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杂志

Crops

专题综述

  • 水稻白叶枯病抗性基因的研究及应用进展

    陈洛;朱稳;李雯慧;赵均良;周玲艳;杨武;

    水稻是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由革兰氏阴性菌黄单胞杆菌水稻致病变种(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ae,Xoo)引发的水稻白叶枯病是最古老和严重危害水稻安全生产的一种细菌性病害,具有突变性强、传播快和分布广等特点。发掘和鉴定新抗原,利用抗性基因培育抗病品种是防治白叶枯病的有效途径。截至目前,已有49个水稻白叶枯病抗性基因被鉴定,其中42个抗性基因已被定位,包括28个显性基因和14个隐性基因,17个抗性基因已被成功克隆。这些抗性基因的表达与否、或与病原菌表达蛋白的互作是产生抗性的关键。本文对水稻白叶枯病抗性基因的研究和育种应用进展进行了综述,并提出展望,为水稻抗白叶枯病的研究和分子育种提供参考。

    2024年03期 No.220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8K]
    [下载次数:1804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5 ]
  • 我国主要植物油料油脂供需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

    赵艳飞;王继永;

    由于国内油料生产能力增长缓慢,消费需求快速增长,导致我国油料油脂产需缺口逐年扩大。当前,油料油脂高度依靠进口已成为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主要风险。加强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大力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重要农产品保障战略决策部署。本文在总结“十三五”时期我国油料油脂供需情况的基础上,分析了油料油脂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提出了有效提升油脂油料全产业链发展的对策,为我国油料油脂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保障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提供借鉴。

    2024年03期 No.220 8-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5K]
    [下载次数:1065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遗传育种·种质资源·生物技术

  • 不同谷子品种喷施咪唑啉酮除草剂后的转录组分析

    宋慧;王涛;邢璐;刘俊芳;张扬;刘金荣;陈红旗;冯佰利;

    咪唑啉酮类除草剂能有效防治谷子田的单、双子叶杂草,为探究谷子对咪唑啉酮类除草剂抗性的分子机制,于抗性品种(R)和敏感品种(S)出苗后15 d均匀地喷洒甲咪唑烟酸,通过高通量RNA-Seq测序分析抗性和敏感谷子品种中差异表达的基因和代谢途径。结果表明,2个品种在除草剂处理后,与光合作用和代谢途径相关的基因均被下调,特别是在敏感品种中下调更为显著。同样,敏感品种在除草剂处理后,与脂肪酸延伸相关基因表达也显著下调。5个随机选择基因的实时定量PCR(qRT-PCR)的结果与深度测序的结果一致。上述相关基因可能在谷子对咪唑啉酮类除草剂的抗性中起重要作用。

    2024年03期 No.220 13-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3K]
    [下载次数:403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油茶基因组SSR位点挖掘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代涵;申铁;石桃雄;黎瑞源;

    利用NCBI数据库中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全基因组序列挖掘SSR位点,并基于Primer 3.0软件设计引物,筛选多态性较高的引物进行遗传多样性的评价。以油茶全基因组序列数据为基础,检测1 661 881个SSR位点,总长为2 889 508 820 bp,发生频率为63.22%。单核苷酸重复类型最多(61.72%),其次为二核苷酸(28.59%)和三核苷酸重复单元(6.90%)。分析重复序列位点发现,油茶SSR中包含337种类型重复基序,主要以A/C为主要重复单元,优势基序依次为A/T(60.46%)、AG/TC(13.88%)、AT/TA(12.09%)、AC/TG(2.86%)、AAT/TTA(2.54%)。在每条染色体上挑选10对引物进行引物合成(共150对),并检测其多态性。结果得出129对引物能扩增出目标条带,其中25对引物能在材料间扩增出特异性条带。利用油茶全基因组序列可实现SSR标记的大规模开发,并可鉴定出适用于油茶遗传多样性分析、遗传图谱构建和品种鉴定等研究的SSR引物。

    2024年03期 No.220 23-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5K]
    [下载次数:433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4 ]
  • 转录组测序分析干旱胁迫下复合微生物菌肥对玉米幼苗抗旱性的影响

    卿晨;刘正学;李彦杰;

    为探讨干旱胁迫下复合微生物菌肥对玉米幼苗抗旱性的影响,以玉米品种鄂玉16为材料,分别设置空白对照(CK)、添加解磷菌(P)、添加丛枝菌根真菌(A)和复合微生物菌肥(解磷菌+丛枝菌根真菌)(AP)4个处理,控水土培作干旱胁迫处理,取玉米叶片作生理生化指标检测及转录组测序分析。结果表明,干旱胁迫后(即第5、10和15天),丙二醛(MDA)最高为CK处理,最低为AP处理;AP处理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均显著高于CK。整个胁迫期间,AP处理的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高于CK。与CK相比,转录组测序分析检测到AP处理的玉米苗叶片中有320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上调表达204个,下调表达116个;GO分析显示,差异表达基因富集到生物过程、细胞组分和分子功能的占比分别为34.33%、43.12%和22.55%。KEGG分析显示,差异表达基因显著富集的通路包括植物―病原互作、淀粉和蔗糖代谢、其他类型O-聚糖生物合成、玉米素生物合成、半乳糖代谢和氨基酸生物合成等。

