基因OsFLO2/Os CNY8的新等位基因,但突变体与已知的Os FLO2突变体表型不完全相同,cse籽粒伴有皱缩外观,有效分蘖数、贮藏蛋白和脂肪酸含量等均显著增加。
2023年04期 No.215 22-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72K] [下载次数:307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 ] - 刘松涛;田再民;刘子刚;高志佳;张静;贺东刚;黄智鸿;兰鑫;
倒伏是影响玉米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以抗倒性不同的3个玉米品种[京农科728:高抗倒性(H),金农738:中抗倒性(M),先玉335:低抗倒性(L)]为材料进行转录组学分析,挖掘玉米抗倒性相关基因。结果表明,3个比较组共鉴定到10 093个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其中先玉335与京农科728比较组鉴定到的DEGs最多,为7779个。GO功能富集分析表明,3个玉米品种抗倒性不同可能与富集到相同GO条目的 DEGs数量不同有关。代谢通路富集分析表明,L-vs-H、M-vs-H分组显著富集到苯丙素生物合成、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和类黄酮生物合成途径,而L-vs-M分组显著富集到光合作用-天线蛋白、植物-病原体相互作用途径。茎秆显微结构表明,先玉335单个维管束面积最小,茎秆表皮细胞厚度最薄,京农科728单个维管束面积最大,表皮细胞厚度最厚。结果进一步明确了玉米抗倒伏相关的基因与代谢通路,为定向克隆和抗倒伏新品种的分子设计育种奠定了基础。
2023年04期 No.215 3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8K] [下载次数:892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3 ] - 陈志凯;侯万伟;
对327份豌豆种质资源的8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遗传多样性、主成分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327份豌豆种质的8个主要农艺性状变异系数范围为14.41%~35.01%,存在显著差异。主成分分析显示,3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达63.290%,第1主成分中荚数的特征向量绝对值最高,第2主成分中单株产量的特征向量绝对值最高,第3主成分中荚粒数的特征向量绝对值最高,根据主成分贡献率与特征向量绝对值的大小,以荚数、单株产量和荚粒数这3个性状作为评价豌豆种质资源的评价指标。聚类分析把327份豌豆种质划分为4个类群,其中类群A以矮秆、大粒材料为主,类群B以每果节荚数最多的低产材料为主,类群C以高秆、高产材料为主,类群D以分枝数最多、其余农艺性状均中等偏上材料为主。从高秆、高产和大粒3个方面考虑,筛选出高秆(编号87、148、307、220)、高产(编号82、145、46、114)、大粒(编号303、276、250、317)共12份优异豌豆种质资源。
2023年04期 No.215 38-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8K] [下载次数:583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9 ] - 陈媛媛;李光胜;刘洋;何毓琦;周美亮;方正武;
以苦荞“品苦1号”为材料,克隆得到FtTIR基因,研究其在立枯丝核菌侵染下的表达模式及在立枯病抗病信号通路中的作用。结果表明,FtTIR基因全长576bp,编码191个氨基酸,编码蛋白分子量为22.7kDa。进化分析显示,FtTIR蛋白与藜麦XP_021726625.1和赤豆XP_047164412.1亲缘关系较近。qRT-PCR结果表明,FtTIR基因受立枯丝核菌侵染诱导表达,且在茎中的表达量最高。转基因拟南芥中,过表达FtTIR基因显著提高了植株对立枯丝核菌的抗病性,并显著提高了叶片过氧化物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提高了病程相关基因AtPR1的表达水平。
2023年04期 No.215 44-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28K] [下载次数:244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苏小雨;高桐梅;张鹏钰;李丰;吴寅;王东勇;田媛;卫双玲;
为了综合评价芝麻苗期耐热性,对20个芝麻品种的14个相关指标进行了主成分分析和隶属函数法分析。结果表明,14个耐热性相关指标存在不同程度变异,变异系数为3.53%~18.26%;通过主成分分析提取了3个主成分,包含全部信息的83.54%;利用隶属函数法和聚类分析对不同芝麻耐热性综合值进行等级划分,将芝麻品种划分为6个等级,其中强耐热型品种2个,高敏感型品种3个。利用逐步回归法建立了芝麻苗期耐热性评价数学模型,从14个指标中筛选出9个关键指标,可以快速鉴定芝麻的耐热性能。结论可为耐热性芝麻品种选育和相关高产栽培提供理论及技术依据。
