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杂志

Crops

专题综述

  • 玉米雄性不育机制及其产业化应用研究进展

    祁显涛;杨海龙;谢传晓;

    玉米是杂种优势利用最成功的作物之一,生产上广泛采用单交种。杂交种制种是玉米产业重要的生产环节,雄性不育系在杂交种制种中的应用能显著提高生产效率与种子质量。因此,玉米雄性不育机制及其产业化应用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综述了玉米花序的基本结构与生物学功能、细胞质雄性不育与细胞核雄性不育类型、机制与遗传基础及其在产业化应用中的优势与局限性,探讨与展望了雄性不育产业化应用的发展方向,为理解玉米雄性不育性生物学机制及产业化应用提供了较全面的基础资料。

    2014年06期 No.163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3K]
    [下载次数:944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8 ]
  • 耐冷调节基因及其在植物耐冷基因工程中的应用新进展

    段俊枝;周雷;潘英华;姚国新;任银玲;

    低温是主要的非生物胁迫之一,不仅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而且限制植物的广泛分布。从低温信号转导途径角度全面阐述了上游耐冷调节基因蛋白激酶基因、调控CBF/DREB1的基因、CBF/DREB1亚家族基因及其他转录因子基因及其在植物耐冷基因工程中应用的最新研究进展,以期为耐冷基因的利用及植物耐冷遗传改良和育种提供参考。

    2014年06期 No.163 10-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4K]
    [下载次数:524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4 ]
  • 玉米单倍体鉴定方法研究进展

    魏昌松;许贵明;田甫焕;

    玉米单倍体鉴定是玉米单倍体育种三大关键技术(杂交诱导、单倍体鉴定、染色体加倍)之一,准确、高效的单倍体鉴定方法不仅可以提高玉米单倍体育种的效率,同时对筛选高诱导率的单倍体诱导系也十分重要。综述了国内外玉米单倍体鉴定方法的演变过程,旨在为玉米单倍体育种工作者把握鉴定方法发展的脉络提供帮助。

    2014年06期 No.163 17-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4K]
    [下载次数:497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本刊讯

其他

  • 《中国食物与营养》2015年征稿征订启事

    <正>《中国食物与营养》创办于1995年,由农业部主管,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主办的食物与营养领域相结合的综合性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农业核心期刊。办刊宗旨:立足于农业、食物、营养领域的结合,报道国家在食物与营养相关领域的方针、政策、法规、标准等;刊登食物生产、食物消费、食品工业、食物营养等方面的发展动态和科技成果;普及宣传营养保健、膳食

    2014年06期 No.163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5K]
    [下载次数:6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撤稿声明

    <正>刘建伟、陈晓峰、刘广富、郭宗端、李新柱、胡兆平、张亮,在《作物杂志》发表的题为"大豆CYP78 A5基因组织特异性启动子的克隆及表达分析"的研究论文[2014年第1期(总第158期),第54-58页],与青岛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产生版权纠纷。经调查核实后,《作物杂志》编委会研究决定:撤销此文,特此声明。

    2014年06期 No.163 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0K]
    [下载次数:71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0 ]
  • 欢迎订阅2015年《农产品质量与安全》

    <正>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主办:中国农业科学院,支持单位: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协办单位: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承办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主要栏目:本刊特稿、本刊专稿、政策法规、质量安全监管、无公害农产品、绿

    2014年06期 No.163 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1K]
    [下载次数:9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0 ]
  • 欢迎订阅2015年《中国种业》

    <正>《中国种业》是由农业部主管,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和中国种子协会共同主办的全国性、专业性、技术性种业科技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全国优秀农业期刊。刊物目标定位:以行业导刊的面目出现,并做到权威性、真实性和及时性。覆盖行业范围:大田作物、蔬菜、花卉、林木、果树、草坪、牧草、特种种植、种子机械等,信息量大,技术实用。读者对象:各级种子管理、经营企业的领导和技术人员,各级农业科

    2014年06期 No.163 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1K]
    [下载次数:9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欢迎订阅2015年《农业科技通讯》

    <正>农业部主管,中国农业科学院主办,全国农业核心期刊。刊号:ISSN1000-6400,CN11-2395/S。邮发代号:2-602,月刊,每月17日出版,单价:15.00元,全年:180.00元,全国各地邮局及本刊编辑部均可订阅。本刊及时报道种植业最新研究成果,尤其是种子方面的新品种、新技术。侧重大田,兼顾园艺,是种植业者首选