    2024年03期 No.220 32-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6K]
    [下载次数:833 ] |[阅读次数:4 ] |[引用频次:6 ]
  • 不同生态环境和日温差对BS型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系育性转换和农艺性状的影响

    孙辉;赵昌平;岳洁茹;白秀成;杨吉芳;叶志杰;张风廷;

    BS型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系(简称不育系)是二系法杂交小麦应用的核心,为了研究日温差(以下简称温差)对不育系育性的影响,提升不育系安全制种和高效繁种,以5份不育系(BS102、BS107、BS135、BS185和BS278)和常规品种京411为材料,利用多生态区分期播种试验结合人工气候箱光温调控试验,研究不育系的安全制种繁种播期,以及在不同温差条件下,比较不育系育性及农艺性状差异,分析温差与结实率及农艺性状相关性。结果表明,在北京顺义不育系繁种区,不育系BS185的安全繁种播期为10月10-20日,不育系BS135为10月15-20日,不育系BS102、BS107和BS278为10月20日。在河南邓州不育系制种区,5个不育系在10月5-25日播种时高度不育,均能够安全制种,其中BS102和BS107安全制种播期可达到10月30日。不育系在12 h 12℃(制种区光温条件)不同温差条件下,BS102和BS135受温差影响较小,制种安全性较好;BS107和BS185在温差10和15℃均可以安全制种,BS278在温差5、10和15℃可安全制种;温差与不育系结实率呈负相关,与株高和穗长呈正相关。不育系在14 h 16℃(繁种区光温条件)不同温差条件下,BS102和BS278受温差影响较小,BS107、BS135和BS185受温差影响较大,在温差10和15℃可以有效繁种;温差与不育系结实率呈正相关,与多数不育系株高呈正相关。说明提升温差更利于不育系的安全制种和高效繁种。

    2024年03期 No.220 40-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9K]
    [下载次数:194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 ]
  • 马铃薯品种在冬闲稻田的稳定性和适应性评价

    李璐;杨丹;王素华;万国安;蒋万;李树举;张曙光;李兵;

    为揭示马铃薯主要农艺性状的变异规律,筛选出适宜冬闲稻田种植的优良品种,采用双因素分析、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对6个品种连续3年(2018-2021年)的主要农艺性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不同品种主要农艺性状差异显著或极显著。参试品种各性状年份效应和基因型效应极显著,年份效应大于基因型效应,但株高的基因型效应大于年份效应。相关性分析表明,株高与单薯重、单株薯重、大中薯率和鲜薯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主茎数与单株薯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单薯重、大中薯率呈极显著负相关。本研究基于主成分分析建立了鲜食型马铃薯品种在冬闲稻田适应性的综合评价模型,并筛选出适宜栽培推广的优质品种2份。

    2024年03期 No.220 47-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1K]
    [下载次数:264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 ]
  • 基于苞叶表型性状的玉米自交系遗传多样性及遗传距离分析

    马红珍;许海涛;王月;冯晓曦;许波;张军刚;郭海斌;王友华;

    为精准鉴定玉米自交系种质资源的遗传基础,探明种质资源之间的亲缘关系,以42份玉米骨干自交系为试验材料,基于8个苞叶表型性状,通过遗传变异、主成分分析和遗传距离聚类分析,研究了玉米自交系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距离。结果表明,42份玉米自交系苞叶表型性状变异幅度为3.23%~26.15%,变异系数平均17.03%,苞叶干重和最长苞叶宽变异丰富,苞叶松紧度变异最小。遗传多样性指数(H′)为1.53~1.99,其中苞叶干重最高,苞叶层数最低,H′越高变异系数越大。相关性分析表明,自交系苞叶表型性状间存在复杂的相关性,苞叶干重与苞叶层数、长度、宽度、厚度呈正相关,苞叶层数与苞叶长度、宽度呈极显著负相关。主成分分析表明,前3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74.21%,以前3个主成分得分值为指标进行主成分二维排序,分析42份玉米骨干自交系在特定因子性状上的差异。欧式距离聚类分析发现,42份玉米自交系可分为5个类群,类群间平均遗传距离为10.64。

    2024年03期 No.220 54-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6K]
    [下载次数:392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 ]
  • 吉林省73份审定水稻品种的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研究

    全成哲;李淑芳;李鹤南;于维;金京花;

    为了解吉林省水稻品种的表型性状多样性水平,通过变异系数(CV)、遗传多样性指数(H′)及聚类分析等方法对吉林省近年审定的73份水稻品种的39个表型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吉林省近年来审定的水稻品种植株生长习性以半直立为主,倒二叶及剑叶姿态多为直立到半直立,穗抽出良好、姿态轻度下弯,二次枝梗类型少;谷粒阔卵形、颖壳浅黄色,糙米椭圆形;大多数品种的抗病性表现为穗瘟感病、苗瘟中感、叶瘟中抗,纹枯病中感,白叶枯病中抗。糙米率的CV最小,垩白度的最大;株高的H′最大,糙米长宽比的最小,不同性状的CV和H′表现并不一致。23个数量性状中74个相关系数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其中穗长、谷粒长与多个性状呈极显著正相关或极显著负相关,糙米长、糙米长宽比及千粒重之间互相呈极显著正相关,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互为极显著正相关。通过聚类分析,73份水稻品种被划分为4个类群,类群Ⅰ代表高秆大穗、偏长粒型的品种;类群Ⅱ代表茎秆粗壮、分蘖力强、稳产性好的品种;类群Ⅲ代表产量高但稻米外观品质一般的品种;类群Ⅳ占比50.7%,代表产量一般、穗小但稻米外观品质好的品种。主成分分析表明,前9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为79.170%,其中第1主成分和第2主成分均与产量性状有关,累计贡献率达33.870%。