2023年04期 No.215 52-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7K] [下载次数:1451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25 ] - 李青风;高杰;彭秋;
贵州籽粒苋地方种质资源极其丰富,为了给贵州籽粒苋选育和生产提供理论依据,以收集到的40份贵州籽粒苋资源为试材,对籽粒苋的农艺性状(株高、茎粗、叶柄长、叶长、叶宽、主花序长)以及品质性状(蛋白质、粗脂肪、总淀粉、直链淀粉、赖氨酸)进行多样性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农艺性状多样性指数为1.93~2.05;品质性状蛋白质、粗脂肪、总淀粉、直链淀粉和赖氨酸平均含量分别为22.55%、6.92%、40.25%、1.30%和0.60%;株高与茎粗、叶长、叶宽和主花序长均呈极显著正相关;蛋白质含量与粗脂肪、赖氨酸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黔东南州籽粒苋资源蛋白质和赖氨酸含量较高,安顺地区籽粒苋资源粗脂肪和总淀粉含量最高,黔南州籽粒苋资源直链淀粉含量较高。
2023年04期 No.215 60-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7K] [下载次数:239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 ] - 娄树宝;杨梦平;邢金月;翟玲侠;王辉;刘春生;王立春;宋继玲;
马铃薯Y病毒(PVY)和马铃薯X病毒(PVX)是对马铃薯产量和品质影响最主要的2种病毒,Ry_(adg)、Ry_(sto)和Ry_(chc)是对PVY有极端抗性的基因,Rx是对PVX有极端抗性的重要基因。利用与抗性基因Ry_(adg)、Ry_(sto)、Ry_(chc)和Rx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对国内外102个马铃薯品种进行了标记检测。结果表明,含有YES3-3B标记的材料最多,占供试材料99.02%;含有Rxsp标记的材料最少,占10.78%;只含有1个标记的品种有4个,占3.92%;同时含有2个标记的品种有62个,占60.78%;同时含有3个标记的品种有30个,占29.41%;同时含有4个标记的品种有6个,分别是陇薯11号、S.acaule、富金、云薯105、晋薯8号和大西洋,占供试材料的5.88%。
2023年04期 No.215 65-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9K] [下载次数:235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6 ] - 李宏生;李绍祥;杨忠慧;杨家李;刘琨;熊世安;李富乾;郭辉;杨木军;
杂交种纯度鉴定是温光敏两系杂交小麦杂交种生产和应用的关键环节,目前主要通过田间种植杂交种进行表型鉴定,该方法耗时较长。以田间种植表型鉴定和SSR荧光标记分析2种方法同时对2个优良组合K64S/20Y4-5和K64S/MR1238的杂交种进行纯度鉴定,比较2种方法对纯度的鉴定效果。结果表明,2个杂交种的田间种植表型鉴定纯度分别为98.84%和97.93%;从8对SSR荧光标记中筛选出3对标记(barc164、gwm161和gwm610)在双亲间存在多态性,用barc164检测2个杂交种的纯度分别为97.73%和97.21%,略低于田间种植表型鉴定结果,两者差异不明显。此外,SSR荧光标记不仅能区分杂交种中混杂的温光敏不育系自交单株和父本单株,还能准确鉴定父本不纯和制种中父本间“串粉”等导致的伪杂种。因此,SSR荧光标记检测可代替田间种植表型鉴定,可快速准确地鉴定温光敏两系杂交小麦杂交种的纯度。
2023年04期 No.215 7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1K] [下载次数:119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2 ] - 赵鹏鹏;李鲁华;任明见;安畅;洪鼎立;李欣;徐如宏;
CIPK是植物钙感受器钙调磷酸酶B类似蛋白特定靶向的一类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在钙离子信号转运中起到重要作用。为探究Gz CIPK7-5B基因在小麦中的功能,利用RT-PCR方法从小麦品种贵紫麦1号中克隆得到Gz CIPK7-5B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用RT-PCR检测Gz CIPK7-5B基因在贵紫麦1号不同组织(根、茎、叶、籽粒)中的表达情况。运用qRT-PCR检测Gz CIPK7-5B在籽粒3个时期(花后10、25、35d)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Gz CIPK7-5B基因的开放阅读框为1296bp,编码431个氨基酸,蛋白含有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家族保守结构域,具有CIPKs家族基因的特征。其编码的蛋白含有29个磷酸化位点,无跨膜结构,是一种无信号肽的不稳定亲水性核蛋白。Gz CIPK7-5B基因与野生二粒小麦的TdCIPK7-5B序列相似度最高,蛋白序列同源性为100%,在根、茎、叶和籽粒中均有表达,在贵紫麦1号籽粒花青素合成3个重要时期(花后10、25、35d),花后25和35d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花后10d。