    2014年06期 No.163 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1K]
    [下载次数:11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作物杂志》2014年总目录

    <正>~~

    2014年06期 No.163 157-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2K]
    [下载次数:52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遗传育种·种质资源·生物技术

  • 香稻种质资源筛选及香味基因遗传研究

    刘化龙;张宇;邹德堂;赵宏伟;王敬国;孙健;

    本试验采用KOH浸泡法和香味功能标记对144份水稻品种进行香稻种质资源的筛选,同时以2个杂交组合平粳11/黑香稻、吉林日落/黑香稻的F2群体为试验材料,对黑香稻香味基因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用KOH浸泡法筛选时,有20个水稻品种产生香味;用香味基因功能标记GRFM04筛选时,仅有17个含有香味基因。黑香稻、SY-香-7、清香糯用KOH法筛选产生香味,但用功能标记GRFM04检测为不含有香味基因。黑香稻的香味受1对隐性基因控制,在纯合基因型中水稻叶片的香味与米粒的香味呈高度一致性,但在杂合的基因型中,叶片无香的单株,其米粒有无香与有香的分离。

    2014年06期 No.163 2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6K]
    [下载次数:593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 利用分子标记选择普通菜豆抗角斑病基因聚合体

    郝俊杰;张晓艳;万述伟;李红卫;赵爱鸿;孙吉禄;王珍青;

    明确菜豆抗角斑病基因在中国普通菜豆中的分布,有助于改良普通菜豆抗病性和提高产量潜力。利用普通菜豆抗角斑病基因H13、NO2、EACA、AA19、BA16及MO2的特异PCR标记,对78份普通菜豆资源进行抗角斑病基因聚合体的选择,从中选择到含2个抗角斑病基因聚合体的菜豆资源10份,含3个抗角斑病基因聚合体的菜豆资源30份,含4个抗角斑病基因聚合体的菜豆资源34份,含5个抗角斑病基因聚合体的菜豆资源3份。该研究明确了78份参试菜豆资源所含的抗角斑病基因类型,筛选出了抗角斑病基因聚合体的菜豆资源。

    2014年06期 No.163 27-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7K]
    [下载次数:128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4 ]
  • 黄瓜子叶节不定芽的诱导及对甘露糖耐性的研究

    王罡;张栩;王萍;季静;

    为了进一步优化黄瓜组织培养体系,将非抗生素筛选标记用于黄瓜遗传转化中,以黄瓜新津研四号、绿地黄瓜和新津优1号为材料,研究黄瓜3个基因型在两种培养基中诱导不定芽的能力以及3个基因型子叶节对甘露糖的耐性。结果表明,黄瓜3个基因型不定芽诱导能力相似,L4(MS+1 mg/L 6-BA+0.5 mg/L ABA+4 mg/L KT)培养基诱导黄瓜不定芽的效果好于L8(MS+2mg/L 6-BA+0.025mg/L IAA+4mg/L KT)培养基;当用甘露糖作为黄瓜子叶节遗传转化抗性筛选剂时,适宜筛选浓度为5mg/L。

    2014年06期 No.163 32-35+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2K]
    [下载次数:197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 ]
  • 亚麻纤维素合酶关键基因(LusiCesA1)的克隆

    吴建忠;

    Lusi Ces A1是亚麻纤维素生物合成途径中的关键基因。在已报道部分序列的基础上,采用特异引物的设计进行高保真PCR扩增并测序,获得亚麻Lusi Ces A1基因的全长序列,该基因序列长3 225bp,并通过交错延伸PCR技术进行了验证。该研究为亚麻Lusi Ces A1基因的结构和功能分析奠定了基础。

    2014年06期 No.163 36-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7K]
    [下载次数:141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 ]
  • 鼓粒期干旱对黑龙江省不同年代育成大豆品种根系的影响

    郑伟;杨国珍;郭泰;王志新;李灿东;张振宇;张茂明;王庆胜;郭美玲;刘忠堂;