    2024年03期 No.220 64-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4K]
    [下载次数:568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8 ]
  • 国家食用豆产业技术体系2019-2021年普通豇豆新品种(系)联合鉴定分析

    胡晴园;公丹;潘晓威;王素华;王丽侠;

    新品种的联合鉴定可以有效评估其高产、稳产及生态适应性。本研究对国家食用豆产业技术体系2019-2021年10个普通豇豆新品种(系)在14个试验点的联合鉴定试验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生态区普通豇豆的表型差异明显,其中以主茎分枝数、单株荚数和产量的变异较明显(平均变异系数均大于20%),株高、生育天数和百粒重的变异一般(平均变异系数均介于10%~20%),单荚粒数变异不明显(平均变异系数为9.93%)。最终分别筛选出4个适合北方春播区、4个适合北方夏播区及2个适合南方区种植的豇豆新品种(系)。

    2024年03期 No.220 76-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4K]
    [下载次数:209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 ]
  • 14个不同产地藜麦种质染色体核型分析

    刘建霞;王文庆;薛乃雯;郭绪虎;马赛雅;朱国芳;温日宇;

    为明确不同产地藜麦的染色体数目、核型特征及亲缘与进化关系,采用常规压片法制片比较分析了14个藜麦种质染色体核型特征,对其进行近似数聚类。结果表明,忻藜6的染色体数为2n=54,其余13个种质的染色体数为2n=36;染色体核型共有1A、1B、1C和2B 4种,总体较为对称;核不对称系数范围为52.06%~59.76%。核型聚类分析结果显示,14个藜麦种质总体聚为两大类,藜麦1605单独为一类,其余13个藜麦种质为一类。来自同一地区的藜麦品种在亲缘关系和进化程度上较为相似,不同产地的藜麦品种因起源或在进化过程中受到外界环境干预程度不同,导致亲缘关系较远。该研究获得14个不同藜麦种质的核型信息,填充了有关藜麦染色体核型的数据库以及在细胞遗传学方面的研究。

    2024年03期 No.220 82-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1K]
    [下载次数:565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 ]
  • 绿豆新品种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鉴定与评价

    王珅;范保杰;刘长友;王彦;张志肖;苏秋竹;时会影;沈颖超;王学清;田静;

    为了筛选适合不同生态区域种植的高产优质绿豆新品种,以国家鉴定品种冀绿13号为对照,2019-2020年间对来源于15家育种单位的27个绿豆新品种在23个试验点进行了联合鉴定。结果表明,0802-4-2-1-2-1、保绿201323-3、保绿201322-3、白绿13号、皖科绿3号、渝绿9号和品绿2014-129共7个品种增产显著,较对照增产2.35%~11.55%。综合分析,0802-4-2-1-2-1、保绿201323-3、保绿201322-3和皖科绿3号的生态适应性较好。根据生育期、株高、主茎分枝数、单株荚数等表型性状及产量表现,分别筛选出适宜不同生态区种植的绿豆新品种,为品种推广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2024年03期 No.220 90-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1K]
    [下载次数:323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4 ]

生理生化·植物营养·栽培耕作

  • 双季稻双直播模式不同早稻秸秆还田方式下氮肥运筹对晚稻生长发育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江敏;何爱斌;孙会娟;满建国;聂立孝;

    在150 kg/hm2施氮水平下以2种晚稻施氮比例[N1(基肥:分蘖肥:穗肥=1:1:1)和N2(基肥:分蘖肥:穗肥=2:1:1)]为主区,以5种不同秸秆还田方式[早稻秸秆直接还田(SR)、秸秆还田+石灰(SR+L)、秸秆还田+腐熟剂(SR+S)和秸秆还田+石灰+腐熟剂(SR+L+S)以及秸秆不还田(CK)]为副区,探究双季稻双直播模式中不同早稻秸秆还田方式下氮肥运筹对晚稻生长发育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处理相比,SR处理降低了晚稻幼苗质量和土壤pH,而SR+L处理可以加快秸秆腐解速率,增加晚稻土壤速效钾含量;同时,增加晚稻基肥氮施用比例(N2)提高了晚稻出苗率和幼苗素质,缓解了短期秸秆还田带来的不利影响;此外,SR+L处理和N2协同提高了晚稻土壤pH。因此,秸秆还田配施石灰和增加基肥氮施用比例协同增加晚稻产量,增幅达8.4%。生产上双季稻双直播早稻秸秆还田后,可通过施用石灰和增加晚稻基肥用量来降低秸秆还田的不利影响,提升晚稻产量。

    2024年03期 No.220 100-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5K]
    [下载次数:596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 ]
  • 夏玉米光合特性、根系生长和产量对砂姜黑土深松增密的响应