2023年04期 No.215 77-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3K] [下载次数:361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0 ] - 谢文锦;李方明;李宁;杨海龙;付俊;张中伟;高旭东;丰光;
为筛选优良糯玉米品种,为其在北方代表生态区种植与推广提供理论依据与参考,通过GGE双标图法对北方鲜食糯玉米区试产量等性状和试点鉴别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郑白甜糯9号和天贵糯932是兼丰产性、稳产性和广适性的优良品种,万糯188、珍旱2019和京科糯617丰产性较好,稳产性略差。产量―品质性状功能图分析表明,万糯188、天贵糯932、京科糯617和郑白甜糯9号是综合表现优良的品种。筛选出内蒙古赤峰市和新疆石河子市是鉴别力和代表性较强的试点,可以用其选择优良品种,淘汰不稳定品种。
2023年04期 No.215 85-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1K] [下载次数:276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5 ] - 潘文婧;孙亚男;高陆思;曲梦楠;张维耀;付春旭;姜世波;姜成喜;付亚书;王金星;
通过对158份中国和欧洲大豆材料的12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分析,利用统计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对试验材料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欧洲大豆材料中有10份材料生育期过长,无法完全成熟;平均株高、主茎节数、有效分枝数与国内大豆材料相比均较高,且有粗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表现优异的材料。最终筛选出12份综合表现优异的材料,可在育种中使用。
2023年04期 No.215 9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1K] [下载次数:257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 ] - 王晓春;高婷;杨炜迪;王川;陈彩锦;
以苜蓿(固原紫花)下胚轴、茎段和叶片为外植体,开展了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及分化研究。结果表明,2,4-二氯苯氧乙酸(2,4-D)浓度为2和4mg/L时,愈伤组织诱导率为100.0%,浓度升为6和8mg/L时,诱导率逐渐降低,说明高浓度的2,4-D对苜蓿外植体愈伤组织诱导有抑制作用。MS培养基添加2,4-D(1.0、2.0、3.0、4.0mg/L),并配合0.5mg/L 6-BA(6-苄基氨基嘌呤)或KT(激动素)后,3种外植体的诱导率均为100%,24d内能完全脱分化,且在质地和形态上无差别。转入分化培养基1/2 MS后,所有配方都能分化出胚状体,2,4-D浓度2.0mg/L、KT浓度0.5mg/L组合的分化率最高(12.6%)。改进的分化培养基(1/2 MS+0.4mg/L KT)分化率提高到42.7%。以诱导出的再生苗叶片和叶柄为外植体,发现体细胞胚胎诱导能力高度遗传,在添加2,4-D(1.0~8.0mg/L)组合0.5mg/L 6-BA或KT的培养基内都能100%诱导出大量胚状体并发育为完整植株。由此可见,通过再生植株可建立紫花苜蓿高频再生体系。
2023年04期 No.215 98-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2K] [下载次数:766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12 ] - 袁刘正;王会强;王秋岭;朱世蝶;赵月强;袁曼曼;王会涛;张运栋;柳家友;袁永强;
为了利用杂种优势改良玉米品种的耐阴性,以10个耐阴性不同的玉米自交系为亲本,按照NC II4×6遗传交配设计,对遮阴和自然光照下玉米的产量及穗部性状的配合力、遗传参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产量、穗长、秃尖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和百粒重7个性状在自然光照和遮阴处理下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遮阴处理下昌改3、R2005、LYM35、LYM10这4个自交系的一般配合力较高,特殊配合力也较高,杂种优势也强,可作为玉米耐阴性遗传改良的候选亲本。LYM35×昌改3在遮阴处理下的特殊配合力效应值较高,在遮阴处理下表现优异,是耐阴性较强的组合。遗传参数分析表明,产量、穗长、穗粗、秃尖长和穗行数在遮阴处理下的狭义遗传力相对较高,可以在早代进行耐阴选择,行粒数和百粒重的狭义遗传力较低,广义遗传力较高,应在育种高世代进行选择。
2023年04期 No.215 104-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0K] [下载次数:218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 ] - 郑飞;陈静;崔亚坤;孔令杰;孟庆长;李杰;刘瑞响;张美景;赵文明;陈艳萍;