    为了明确黑龙江省不同年代育成大豆品种根系抗旱能力改良趋势。本研究选用黑龙江省不同年代育成的5个大豆主栽品种为试材,利用盆栽试验,于鼓粒期进行干旱处理,对根系形态和生理功能进行测定。实验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间、不同处理间以及品种和处理互作间根体积、根表面积、根干重、根系活力等性状差异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同年代育成品种的根体积、根表面积、根干重和根系活力降低率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抛物线趋势,并与育成年代相关性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不同品种间、不同处理间以及品种与处理间单株粒重差异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随着时间推移不同年代育成大豆品种单株粒重降低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抛物线趋势,并与育成年代相关性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从根系形态和生理指标以及单株粒重的变化规律可以看出,黑龙江省不同年代育成大豆品种抗旱能力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曲线规律。

    2014年06期 No.163 39-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6K]
    [下载次数:217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4 ]
  • 寒地粳稻发芽期和芽期的耐冷性QTL定位

    杨洛淼;王敬国;刘化龙;孙健;郑洪亮;邹德堂;

    为定位水稻发芽期和芽期耐冷性的加性QTL和上位性QTL,本试验以粳稻品种空育131和东农422构建的F7代重组自交系(RIL)190个家系为作图群体,利用104个SSR标记构建遗传连锁图谱,利用完备区间作图法分别对低温发芽力和芽期耐冷性进行QTL定位并分析其加性效应和上位性效应。结果检测到控制芽期耐冷性的1个加性QTL位于4号染色体上,贡献率为16.84%;17个控制低温发芽力的加性QTL分别位于第1、2、3、6、7、9、12染色体上,贡献率为5.64%~35.67%;控制芽期耐冷性的上位性QTL2对,累积贡献率19.3%;控制发芽期耐冷性的上位性QTL 33对,各性状累计贡献率介于18.35%~91.08%,分别控制第7、10、11、15天的发芽率和平均发芽天数的表达,累积贡献率分别为87.88%,87.38%,91.08%,78.68%和18.35%。上位性在水稻发芽期和芽期耐冷性遗传中作用重大,因此,在分子标记育种中加性QTL和上位性QTL是很重要的。

    2014年06期 No.163 44-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0K]
    [下载次数:402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18 ]
  • 辣椒内生固氮菌的分离鉴定与多样性分析

    罗娜;肖海兰;鲁颂;赵慧萍;罗琼;

    通过分离湖南省不同地区辣椒的内生固氮菌,探索其多样性,为内生固氮菌资源应用于现实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利用改良无氮培养基对辣椒的根、茎、叶中内生固氮菌进行分离和纯化,并进行菌落计数比较其菌群密度,再对分离出的菌株进行16S r DNA序列扩增,分析其多样性,最后通过乙炔还原法结合气相色谱法测其固氮酶活性。结果筛选到内生固氮细菌30株,经16S r DNA序列测定和分析,结果显示土壤杆菌属(Agrobacterium sp.)、根瘤菌属(Rhizobium sp.)、泛菌属(Pantoea sp.)、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sp.)相对频率较高,是辣椒内生固氮菌的优势种。经乙炔还原法测定固氮酶活性表明,该30株菌株均具有较弱固氮酶活性,范围为4~183nmol/(m L·h),且不同地区同种菌的固氮酶活性存在一定差异。

    2014年06期 No.163 52-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5K]
    [下载次数:369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 粒用高粱新选亲本配合力分析

    王立新;成慧娟;马尚耀;葛占宇;严福忠;张姼;隋虹杰;

    利用赤峰市农牧科学研究院新选育和常用的5个不育系和5个恢复系为试验材料,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组合设计,配制25个组合,对其进行配合力分析。结果表明,不育系中一般配合力较高的有繁8A和075049A,恢复系中一般配合力较高的有028217和7654。较优的2个杂交组合是繁8A×028217和075049A×5933。根据单株产量配合力总效应,把组合分为3种类型:1双亲一般配合力效应值均为正值,特殊配合力效应值也为正值;2双亲一般配合力效应和组合特殊配合力效应三者中有一方为负值;3组合特殊配合力效应值为正值,双亲有1个亲本一般配合力效应值为负值。第3类是最不理想的类型。

    2014年06期 No.163 56-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7K]
    [下载次数:115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8 ]
  • SSR标记在杂交水稻亲本技术鉴定中的应用

    胡景涛;严明建;黄成志;黄文章;雷树凡;吕直文;