    郭海斌;张军刚;王文文;薛志伟;许海涛;冯晓曦;王斌功;王成业;

    为了探明黄淮海南部砂姜黑土深松增密后,夏玉米光合特性、根系生长和籽粒产量变化特征,采用大田试验,设置2种耕作方式(常规旋耕和深松耕作)和5个种植密度(4.5万、6.0万、7.5万、9.0万和10.5万株/hm~2)。结果显示,深松耕作后,穗位层透光率、底层透光率、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分别提高了14.8%、10.9%、9.0%、3.7%和12.7%;根系干重、长度和表面积分别增加了19.6%、15.8%和15.0%;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分别增加了1.4%、4.3%和5.4%。深松耕作在9.09万株/hm~2下获得最大产量,与常规旋耕相比,最适种植密度提升了9.7%,平均增产8.4%。因此,在黄淮海南部砂姜黑土上可以通过深松耕作充分挖掘夏玉米的增密增产潜力。

    2024年03期 No.220 109-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5K]
    [下载次数:541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5 ]
  • 北疆氮肥运筹对花生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刘跃;贾永红;于月华;张金汕;王润琪;李丹丹;石书兵;

    为明确生产上适宜的花生氮肥运筹模式,以花育25为供试品种,设4个施氮量(N1:90 kg/hm~2,N2:135 kg/hm~2,N3:180 kg/hm~2,N4:225 kg/hm~2)和3种施氮方式(T1:1/2基肥+1/2幼苗肥,T2:1/2基肥+1/4幼苗肥+1/4花针肥,T3:1/2基肥+1/6幼苗肥+1/6花针肥+1/6结荚肥),以不施氮肥为对照(CK),分析不同处理对花生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施氮量90~225 kg/hm~2范围内增施氮肥,花生主茎高、第一对侧枝长和分枝数均呈增加趋势,以N4处理最高;干物质积累量及产量呈先增大后降低的趋势,以N3处理最高;蛋白质、脂肪及油酸含量以N3处理最高。施氮量相同时,干物质积累量及产量以T3处理最高,蛋白质、脂肪、油酸含量以T2处理最高。N3T3处理干物质积累量、产量高于其他处理,且品质较优。从提高产量及品质方面综合考虑,施氮量180 kg/hm~2、基施氮肥90 kg/hm~2并于幼苗期、花针期、结荚期分别追施氮肥30 kg/hm~2可作为实现北疆地区花生高产优质的最佳氮肥运筹模式。

    2024年03期 No.220 119-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8K]
    [下载次数:356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5 ]
  • 施氮对郑麦366光合速率、花后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张素瑜;岳俊芹;李向东;靳海洋;任德超;杨明达;邵运辉;王汉芳;方保停;张德奇;时艳华;秦峰;程红建;

    通过2年大田试验,分析不同施氮措施对郑麦366花后旗叶相对叶绿素含量(SPAD)、光合速率、花后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探究最佳施氮量和施氮方式。设置4个施氮处理,分别为不施氮(N_0)、基施纯氮210 kg/hm~2(N_(210))、基施纯氮150 kg/hm~2+拔节期追施纯氮60 kg/hm~2(N_(150+60))、基施纯氮150 kg/hm~2+拔节期追施纯氮120 kg/hm~2(N_(150+120))。结果表明,与其他氮肥处理相比,2018-2019、2019-2020年度N_0处理下灌浆期旗叶净光合速率、灌浆后期旗叶SPAD、花后干物质积累对籽粒产量的贡献率、千粒重和产量均显著降低。与N_(210)处理相比,N_(150+60)处理2018-2019年度灌浆末期小麦旗叶SPAD、花后干物质积累对籽粒产量的贡献率、千粒重及产量分别提高12.9%、9.7%、6.5%、1.6%,2019-2020年度分别提高16.3%、27.2%、6.3%、10.0%。与N_(150+120)处理相比,N_(150+60)处理显著降低2018-2019年度灌浆末期冬小麦的旗叶SPAD、灌浆期旗叶净光合速率,但2019-2020年度差异不显著,N_(150+60)处理显著提高2018-2019年度冬小麦的穗粒数、产量及2年的氮肥偏生产力。综合考虑小麦净光合效率、产量及氮肥生产效率,N_(150+60)处理是更适宜豫北平原的施氮方式。

    2024年03期 No.220 127-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7K]
    [下载次数:688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 钾肥用量和追肥时期对抗黑胫病红花大金元烟叶化学成分及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夏玉兰;王德勋;赵园园;范志勇;李娟;王阁;赵志豪;史宏志;

    为探究烤烟新品种抗黑胫病红花大金元配套钾肥施用技术,以抗黑胫病红花大金元为材料,在云南大理设置钾肥用量和追肥时期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处理对烟叶化学成分及产量和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于单次追肥,分次追施钾肥中部叶叶长增加3.2%~5.3%,叶宽增加6.9%~12.0%,钾、钾氯比分别增加8.0%~11.3%和13.6%~22.9%;上部叶叶长增加3.2%~5.9%,叶宽增加9.6%~10.8%,钾、钾氯比分别增加8.8%~12.1%和22.9%~41.3%;并且从经济性状来看,分次追施钾肥产量增加8.1%~14.0%,产值增加12.6%~21.8%,均价增加4.1%~6.9%,中上等烟比例增加4.4%~7.0%。综上,钾肥施用量为217.50 kg/hm~2,于移栽后30和45 d各追50%处理烟株大田长势好,化学成分协调,感官质量及产量较好。