为筛选适合淮北区夏玉米机械粒收新品种,促进机械粒收技术在该区域的推广应用,加快优良品种推广,于2020年选取淮北不同生态条件的5个试验点,对9个夏玉米区审定的品种开展了玉米机械粒收品种筛选试验。对不同品种的生育期、籽粒含水率、籽粒破碎率、产量、倒伏倒折率和茎腐病发病率等进行测定和分析,以参试品种平均产量和收获期平均籽粒破碎率为指标,采用双向平均作图法,综合各品种丰产性、稳产性和区域适应性,初步筛选出丰产性和稳产性好、在淮北区适应性广、耐密植、抗倒性好且籽粒脱水快的品种苏科玉206,可推荐为淮北区适宜机械粒收备选品种。
2023年04期 No.215 110-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2K] [下载次数:171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 ]
- 张蛟;陈澎军;陈艳;韩继军;崔士友;
为探明滩涂水产养殖复垦区种稻短期内土壤特性变化及水稻产量表现,选择复垦区荒地(0Y)作为对照,设置种稻1年(1Y)、2年(2Y)和3年(3Y)处理田块。结果表明,与0Y田块相比,种稻后在0~20cm土层中,电导率(EC)、p H、孔隙度、NH_4~+、NO_3~-、速效钾和土壤水溶性有机碳(WSOC)/土壤有机碳(SOC)均有降低趋势,容重、SOC、总氮、WSOC和C/N均有增加趋势;在20~40cm土层中,EC、NH_4~+、NO_3~-、SOC、总氮、WSOC、WSOC/SOC和C/N均与在0~20cm中有相似的变化趋势。随种植年限增加,0~20cm土层中,SOC、WSOC、有效磷和C/N均有增加趋势,速效钾和WSOC/SOC均有降低趋势;同时,1Y、2Y和3Y田块SOC含量相比0Y田块分别提高了32.18%、34.67%和111.03%,WSOC含量相比0Y分别提高了15.90%、11.82%和22.72%,且3Y田块显著高于1Y和2Y田块。种植年限2Y和3Y田块水稻产量相比1Y田块分别增加了26.33%和42.89%(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水稻产量与穗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因此得出,滩涂养殖复垦区种稻短期内可以改善土壤质量,特别是有机碳和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同时,滩涂水稻产量提高主要是穗粒数增加引起的。
2023年04期 No.215 118-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6K] [下载次数:187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 ] - 张明伟;丁锦峰;朱新开;郭文善;
为了探索适宜过晚播小麦的高产稳产栽培技术,针对过晚播(较适播期推迟30d以上)小麦,采用播种密度、施氮量和氮肥运筹三因素裂区试验,研究不同栽培技术组合对产量、氮素利用率、品质以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密度、施氮量以及氮肥运筹对过晚播小麦产量、氮素利用率、品质形成以及经济效益有显著的调控效应,产量随密度的增加呈先增后降趋势,以330万株/hm~2时产量最高;5:1:2:2与6:0:2:2氮肥运筹处理的产量高于4:2:1:3运筹处理。随密度和施氮量的增加,纯收入先增加后下降,6:0:2:2氮肥运筹处理的纯收入较高。在基本苗330万株/hm~2、施氮量225kg/hm~2、氮肥运筹5:1:2:2和6:0:2:2处理下,氮肥偏生产力、氮素生理效率、氮素表观利用率和产量均较高。随密度增加,蛋白质含量呈下降趋势,湿面筋含量与沉降值则先增加后降低,容重持续增加;随着施氮量增加,蛋白质、湿面筋含量及沉降值均增加,淀粉含量与容重表现则相反。综合考虑,扬麦23过晚播条件下适宜栽培技术组合为基本苗330万株/hm~2左右、施氮量225kg/hm~2、磷、钾肥用量均为90kg/hm~2、基肥:分蘖肥:拔节肥:孕穗肥=5:1:2:2或6:0:2:2时,可获得6750kg/hm~2以上目标产量。
2023年04期 No.215 126-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0K] [下载次数:288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3 ] - 陈剑;齐文;蒋海凌;钱仲仓;
为提高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率,以稻壳和黄泥为辅料与西兰花加工废弃物堆肥混合发酵,堆肥与黄泥按不同质量比制成4种基质,研究其对水稻秧苗素质及产量的影响,探索西兰花废弃物基质化应用的可行性。结果表明,水稻秧苗素质、秧苗干物质积累、产量等指标随着基质中堆肥占比的提高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其中黄泥与堆肥质量比为1:1时育秧效果最好,出苗率、整齐度、根冠比和壮苗指数分别为84.00%、85.15%、38.00%和0.94,水稻产量为7299.85kg/hm~2,且与常规基质处理无显著差异;通过建立回归方程进一步预测,当黄泥与堆肥质量比为0.87:1时育秧效果最好。西兰花废弃物堆肥配制的基质基本可以达到常规基质的育秧效果,对于实现低污染、低排放的“西兰花—水稻”循环农业生产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23年04期 No.215 136-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7K] [下载次数:192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 ] - 陈玥;宫亮;金丹丹;张鑫;李波;邹晓锦;隋世江;叶鑫;刘艳;