    本研究利用SSR引物对4份水稻亲本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24对引物共检出等位基因70个,有效等位基因数58.4,占所有等位基因的83%。每对引物检测到等位基因2~5个,平均为2.96个,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2.47个。Shannon信息指数变化范围0.56~1.49,平均值为0.94;期望杂合度变化范围0.38~0.75,平均值0.57;多态性信息含量指数变化范围0.59~0.91,平均值0.81。根据电泳谱带构建了4份材料的分子指纹图谱,并对引物的多态性和鉴别能力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2014年06期 No.163 6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0K]
    [下载次数:209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 ]
  • 转基因抗除草剂玉米CC-2生存竞争能力研究

    宋新元;武奉慈;刘金文;曲文利;张明;刘娜;

    选取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转基因抗除草剂玉米CC-2,研究其在栽培地与荒地环境中的生存竞争能力。试验结果表明,在栽培地环境中,转基因玉米CC-2与其对应的非转基因玉米在生育期、株高、产量等方面均一致,可正常生长;在荒地环境中,转基因玉米CC-2及其对应的非转基因玉米与杂草相比不具竞争优势,无杂草化风险。

    2014年06期 No.163 64-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5K]
    [下载次数:312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5 ]
  • 黑龙江超高产水稻品种叶部特征的研究

    孙世臣;张凤鸣;洛育;李彩凤;白良明;姜辉;姜树坤;王彤彤;丁国华;夏天舒;

    叶片形状及空间排布是水稻重要的形态特征之一,直接影响水稻的光合作用。为探讨在黑龙江寒地特殊生态环境下,超高产水稻品种的叶部特征,指导寒地超高产水稻品种的选育,开展了本研究。以黑龙江超级稻松粳9号、龙稻5号和龙粳14为试验材料,分别以生产中同熟期的品种藤系138、龙稻3号和合江19作为对照,进行了水稻群体叶面积动态、齐穗期功能叶片的各性状以及与干物质积累的关系等研究,根据试验结果,结合笔者的高产育种经验,提出黑龙江省高产水稻开花后的上3叶特征应为:剑叶较长、基角和张角小,倒2叶和倒3叶厚、基角10°~20°、张角20°~30°,叶片衰老慢。

    2014年06期 No.163 67-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1K]
    [下载次数:203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 玉米种质资源对弯孢叶斑病抗性鉴定与评价

    王丽娟;董怀玉;刘可杰;刘丽云;徐秀德;

    2012~2013年,采用田间人工接种的方法对新引进的164份国外玉米种质和122份国内常用玉米种质资源进行了玉米弯孢叶斑病的抗性鉴定与评价。鉴定结果表明:玉米种质对弯孢叶斑病的抗性表现存在差异,总体对弯孢叶斑病的抗病能力较低,表现抗病的种质较少,仅有57份,且抗性种质以中等抗病为主,其余229份种质表现感病或高度感病;新引进的国外玉米种质对弯孢叶斑病的抗病能力高于国内常用玉米种质的抗病能力,从新引进的国外玉米种质中筛选出了37份抗性种质,为抗病育种提供了重要基础材料。

    2014年06期 No.163 72-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5K]
    [下载次数:264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5 ]

生理生化·植物营养·栽培耕作

  • 密度和播期对京单68冠层结构和产量的影响

    徐田军;刘秀芝;赵久然;陈传永;王荣焕;王元东;刘春阁;成广雷;王晓光;

    以玉米品种京单68为研究材料,通过设置种植密度(52 500、60 000、67 500、75 000、82 500株/hm2)和播期(5/15、6/13)两个处理因素,研究种植密度和播期对京单68冠层结构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京单68的群体叶面积指数(LAI)随生育进程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单峰曲线变化,峰值出现在吐丝期。随种植密度增加,京单68的群体LAI和群体光合势呈增加趋势,但增幅逐渐减小。不同播期间,群体LAI表现为春播高于夏播,但LAI到达峰值的时间则表现为春播较夏播晚5 d。就产量而言,随密度增加,京单68的群体产量呈升高趋势,但增幅逐渐减小。不同播期间,春播条件下京单68的穗长、穗粗、穗粒数及产量均高于夏播,而秃尖长则呈相反趋势。密度和播期处理对京单68产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穗粒数和千粒重方面。

    2014年06期 No.163 76-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4K]
    [下载次数:182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4 ]
  • 不同供氮条件下谷氨酰胺合成酶与谷氨酸合成酶对油菜氮素再利用的影响