    2024年03期 No.220 133-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6K]
    [下载次数:552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3 ]
  • 不同时期干旱对淀粉型甘薯产量形成及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

    陈碧伟;鞠玺凯;孙一鸣;李清华;刘庆;曾路生;

    以淀粉型甘薯品种商薯19号和烟薯29号为试验材料,在控水条件下分别设置发根分枝期(前期)、薯蔓并长期(中期)、块根膨大期(后期)干旱和全生育期正常浇水(对照)4个水分处理,研究不同时期干旱对淀粉型甘薯产量形成及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不同时期干旱处理商薯19号地上部生物量分别降低35.7%、18.7%和11.4%,地下部生物量分别降低55.4%、36.1%和20.8%;烟薯29号地上部生物量分别降低47.4%、20.9%和13.8%,地下部生物量分别降低60.2%、49.9%和15.1%。与对照相比,不同时期干旱对甘薯块根造成不同程度的减产,商薯19号薯干产量分别降低14.3%、1.8%和3.6%,烟薯29号分别降低20.0%、6.9%和5.7%。不同时期干旱胁迫会降低薯块淀粉率和提升薯块的干物率,块根膨大期干旱处理干物率最高,与对照相比,商薯19号和烟薯29号分别提升了10.6%和8.7%。发根期干旱处理淀粉率最低,与对照相比,商薯19号和烟薯29号分别降低了11.8%和16.4%。不同时期干旱胁迫影响淀粉糊化特性值,中后期干旱能一定程度提升糊化参数,改善淀粉品质,但随着干旱持续会显著降低淀粉糊化参数。

    2024年03期 No.220 141-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9K]
    [下载次数:508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1 ]
  • 不同垄高下雪茄烟根组织结构及根系与地上部生长动态变化

    吴永兵;袁华恩;张瑛;陈泳纬;阳苇丽;何正川;赵铭钦;

    研究垄高对雪茄烟根组织结构、根系与地上部生长动态变化的影响,结合调制后烟叶经济性状,为四川达州雪茄烟区选择适宜的垄高。采用随机区组试验,以川雪1号为试验材料,设置3个垄高水平,分别为高垄(HR,35 cm)、中垄(MR,30 cm)、低垄(SR,25 cm),分析各时期根组织结构、根系发育、地上部生长的变化规律及调制后烟叶经济性状。结果表明,雪茄烟生长过程中根组织细胞逐渐发育成熟,根系与地上部生长呈渐升趋势,且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HR较SR处理提高了根横切面积、中柱面积及导管数量,HR和MR处理提高了整个生育期的根系活力,提高了生长前期的根冠比,为地上部生长提供物质基础;HR和MR处理显著促进了生长中后期根系及地上部生长,提高了调制后烟叶经济效益。综上,在达州雪茄烟区高垄和中垄处理能够优化根组织结构,显著促进雪茄烟根系及地上部发育,提高烟叶经济效益。

    2024年03期 No.220 148-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3K]
    [下载次数:314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 ]
  • 气象因子与向日葵DUS测试测量型性状的关系

    刘春晖;杜瑞霞;王永行;杨钦方;单飞彪;胥福勋;赵宇新;陈舒舒;刘伟;

    为明确主要气象因子与向日葵开花期等DUS测试测量型数量性状的关系,于2017-2022年连续6年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定点调查了气象数据和4个向日葵品种DUS测试性状数据,利用方差分析的方法对各品种DUS测试测量型数据年度间变化规律进行研究,后通过相关性分析明确向日葵数量性状与气象因子间的关系,利用逐步回归和通径分析的方法筛选出主要影响气象因子。结果发现,对开花期、叶片大小、株高和花盘大小影响最大的气象因子是温度和水分,而光照仅对开花期有一定影响;对籽粒厚度和籽粒大小影响最大的是最低温度和相对湿度。

    2024年03期 No.220 156-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2K]
    [下载次数:159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四川地区油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易琴;黄苗;杨国涛;胡运高;陈虹;王学春;

    为实现油菜优质高产,设置了不同的有机无机氮肥配施方案,以期为四川地区油稻轮作模式下合理的施肥制度提供理论依据。本试验于2020-2022年进行,以绵油309为供试材料,油菜季设置Y1~Y5(有机肥替代量分别为20%、30%、40%、50%和0%)共5个处理,具体分析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籽粒品质以及经济效益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有机无机肥配施显著影响主序粒数、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且以Y2处理增产效应和经济效益最佳。配施有机肥可以提高绵油309的芥酸和硫甙含量,具有提高籽粒含油量的趋势,Y1、Y2和Y3处理均可提高籽粒亚麻酸和花生烯酸等有益成分含量。

    2024年03期 No.220 163-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1K]
    [下载次数:482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 ]
  • 有机肥与土壤调理剂对连作甘薯生长发育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刘亚军;逯昀;王文静;胡启国;储凤丽;李志杰;