为探讨水稻氮肥阈值周年间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科学制定化肥减施策略,通过8年的田间定位试验,利用线性加平台肥料效应函数分析水稻目标产量下的氮肥阈值周年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试验区水稻目标产量为9860~10 019kg/hm~2,氮肥阈值为205.02~220.61kg/hm~2,基于稻田氮素表观平衡的目标产量氮肥阈值周年变化最大幅度为7.60%,其直接影响因素表现为土壤无机氮含量>植株吸氮量>灌溉输入无机氮含量,间接影响因素是降雨携带无机氮含量。
2023年04期 No.215 144-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7K] [下载次数:149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 ] - 赵海燕;赵丽洁;韩根兰;王江;王子建;聂萌恩;杜慧玲;原向阳;董淑琦;
利用盆栽试验,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以晋谷21为供试品种,以尿素和ZnSO_4·7H_2O为供试肥料,设4个氮肥水平(0、120、180、240kg/hm~2)和3个锌肥水平(20、40、80mg/L),研究了氮锌配施对谷子根系形态及锌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同一氮水平不同锌水平及同一锌水平不同氮水平处理下,喷施锌肥后7d和15d,谷子根长、投影面积、表面积和根尖数等根系形态指标均随着施锌、氮浓度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与单施锌肥相比,增施氮肥可有效增加谷子根系各形态指标,N0Zn40和N120Zn40处理根系各形态指标值均较大。N120Zn40处理与同氮、同锌水平下的其他处理相比,谷子根系活力显著上升,根冠比也有所增加,整体表现出较强的活性。喷施锌肥后15d,谷子根系锌含量在低氮和中氮条件下随着施锌浓度的增加呈升高趋势;N120Zn40处理谷子根系锌含量比同一锌水平不同氮水平的其他处理分别显著增加了76.00%、47.22%和15.43%。适宜比例的氮锌肥配施具有良好的协同效应,而氮120kg/hm~2、锌40mg/L为本试验条件下最佳配施组合。
2023年04期 No.215 152-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9K] [下载次数:355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4 ] - 胡新元;柳永强;谢奎忠;孙小花;罗爱花;
化肥减施和有机肥替代化肥是现阶段绿色优质栽培的重要农业措施。以当地传统施肥为对照,设置NR15/C5(无机氮减量15%+有机氮替代补偿5%)、NR30/C10(无机氮减量30%+有机氮替代补偿10%)、NR45/C15(无机氮减量45%+有机氮替代补偿15%)、NR60/C20(无机氮减量/60%+有机氮替代补偿20%)4个减氮替代处理,研究有机肥替代部分氮肥对土壤容重、盐度、养分、酶活性以及马铃薯生长、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有机肥替代氮肥量的增加,马铃薯株高、产量、干物质含量和相对叶绿素含量总体较对照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NR45/C15较对照增量达显著水平;马铃薯茎粗、蛋白质、有机质、酸性蛋白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增加,土壤全磷和有效磷含量增大,NR45/C15和NR60/C20处理较对照均显著提高;土壤pH、盐度、全氮和碱解氮含量减少。说明在有机肥替代部分氮肥模式中2种不同形态氮素通过消解与吸收方式形成优劣互补和供肥平衡,提高了马铃薯对肥料的利用效率,改善了土壤结构,促进了马铃薯生长和干物质积累。
2023年04期 No.215 159-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6K] [下载次数:543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 王丽萍;白岚方;王天昊;王宵璇;白云鹤;王玉芬;
为阐明内蒙古中部地区不同施氮水平下青贮玉米植株氮素积累和转运规律,明确当地适宜青贮的玉米种植最佳施氮量,以先玉335为试验品种,设置6个氮素水平,分别为0(N0)、120(N8)、180(N12)、240(N16)、300(N20)、360kg N/hm~2(N24),分析各处理在不同生育期的氮素积累转运特征以及整株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结果表明,植株营养器官的的氮素积累量在大喇叭口期到抽雄期达到峰值,抽雄期后,氮素逐渐由营养器官向生殖器官转运;不同氮素水平会对植株的氮素积累量产生显著影响,2018和2019年,施氮处理的氮素积累量比未施氮处理(N0)分别高出87.13%~119.34%和51.38%~68.48%;施入氮肥会增加营养器官的氮素转运量,但会不同程度地降低各器官的氮素转运率,氮素主要由茎和叶转运到籽粒中,施入氮肥可明显促进花后籽粒自身的氮素积累;施入氮肥能显著提高青贮玉米产量,2018和2019年分别为N20和N16处理产量最高,分别为31.51t和27.09t/hm~2;各处理的氮肥利用率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呈下降趋势。综合分析得出,N16处理(240kg N/hm~2)为内蒙古中部呼和浩特地区较适宜的施氮水平。