    余佳玲;朱兆坤;张振华;舒佳宾;杨春;宋海星;官春云;

    为了探究不同供氮水平下氮素利用相关酶的贡献程度,采用单株砂培培养,严格控制氮素等营养供应,用15N饲喂追踪。研究了氮高效油菜品系742谷氨酰胺合成酶(GS)和谷氨酸合成酶(GOGAT)交替抑制情况下,油菜的子粒氮素转运和积累量、氮素损失的情况以及对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胁迫与正常供氮2种情况下,在抑制GOGAT活性时,氮素利用效率最低,子粒中氮素转运比例最低,氮素损失最大,在抑制GS时影响较小。缺氮时GOGAT对子粒氮素积累、作物产量形成及作物体内氮素再利用影响很大,GS影响较小。同时发现在生育后期,正常供氮与氮胁迫2种情况下子粒中来源于营养器官前期积累的氮素达到50%~70%。油菜营养器官生育前期积累的氮素主要用于氮素再利用,子粒中积累的氮素大部分来源于营养器官。

    2014年06期 No.163 8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8K]
    [下载次数:897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9 ]
  • 炸条型马铃薯Innovator在磷钾一定水平下施氮范围的确定

    姜丽丽;王梓全;冯玉钿;金光辉;

    以炸条型马铃薯品种Innovator为供试材料,在施磷钾一定水平下设计6个施氮水平,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不同施氮水平对炸条型马铃薯产量和块茎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马铃薯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下降的变化趋势,施氮量与Innovator产量的关系用二次函数拟合效果良好(y=-0.0004x2+0.1855x+28.139),当施氮量达到231.88kg/hm2时产量达到了最大值49.65t/hm2。综合干物质含量、炸条颜色指数、还原糖含量和蔗糖含量在不同品质等级的施氮范围,Innovator获得优质产品的施氮范围为130.5~159.8 kg/hm2,获得一级产品的施氮范围为0~213.5 kg/hm2,获得合格产品的施氮范围为0~258.6 kg/hm2。

    2014年06期 No.163 86-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4K]
    [下载次数:180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7 ]
  • 春玉米不同种植方式抗旱增产效益分析

    郑伟;霍剑锋;孟繁盛;慈艳华;张丽妍;边丽梅;董喆;

    对春玉米进行不同种植方式的增产增效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全覆膜双垄沟播(T3)、半覆膜双垄沟播(T4)两种种植方式都有增温保墒的作用,是有效的抗旱保苗种植方式,宽窄行留高茬交替种植(T2)也有一定作用但不显著。T3和T4种植方式可有效提高早春干旱地区玉米的出苗率,改善植株性状和产量性状,从而能有效提高玉米产量。两者比较,全覆膜双垄沟播更优于半覆膜双垄沟播方式。此外,两种覆膜播种方式可以减少田间管理和浇水费用以减少投入,从而达到增收目的。

    2014年06期 No.163 92-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7K]
    [下载次数:157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2 ]
  • 荞麦氮、磷、钾肥的效应研究

    刘迎春;乌朝鲁门;李永娟;丁素荣;李峰;

    2011~2012年,采用3414肥料效应设计方案,研究了不同氮磷钾肥配比对赤峰地区荞麦品种赤荞1号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赤峰地区氮、磷、钾肥的施用量对赤荞1号的增产作用是磷肥大于钾肥,而氮肥表现为减产。建议赤峰地区荞麦磷、钾肥施用量分别为P2O522.87~24.06 kg/hm2、K2O 9.75~53.92 kg/hm2,应适量施用磷肥,增施钾肥,不推荐施用氮肥。

    2014年06期 No.163 95-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3K]
    [下载次数:329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12 ]
  • 氮磷对玉米花生间作蛋白质与氮代谢特点的影响

    焦念元;李吉明;汪江涛;李增嘉;李友军;付国占;