    为明确生物有机肥与土壤调理剂对连作甘薯生长发育及土壤肥力的影响,2020-2023年通过田间定位试验,设置对照不施肥(CK)、单施化肥(SF)、单施生物有机肥(SBF)、50%化肥配施50%生物有机肥(FBF)、100%化肥配施土壤调理剂(FC)5个处理,研究不同施肥条件下甘薯光合特性、抗逆性能力、产量以及土壤养分、酶活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甘薯叶片相对叶绿素含量(SPAD值)、光合速率、抗逆性能力、鲜薯及薯干产量、土壤养分含量和酶活性均优于CK处理。不同施肥处理对比中,FBF处理能够提高叶片SPAD值、光合速率、蒸腾速率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活性;FC处理能够提高叶片气孔导度以及过氧化氢酶活性。随着施肥时间延长,2023年不同处理鲜薯、薯干产量表现为FBF>FC>SBF>SF>CK,其中,FBF处理与FC处理无显著性差异。相关性分析表明,鲜薯产量及叶片光合特性与土壤酶活性变化具有紧密相关的联系。由此可知,连续多年施用生物有机肥与土壤调理剂均可提升甘薯光合作用与抗逆性能力,改善土壤质量,提高鲜薯和薯干产量。

    2024年03期 No.220 168-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2K]
    [下载次数:1001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6 ]
  • 设施栽培鲜食玉米“彩甜糯100”生长和产量对秋季播期的响应

    张林;武文明;周登峰;彭晨;王世济;

    以鲜食玉米“彩甜糯100”为材料,设置8月14日、8月25日、9月4日和9月14日4个播期,研究秋季不同播期对鲜食玉米生育期、产量和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日均气温降到10℃时采取设施大棚增温措施,8月14-25日播期处理玉米鲜穗可在冬季反季节上市;而9月4日之后播种,受低温冷害影响,鲜食玉米植株无法完成正常生命周期。与播期8月14日相比,播期8月25日鲜食玉米吐丝前和吐丝后生育期分别延长8和17 d,鲜穗在12月23日成熟;株高降低13.61%,穗长减小10.03%,秃尖长增加29.43%,穗粒数减少17.86%,产量降低13.68%,但效益增加35.52%,达71 910.00元/hm~2。因此,在沿江地区冬季采取设施大棚增温措施,8月14-25日播种鲜食玉米,鲜穗可反季节上市,效益较高;而9月4日之后不宜播种鲜食玉米。

    2024年03期 No.220 175-1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4K]
    [下载次数:179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谷子苗期对低温胁迫的生理生化响应

    杜杰;苏福丽;夏清;智慧;王文霞;

    研究谷子幼苗对低温胁迫的生理响应机制,筛选耐冷种质,为耐冷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以耐冷谷子品种晋谷21号和冷敏感谷子品种长农48号为试验材料,设置低温(8oC)和对照(25oC)2个处理,分别在低温处理前、低温处理3 d后和恢复处理3 d后测定各处理下幼苗的苗高、苗鲜重和干重、抗氧化酶活性及渗透调节物质。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谷子经低温胁迫处理3 d后,幼苗农艺性状各指标均显著降低,冷敏感品种的降幅高于耐冷品种。低温胁迫处理3 d后,耐冷品种幼苗叶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及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呈增加趋势,丙二醛(MDA)含量显著增加;冷敏感品种的MDA含量增加幅度显著高于耐冷品种(P<0.05),具有更强的保护性酶活性。

    2024年03期 No.220 180-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4K]
    [下载次数:912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5 ]
  • 浅埋滴灌条件下氮肥基追比对甜菜生长、产量和含糖率的影响

    李智;郭晓霞;黄春燕;菅彩媛;田露;韩康;任霄云;任惠敏;张鹏;刘佳;孔德娟;王珍珍;苏文斌;

    于2021-2022年连续2年研究浅埋滴灌条件下不同氮肥基追比对甜菜叶片厚度、单位长度内的叶脉数量、株高、叶面积指数(LAI)、根冠比、单株干物质量、产量和含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氮肥追肥比例的增加,含糖率、叶片厚度和根冠比呈降低的趋势,而产量、产糖量、株高、叶面积指数和单株干物质积累量显著增加,N3处理(氮肥按基追比6:4)比CK处理(氮肥全部基施)产量提高6.93%~8.04%、产糖量提高6.12%~8.94%。相关性分析表明,甜菜产量与株高、LAI、单株干物质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与叶片厚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因此,浅埋滴灌条件下,氮肥按基追比6:4有利于甜菜产量和产糖量的提高。

    2024年03期 No.220 186-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5K]
    [下载次数:406 ]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4 ]
  • 灌浆期干旱胁迫对不同小麦品种的生理性状与根系生长的影响

    薛鑫雨;詹文博;陈新宜;周瑞祥;王永霞;薛瑞丽;李华;汪月霞;李艳;