2023年04期 No.215 165-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7K] [下载次数:845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24 ] - 李雨新;卢敏;赵久然;王荣焕;徐田军;吕天放;蔡万涛;张勇;薛洪贺;刘月娥;
京津唐夏玉米区位于我国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区的最北部,玉米生长期间光热资源比较紧张,分析该区玉米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尤其是品种选用的问题,对稳定该区域玉米产量意义重大。本研究通过对北京、天津和唐山具有典型土壤和气候特征的区、镇、村的农户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农户生产情况进行调研,2016-2017年共发放720份,收回有效调查问卷445份,分析发现,京津唐夏玉米产量范围为4500~12 750kg/hm~2,平均产量9003kg/hm~2(变异系数12.82%),产量≤8250kg/hm~2的农户占比最大为34.17%。京津唐玉米平均种植密度为63 945株/hm~2,28.87%的农户玉米种植密度低于60 000株/hm~2。被调研农户选用玉米品种多达61个,但被农户利用较高的品种过于单一,高达55个品种的农户使用率不足3.00%。同时,农户选用的玉米品种生育期较长,环境积温保障率过高,超过82.35%的玉米品种环境积温保障率>90.00%,不利于当地玉米稳产和高产。
2023年04期 No.215 174-1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6K] [下载次数:256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 ] - 翟鑫娜;杨佳伟;许春江;祁利潘;田再民;冯琰;尹江;龚学臣;
为培育四倍体马铃薯栽培种与二倍体野生种远缘杂交优异新种质,以冀张薯8号(G8)和冀张薯12号(G12)四倍体栽培种为母本,以Z1703和Z1701二倍体野生种为父本,采用预先嫁接再杂交的方法进行组合配制,分析预先嫁接对马铃薯种间杂交亲和性及内源激素对坐果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亲本预先嫁接,G8与G12分别与二倍体野生种进行远缘杂交,杂交后提高了各组合的坐果率和单果结实率,G8×Z1703与对照相比坐果率增加了39.19%,单果结实数提高了0.13,突破了0个实生籽,获得了栽培种与野生种远缘杂交后代。高含量赤霉素(GA_3)和生长素(IAA)有利于坐果,而较高含量的脱落酸(ABA)抑制坐果,授粉后2~4d低含量细胞分裂素(ZR)促进坐果,后期高含量ZR促进坐果。在授粉后6d GA_3含量与坐果率的相关系数高达0.922。表明马铃薯预先嫁接能够提高坐果率,促进种间杂交亲和性,内源激素对坐果率具有调控作用。
2023年04期 No.215 182-1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3K] [下载次数:370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0 ] - 宋晓;张珂珂;岳克;黄晨晨;黄绍敏;孙建国;郭腾飞;郭斗斗;张水清;裴敏楠;
为探明不同氮效率小麦品种的微生物学特性差异,于2018-2020年开展大田试验,研究0(N0)和165kg/hm~2(N1)2个施氮水平处理下,氮高效品种“许科168”和氮低效品种“郑品麦8号”的根系活力、根际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差异。结果表明,随生育进程推进小麦根系活力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孕穗期根系活力最强。在孕穗期,与郑品麦8号相比,许科168的根系活力、β-葡萄糖苷酶、亮氨酸氨基肽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在N0和N1处理下均增加。N0处理下,许科168的细菌群落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大部分显著高于郑品麦8号,N1处理下2个品种差异不显著。同一处理,2个品种的优势门丰度也有一定差别,N0处理下,许科168的酸酐菌门和奇古菌门均高于郑品麦8号;N1处理下,许科168的酸酐菌门比郑品麦8号降低了37.23%,奇古菌门则增加了13.30%;GP6属和亚硝基球藻属为优势属,其中许科168的亚硝基球藻属在2种氮水平下均明显高于郑品麦8号。总之,氮高效小麦品种许科168在N0和N1处理下均具有较高的根系活力和根际土壤酶活性;在N0处理下具有较高的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这都可能引起根际微环境的变化,也可能因为栽培措施(施氮)不同而有所改变。本研究可以为当地适宜小麦品种筛选和适当施肥提供参考。