    探明氮、磷对玉米(Zea mays L.)、花生(Arachis hypogaea)间作体系中作物蛋白质品质和功能叶片氮代谢的影响特点,对改善间作玉米和间作花生蛋白质品质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了不同氮磷水平条件下,玉米花生间作对玉米和花生功能叶的硝酸还原酶(NR)、谷氨酰胺合成酶(GS)、内肽酶(EP)及羧肽酶(CP)等酶的活性和子粒蛋白质含量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花生间作提高了玉米功能叶的NR、GS和EP的活性,增强了花生(荚果膨大期和饱果期)功能叶的NR和GS活性,降低了EP和CP活性,增施氮肥有利于间作玉米和间作花生功能叶NR和GS活性的提高,高氮水平增施磷肥有利于提高NR和GS的活性;间作提高了玉米子粒、花生果仁的蛋白质含量,间作体系蛋白质总产量分别比单作玉米和单作花生高出16.2%~20.5%和30.7%~55.8%,蛋白质产量当量比(PLER)>1,具有明显的蛋白质产量间作优势;增施氮肥、磷肥有利于提高间作玉米、间作花生蛋白质产量。这表明玉米花生间作促进玉米、花生蛋白质合成和玉米叶器官中氮营养的再运转,提高间作体系蛋白质产量,增施氮肥显著提高间作体系蛋白质产量。

    2014年06期 No.163 99-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0K]
    [下载次数:70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1 ]
  • 高肥力水平下氮钾肥施用量对超级杂交稻桂两优2号产量形成的影响

    焦玲玲;姚贤玉;胡宏伟;谢小倩;黄敏;江立庚;韦善清;

    以超级杂交稻桂两优2号为材料,在高肥力水平田块进行大田试验,设置3个施氮水平(172.5、207.0和241.5kg/hm2N)和3个施钾水平(216、288和360kg/hm2K2O),以不施氮钾肥的处理作为对照,研究不同氮钾肥用量对超级杂交稻的产量、产量构成和干物质生产与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氮钾肥促进了穗数、各生育期干物质积累量和抽穗期叶面积指数的提高,进而显著提高了产量,施钾肥的增产效应(18.6%~30.3%)略大于施氮肥(18.3%~28.3%),但不同氮肥和不同钾肥处理间的差异并不显著。在高肥力水平下,超级杂交稻桂两优2号对氮肥和钾肥施用量的敏感程度较低,其氮钾肥施用量分别不宜超过N 172.5kg/hm2和K2O 216 kg/hm2。

    2014年06期 No.163 106-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4K]
    [下载次数:111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4 ]
  • 低铁胁迫对不同耐低磷玉米生长及磷、铁养分吸收的影响

    章爱群;斯琴朝克图;刘牛;贺立源;

    用营养液培养方法研究了耐低磷和低磷敏感玉米幼苗对低铁胁迫的基因型差异。结果表明,铁处理和基因型对玉米的生长和养分吸收影响显著,铁处理和基因型之间存在互作。低铁胁迫对各基因型玉米幼苗地上部生物重的影响十分明显,对低磷敏感基因型玉米地上部生物重的抑制作用显著大于耐低磷基因型。铁在玉米植株中集中分布在根部,与耐低磷特性无关。低铁胁迫显著降低了各基因型玉米幼苗叶片的叶绿素含量,但基因型间无明显差异。低铁胁迫对根系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可以诱导地上部同化产物向根系转运,促进根系代偿性伸长。

    2014年06期 No.163 111-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0K]
    [下载次数:349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13 ]
  • 氮磷钾肥对不同筋型冬小麦产量、加工品质的影响

    冯金凤;赵广才;张保军;常旭虹;王德梅;杨玉双;

    以中筋小麦中麦8(B1)、京冬8(B2)和强筋小麦皖麦38(B3)、济麦20(B4)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了不同氮磷钾肥处理[A1为单施氮肥(纯氮240kg/hm2),A2为单施磷肥(P2O5150kg/hm2),A3为单施钾肥(K2O 120kg/hm2),A4为对照(不施肥)]对不同品质类型冬小麦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4个小麦品种产量因素在不同肥料处理间存在差异,在3个施肥处理间差异不明显,但均显著高于对照(穗粒数除外)。单施氮肥对面团性状的改善优于单施磷、钾肥;而单施磷肥不利于提高面包烘焙体积。沉降值与所有加工品质参数关系更为密切,均呈极显著正相关。

    2014年06期 No.163 116-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4K]
    [下载次数:266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4 ]
  • 连续覆盖地膜对土壤微生物量氮的影响

    史建国;刘景辉;贾利欣;融晓萍;