    为明确灌浆期干旱胁迫对不同品种小麦生理特性和根系生长的影响,以高产高抗新品种郑麦1860和对照品种百农207、周麦18为材料,研究了灌浆期干旱处理对小麦根生长和生理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郑麦1860的净光合速率(Pn)显著高于周麦18,郑麦1860与百农207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提高,同时郑麦1860具有更高的根冠比、根尖数以及根表面积。与百农207和周麦18相比,郑麦1860的丙二醛含量在复水后与对照组差异最小。试验结果表明灌浆期干旱胁迫下郑麦1860能维持较高的Pn,稳定籽粒产量。通过提高SOD、CAT和POD活性从而加快谷胱甘肽再生,通过促进还原型谷胱甘肽/氧化型谷胱甘肽升高来减缓膜脂过氧化损伤。并且郑麦1860具有更强的吸水能力,在干旱胁迫下清除多余活性氧的能力更强,从而减少干旱胁迫对膜结构造成的损伤。

    2024年03期 No.220 192-2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8K]
    [下载次数:1037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4 ]
  • 蒙东粮食主产区不同谷子品种的适应性分析

    包雪莲;文峰;金晓光;呼瑞梅;黄前晶;张桂华;齐金全;白颖哲;乌月汗;白乙拉图;

    为了筛选出适合内蒙古东部通辽地区的优良谷子品种,通过2年区域试验鉴定,以九谷11作为对照,对10个谷子品种的丰产性、区域性、抗逆性及主要农艺性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与产量相关的性状中,株高和千粒重与其呈负相关,穗粗、穗粒重、单穗重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谷子穗粗和穗粒重的变异系数较大,株高、出谷率和千粒重的变异系数较小,有一定遗传性。九谷41、瑞香谷2号和20H819这3个品种农艺性状表现良好,抗逆性较好,产量较高,综合表现优良,更适合在通辽地区推广种植。

    2024年03期 No.220 201-2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2K]
    [下载次数:187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 ]
  • 复合盐碱胁迫对不同谷子品种萌发期的影响及耐盐碱品种筛选

    刘莹;尹泽群;吴柏辰;徐明丽;刘畅;石慧姝;庞博;苗兴芬;

    为了探究复合盐碱胁迫对不同谷子品种萌发的影响,对100份谷子品种进行研究,选定2种中性盐(Na_2SO_4,Na Cl)和2种碱性盐(Na HCO_3,Na_2CO_3),按4:1:4:1(摩尔比)混合,随机选取5个供试品种进行耐盐碱性的浓度筛选,设0、20、40、60、80、100、120、150 mmol/L共8个处理,研究谷子品种萌发期盐碱胁迫条件下发芽率以及对根、芽的影响。结果表明,80 mmol/L的盐碱溶液是筛选谷子萌发期耐盐碱的最适浓度;在80 mmol/L盐碱浓度下,对100份谷子品种萌发期的耐盐碱性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各品种指标之间差异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各性状的变异系数从小到大为相对发芽率、相对发芽指数、相对芽长、相对芽干重、相对芽鲜重、相对发芽势、相对根长、相对根鲜重、相对根干重;根据综合评分值(D值),将100份谷子品种分为4个耐盐碱级别,分别为极耐盐碱品种8份、耐盐碱品种11份、中度耐盐碱品种62份、敏感盐碱品种19份。

    2024年03期 No.220 207-2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7K]
    [下载次数:1085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5 ]
  • 氮、磷、钾肥不同配比对粉葛光合特性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欧昆鹏;王学礼;王艳;何明慧;黄廉康;郑德波;林茜;

    研究氮、磷、钾肥不同配比对粉葛各生育期的光合特性影响,为粉葛科学施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采用“3414”随机区组设计,分析苗期、块根形成期、块根膨大期及淀粉积累期的相对叶绿素含量(SPAD)、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_2浓度、蒸腾速率在不同氮、磷、钾配比施肥下的响应特征,以及不同施肥水平对粉葛产量、淀粉和葛根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块根形成期是施肥调控粉葛光合效率的较敏感阶段,减量氮(N_1P_2K_2)、正常氮、磷、钾(N_2P_2K_2)施肥处理可显著提高粉葛的产量,N_1P_2K_2的淀粉含量(40%)最高,减量钾(N_2P_2K_1)和过量钾(N_2P_2K_3)处理的葛根素含量较其他处理增幅显著。综上,N_1P_2K_2配施方案能够改善粉葛叶片的光合效率,促进粉葛产量的提高并增加块根淀粉和葛根素含量,相比其他施肥方案更能兼顾其产量及品质的提升。

    2024年03期 No.220 216-2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9K]
    [下载次数:598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 ]
  • 叶面喷施钙肥对春玉米茎秆抗倒伏特性与产量形成的影响

    徐荣琼;张翼飞;杜嘉瑞;尹雪巍;杨克军;孙逸珊;李泽松;李桂彬;陆雨欣;刘海晨;李伟庆;李佳宇;