2023年04期 No.215 188-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7K] [下载次数:519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6 ] - 乐丽红;刘凯丽;陈忠平;王斌强;唐舟;程飞虎;张昆;
2019-2020年在江西进贤以籼粳杂交稻甬优12为材料,在施氮量255kg/hm~2、基肥:分蘖肥:穗肥=4:3:3条件下,设置8个氮素穗肥施用期处理,研究其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齐穗后干物质积累量及剑叶相对叶绿素含量(SPAD值)、氮肥利用率和稻米品质的影响,探索一季籼粳杂交稻氮素穗肥的最佳施用期。结果表明,随着穗肥施用期的推迟,穗粒数和产量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且在抽穗前14d处理产量最高;抽穗后水稻剑叶SPAD值的变化则呈现不同的趋势,抽穗前35~14d施肥为逐渐降低,抽穗前7d至抽穗后14d为先升高后缓慢降低;抽穗后干物质积累量、氮肥农学利用率和偏生产力呈先增加后下降趋势,以抽穗前14d或21d施穗肥处理最高。穗肥施用期对水稻出糙率、精米率、整精米率、粒长和籽粒长宽比影响不显著,但显著影响垩白粒率和垩白度,随施用期推迟,垩白粒率和垩白度逐渐降低。总之,抽穗前14~21d是一季籼粳杂交稻的最佳氮素穗肥施用期,有利于提高抽穗后叶片SPAD值和群体干物质积累量,促进氮肥的吸收与利用,确保充足的穗数和较大的穗型,增产提质显著。
2023年04期 No.215 195-2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5K] [下载次数:224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 ] - 姜珊;刘佳;曹亮;任春元;金喜军;张玉先;
以红小豆品种珍珠红为供试材料,在可移动防雨棚中采用盆栽称重法于V2期模拟干旱胁迫,设置正常供水(对照,维持80%田间持水量)、干旱胁迫下喷施褪黑素处理(于控水当天叶面喷施100μmol/L褪黑素,逐步控制并维持50%田间持水量)和干旱胁迫处理(控水方式同上,喷施等量蒸馏水),研究了干旱胁迫下褪黑素对红小豆幼苗抗旱和光合生理、形态和产量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褪黑素可以显著提高干旱胁迫下红小豆叶片中抗氧化酶活性和渗透调节物质含量,降低活性氧和丙二醛含量,并提高株高、茎粗、叶面积和干物质积累。褪黑素可显著提高干旱胁迫下红小豆叶片光合色素含量、光合速率和叶绿素荧光参数,提高碳水化合物(蔗糖、果糖、可溶性糖)含量,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单株荚数和单株粒数,较干旱胁迫处理分别提高了2.18%和4.88%。综合分析认为,叶面喷施100μmol/L褪黑素可提高红小豆抗旱能力,缓解干旱胁迫对红小豆光合作用的抑制,促进红小豆幼苗生长,提高产量。
2023年04期 No.215 202-2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5K] [下载次数:648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 刘红杰;任德超;倪永静;葛君;张素瑜;吕国华;胡新;
为探索豫东地区冬小麦减量施氮潜力,通过连续3年定位试验,研究了秸秆还田下减量配施氮肥对土壤养分、酶活性和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秸秆移除下施全氮相比,秸秆还田下减量施氮有利于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其中氮肥减量20%和减量40%的处理能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减量施氮对土壤全氮和有效磷含量无显著影响;秸秆还田能提高土壤速效钾含量,但氮肥减量20%和减量40%处理土壤速效钾含量增加幅度较小,约为6.5%,除两者外,其余处理均与秸秆移除处理存在显著性差异。秸秆还田对土壤pH有一定正效应,能减缓土壤酸化程度,但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秸秆还田下配施氮肥能增加土壤过氧化氢酶、碱性磷酸酶和蔗糖酶活性,且减量施氮更利于土壤酶活性的提升。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土壤脲酶活性无显著影响;秸秆还田下减氮20%和减氮40%处理产量均处于较高水平,且穗粒数、千粒重与全量氮肥处理相比无显著差异,减氮40%处理的穗数也处于最高水平,但与其他处理差异不显著。可见减氮40%(180kg/hm~2)并结合秸秆还田可获得较高产量。
2023年04期 No.215 210-2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5K] [下载次数:835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 李越;宁丹;吕玉峰;张斌;薛志强;贾举庆;冯美臣;宋晓彦;张美俊;杨武德;