    通过连续覆膜、新覆膜及露地栽培向日葵的田间对比试验,研究了河套地区连续覆膜对土壤微生物量氮的影响。结果表明,连续覆膜有利于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的增加。在0~40 cm土层,连续覆膜的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较露地和新覆膜分别显著提高5.0%和4.0%(P<0.05)。生育期内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变化呈降低趋势,垂直变化随土层向下呈减少趋势。

    2014年06期 No.163 120-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3K]
    [下载次数:404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 不同施肥处理对辣椒根际土壤微生物区系和酶活性的影响

    郭小强;毛宁;张希彪;刘灵霞;王凤琴;肖朝霞;

    以单施有机肥(CK)为对照,研究了单施生物菌肥、单施化肥及化肥+生物菌肥混合施用等3种不同处理对辣椒根际土壤微生物组成和酶活性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单施菌肥处理中,辣椒根际土壤细菌和真菌数量较CK显著增加,增幅分别达到49.46%和40.25%,放线菌数量有所下降;菌肥+化肥处理中,细菌数量较CK增加了16.55%,放线菌和真菌数量有所减少;纯化肥处理中,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均显著下降。施用菌肥后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蛋白酶和磷酸酶活性均较CK显著增加。其中单施菌肥处理土壤中,过氧化氢酶、脲酶和蛋白酶活性均较CK大幅增加,分别增加了33.9%、396.4%和30.1%。施用生物菌肥可增加土壤微生物功能群数量,改善土壤微生态环境和土壤氮素营养循环,提高土壤酶活性和土壤肥力。

    2014年06期 No.163 123-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5K]
    [下载次数:697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4 ]
  • 新疆草甸盐土新高粱2号关键栽培技术研究

    刘翔宇;刘祖昕;董世磊;加帕尔;郭峰;

    为了给甜高粱在盐碱地种植提供技术支撑,在伊犁河谷盐碱地开展新高粱2号密度试验、灌水次数试验、施肥试验、铺膜试验和去除分蘖试验等关键栽培技术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最优的栽培组合措施是:(1)株距14cm,行距60 cm;(2)施尿素375 kg/hm2,磷酸二铵225kg/hm2,氯化钾150kg/hm2;(3)饲用灌6次水;能源用灌5次水;(4)铺膜栽培;(5)饲用留蘖;能源用去蘖。

    2014年06期 No.163 127-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2K]
    [下载次数:143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 ]
  • 水稻机收减损技术研究

    曾勇军;吕伟生;石庆华;谭雪明;潘晓华;黄山;商庆银;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收获时期、不同留茬高度、1d内的不同收获时间和不同档位收割对稻谷机收损失率的影响。结果表明:2种机型均以稻谷85%成熟度时收割损失率最大,90%成熟度时收割损失率最小;不同留茬高度处理的机收损失率以40cm最高,20cm次之,10cm最小;1d之内不同收割时间的机收损失率以7∶00最高,10∶00次之,14∶00最低;不同档位作业处理的机收损失率均以高档最大,中档次之,低档最小。2种机型之间,在留茬高度大于20cm条件下半喂入式收割机机收损失率显著高于全喂入式收割机;在档位为高档条件下,全喂入式收割机的机收损失率显著高于半喂入式收割机。综合来看,应选择性能优良的国产或进口收割机在水稻成熟度为90%时及时收获,机收的适宜留茬高度为10cm,保持中低档行走速度于上午10∶00以后进行收割。

    2014年06期 No.163 131-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3K]
    [下载次数:391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7 ]

植物保护

  • 几种杀虫剂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

    冯成玉;吉用铨;

    为探讨不同杀虫剂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2013年在五(3)代稻纵卷叶螟发生期间,进行了田间药剂试验。结果表明:甜核·苏云菌、乙基多杀霉素、阿维菌素、苦参碱、短稳杆菌、多杀霉素和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等杀虫剂不仅可在稻纵卷叶螟卵孵高峰期使用控制其危害,而且对稻纵卷叶螟的幼虫也具有理想的杀虫效果,平均防治效果可达80%以上。

    2014年06期 No.163 135-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0K]
    [下载次数:114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9 ]
  • 化学药剂对谷子间苗效果的研究

    李仁崑;兰宏亮;崔会云;佟国香;

    以豫谷18为试验材料,通过研究最佳化控药剂配比、处理剂量和药剂处理谷种与正常谷种的最佳混播比例,以实现谷子化控间苗的目的。试验结果表明,豫谷18经DO(300mg/L)和KO(40mg/L)药剂复配浸种12h,再以正常谷种占总播量的30%~40%的比例进行播种,既能保证正常发芽出苗、发挥群体顶土出苗的作用,又能实现化控间苗的目的。