为揭示喷硒对燕麦硒积累的影响,并评价筛选喷硒后燕麦产量和品质综合性状优良燕麦品种,以24份燕麦品种为材料,设置3个喷施浓度(亚硒酸钠用量为0、80、160g/hm~2),抽穗期进行叶面喷硒。结果表明,燕麦成熟期叶片硒含量随喷硒浓度提高增幅最大,其次为籽粒。喷硒降低24份燕麦籽粒硒含量变异水平。喷硒下,籽粒硒含量差异最大,根硒含量差异最小。叶面喷施80g/hm~2的亚硒酸钠时,籽粒硒含量最高的品种可达0.30mg/kg;喷施160g/hm~2亚硒酸钠时,24份燕麦品种籽粒硒含量均超多数文献提到的食物或可食材料硒限量标准(0.300mg/kg)。喷硒也会影响籽粒蛋白质、脂肪和β-葡聚糖含量的变异程度。在叶面喷施80g/hm~2亚硒酸钠时,燕麦产量与未喷硒均无显著差异;燕麦籽粒硒含量与脂肪、β-葡聚糖含量存在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3和0.42;GYT双标图基于产量,兼顾硒、蛋白质、脂肪和β-葡聚糖含量,24份燕麦品种综合值排名前5位的依次为品燕1号、Banner、OA1576-4、白燕10号和品燕2号。
2023年04期 No.215 215-2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2K] [下载次数:408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6 ] - 傅晓艺;王红光;刘志连;李东晓;何明琦;李瑞奇;
为探究小麦品种苗期的抗旱性,以14个不同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正常水分(对照)和水分胁迫(15%PEG6000)条件下株高、最大根长、根条数、总根长、根系总表面积、根体积和干物质积累的差异。结果表明,水分胁迫下各品种株高、平均根长、最大根长和平均根条数以及干物质积累均受到严重抑制,处理和品种间差异显著。济麦22在对照处理下平均根长最大,其次是石麦22、衡0628和冀麦418;水分胁迫处理下,石麦22、石麦26和河农825平均根长较长,冀麦325最短。对照处理下冀麦418和石麦26最大根长较长,冀麦325最短;对照处理下石麦22的根条数最多,藳优5766最少。水分胁迫处理下石新828根条数最多,石麦26次之,藳优2018最少。石麦26和冀麦418的根系总体积和干物质积累在2个处理下表现一致,均与其他品种差异显著,表明冀麦418和石麦26属于苗期抗旱性强的小麦品种。
2023年04期 No.215 224-2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9K] [下载次数:845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9 ] - 杨建;汤华成;曹冬梅;崔航;娄雨豪;王冀菲;张东杰;
为探究田间喷施氟磺胺草醚(FSA)对红小豆幼苗生长代谢的调控机制,以是否喷施FSA的红小豆幼苗为试验材料,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代谢组学技术对红小豆幼苗代谢物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喷药的红小豆幼苗(Z-2-ZZ-2)组与未喷药红小豆幼苗(Z-2-ZZ)组相比,正离子模式下筛选出显著变化的差异代谢物106种(上调50种,下调56种),负离子模式下130种(上调42种,下调88种),正离子模式下注释到差异显著的代谢通路5条(嘧啶代谢、异黄酮生物合成、嘌呤代谢、半乳糖代谢、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映射到差异代谢物13种,负离子模式下注释到差异显著的代谢通路2条(花青素生物合成和黄酮类生物合成),映射到差异代谢物5种。苯丙烷和聚酮化合物、脂质、类脂分子、有机酸及其衍生物类化合物在红小豆幼苗抵御FSA的胁迫中起主要作用。本研究为红小豆田间使用FSA的安全性评价及红小豆增收增产提供新思路。
2023年04期 No.215 230-2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3K] [下载次数:323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 ] - 张瀚文;刘丹;王雪瑞;李望舒;卢强;王树峰;赵佳楠;王玉波;张贺;李彩凤;
为探究不同时期叠加喷施油菜素内酯(BR)对提高盐碱胁迫下甜菜抗逆能力的作用和效果,以糖用甜菜品种KWS0143为试验材料进行桶栽模拟盐碱试验,设置5个处理,分别为清水处理(CK)、盐碱胁迫下叶丛形成期+块根膨大期叠加喷施BR(QZ)、块根膨大期+糖分积累期叠加喷施BR(ZH)、叶丛形成期+糖分积累期叠加喷施BR(QH)和叶丛形成期+块根膨大期+糖分积累期叠加喷施BR(QZH)。结果表明,与CK相比,BR处理后光合色素含量、光合荧光参数和RuBP羧化酶活性均有所提升;甜菜碱、氨基酸、蛋白质和硝酸根离子及还原糖含量均低于CK,蔗糖含量高于CK,且QZH处理效果最好。与CK处理相比,QH和QZ处理的块根产量分别提高12.58%和9.88%,QZH和QZ处理的含糖率分别提高5.1和4.6度,QZH处理产糖量提高了12.79%。QZH处理能有效降低甜菜块根中非糖物质的积累,改善块根品质,提高甜菜产糖量。
2023年04期 No.215 237-2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4K] [下载次数:366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