    2014年06期 No.163 140-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9K]
    [下载次数:13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 ]

种子科技·品种信息

  • 马铃薯试管苗快繁培养基的优化研究

    刘海英;

    针对马铃薯试管苗快繁继代繁殖周期长和移栽后成活率低的实际问题,以马铃薯品种克新1号脱毒试管苗为试验材料,采用多因子正交试验L9(34)设计方法,以MS培养基中4种无机盐Ca Cl2、Ca(NO3)2、KH2PO4、KNO3为试验因素,研究不同无机盐浓度对马铃薯试管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Ca Cl2浓度为0mmol/L、Ca(NO3)2浓度为20mmol/L、KH2PO4浓度为6mmol/L、KNO3浓度为18mmol/L条件下,克新1号马铃薯试管苗的株高、茎粗、根系、茎叶鲜重生长达到最好。本研究结果可为马铃薯组培快繁过程中培养基制备提供依据。

    2014年06期 No.163 143-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1K]
    [下载次数:382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5 ]
  • 2011~2013年西藏地区豌豆品种(系)比较试验初报

    高小丽;卓嘎;张玉红;戴相林;廖文华;尼玛扎西;

    通过对9份豌豆品种(系)农艺性状和产量的鉴定及产量构成因子的相关性分析,筛选出3份早熟、矮秆、田间表现良好、产量高的品种(系)WD2003-4、中豌4号和WD2003-3,熟期均早于CK 15d左右,分别比CK增产56.2%、53.9%和49.1%,适合在西藏自治区进行大面积推广示范。

    2014年06期 No.163 147-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4K]
    [下载次数:148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6 ]
  • 中早熟糯玉米新品种中花糯3318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杨万深;贾全胜;邵俊明;李克民;曾三省;卢登永;赵义明;

    中花糯3318是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所属的北京中农作科技发展有限公司2008年以WZ3310为母本、以中玉18为父本组配而成的中早熟糯玉米杂交种,2014年经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为中花糯3318。

    2014年06期 No.163 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1K]
    [下载次数:98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 ]
  • 国审大豆高油品种垦农40的选育及栽培技术要点

    费志宏;薛盈文;刘梦红;朱洪德;

    <正>垦农40(农大65259)是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农学院选育的高油大豆新品种。2013年通过农业部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国审豆2013005。1品种来源及选育过程垦农40(原品系代号农大65259)大豆新品种是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农学院2002年以垦鉴豆43为母本,高油品系农大96305为父本配制杂交组合,

    2014年06期 No.163 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6K]
    [下载次数:97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0 ]
  • 优质高产甜玉米新品种中甜11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李克民;邵俊明;贾全胜;杨万深;刘建峰;孙乃利;林金元;

    中甜11号是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所属的北京中农作科技发展有限公司2009年以SY35为母本、以SY59为父本组配而成的中熟甜玉米杂交种,2014年经天津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为中甜11号。

    2014年06期 No.163 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0K]
    [下载次数:113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 ]

农产品加工

  • 高温液态水水解法提取棉子壳中半纤维素的工艺研究

    陈新萍;田维亮;覃德财;张强;于海峰;

    为了实现棉子壳的高效利用,根据半纤维素的特性,采用高温液态水水解的方法以棉子壳为原料提取半纤维素。研究反应时间、反应温度、液料比等对半纤维素产率的影响,并确定优化的工艺条件。结果表明,棉子壳在200℃,液料比为30m L/g的条件下,蒸煮2.5h获得的半纤维素最多,半纤维素最高产率为53.48%。同时工艺中采取乙醇作为溶剂,可以实现循环使用,具有节能、环保等众多优点,对有效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2014年06期 No.163 153-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1K]
    [下载次数:149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 ]

  • 导读

    <正>郝俊杰等"利用分子标记选择普通菜豆抗角斑病基因聚合体",对来自国内外的常见菜豆品种和资源进行了抗角斑病基因聚合体的选择,明确了7 8份参试菜豆资源所含的抗角斑病基因类型,筛选出一批含有抗角斑病的多基因聚合体菜豆资源,筛选

    2014年06期 No.163 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K]
    [下载次数:16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