    为探究叶面喷施钙肥对玉米茎秆抗倒伏性能及产量形成的调控作用机制,选用盆栽试验,以玉米品种先玉335为供试材料,分别设置0(LCK)、3(LC1)、6(LC2)、9(LC3)和12 g/L(LC4)5个钙浓度处理,于玉米拔节期进行叶面喷施。结果表明,与LCK相比,LC2处理可显著降低玉米穗位高和重心高度,拔节期喷施适量钙肥(LC2和LC3)显著增加了茎秆基部抗折力和穿刺强度。叶面施钙可促进硬皮组织和维管束的发育,并且能显著提高玉米第3节间茎秆可溶性糖、纤维素和半纤维含量,且均在LC3处理下达最大值。叶面喷施LC2~LC4水平的钙肥也可明显提升玉米籽粒产量,其中LC2穗行数最大,为16.35,LC3处理百粒重最高,达31.36 g。从玉米茎秆的各项抗倒伏性能指标、茎秆化学成分及籽粒产量构成等综合表现来看,玉米叶片喷施钙肥最佳浓度范围为6~9 g/L,可以有效缩短基部节间长度,降低穗位高,促使玉米重心高度下移,同时优化茎秆中的氮、钾含量和纤维结构,促进维管束的发育,有效提高节间密度和充实度,进而提升茎秆机械强度,同时也能促进果穗发育,增加穗行数和百粒重和玉米产量。

    2024年03期 No.220 223-2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3K]
    [下载次数:613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2 ]
  • 栽插密度和EBR浓度对甘薯鲜薯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罗元凯;李染秋;李宜蒙;唐维;刘亚菊;

    为了进一步探究提升甘薯产量和品质的方法,以及为北方地区甘薯的丰产栽培配套技术提供理论参数,通过设计栽插密度和24-表油菜素甾醇(EBR)喷施浓度双因子耦合,研究其对甘薯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的栽插密度下,低浓度和高浓度的EBR都不利于甘薯产量、SPAD值、F_v/F_m的提升,而较高栽插密度和适当的EBR浓度有利于甘薯产量和光合特性的提升,栽插密度为67 500株/hm~2,喷施150 L/hm~2浓度为0.10 mg/L的EBR时鲜薯产量最大。适当的EBR浓度有利于甘薯整体品质的提升,适度地提高栽插密度有利于增加甘薯的还原糖、蛋白质和淀粉含量,但是会降低可溶性糖含量。合适的栽插密度和EBR喷施浓度耦合有利于提升甘薯的商品率和薯块的干物质含量,而对甘薯表型性状影响不显著,且对单株结薯数无明显影响。光合特性对甘薯的部分品质影响显著,制约甘薯产量的主导因子是淀粉含量(0.694),其次是还原糖含量(0.672)和最长蔓长(0.667),而分枝数这一因素对产量影响最小,其关联度仅为0.511,且在较高的栽插密度和EBR浓度时,甘薯的产量和质量指标的变化更均匀稳定。

    2024年03期 No.220 231-2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6K]
    [下载次数:272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4 ]
  • 陕北风沙草滩区覆膜对玉米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李佳奇;史建国;陈启航;常风云;段义忠;柴乖强;贾磊;陈涛;

    为明确不同覆膜条件下玉米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收集6份不同覆膜条件下的玉米根际土壤,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其微生物样品的基因区进行测序,分析样本中根际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特征,揭示覆膜对玉米根际土壤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覆膜条件下样品细菌和真菌的总OTU(分类操作单元)数高于未覆膜条件。Chaol和Shannon指数表明,覆膜下细菌和真菌群落的丰富度和多样性均高于未覆膜处理。从门水平上来看,农田覆膜可降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拟杆菌门(Bacteroidota)的相对丰度,提高酸杆菌门(Acidobacteriota)、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ota)、子囊菌门(Ascomycota)和球囊菌门(Glomeromycota)的相对丰度;从属水平上来看,农田覆膜使玉米根际土壤富集了细菌中的MND1、嗜盐粘细菌(Haliangium)、杆菌属(Metagenome)、RB41、鞘脂单胞菌属(Sphingomonas)和真菌中的外瓶霉属(Exophiala)、绿僵菌属(Metarhizium)、球孢毛葡孢霉属(Botryotrichum)、锥毛壳属(Coniochaeta)、瓶毛壳属(Lophotrichus)、镰刀菌属(Fusarium)等菌群。研究揭示了农田覆膜对玉米根际土壤生态效应的影响,为筛选和开发利用有益微生物提供依据。

    2024年03期 No.220 238-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6K]
    [下载次数:501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 ]

植物保护

  • 马铃薯晚疫病抗性基因R8分子标记检测与田间抗性评价

    娄树宝;杨梦平;邢金月;翟玲侠;王辉;刘春生;王立春;宋继玲;

    马铃薯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在全球粮食安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由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引起的晚疫病是马铃薯生产上最具危害性的病害之一,种植广谱和持久抗病马铃薯品种是防治晚疫病最经济、有效和绿色的方法。本研究利用特异性分子标记对102份资源进行R8基因检测,结合田间晚疫病抗性鉴定,筛选出84份表现抗病并且含有R8基因的马铃薯材料,为选育抗病品种提供丰富的资源材料;根据分子标记与田间抗性鉴定结果,分子标记抗性符合度为84.8%,因此R8分子标记可以用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2024年03期 No.220 247-2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0K]
    [下载次数:452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 ]
  • 75%肟菌·戊唑醇对向日葵菌核病防治效果的研究

    李虎;常海城;陈柳;李鹤鹏;郑立秋;关晶;李海燕;孟庆林;

    采用室内离体测定和田间试验的方法,进行了75%肟菌·戊唑醇对向日葵核盘菌的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防治菌核病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75%肟菌·戊唑醇对核盘菌有很好的抑制效果,有效浓度(EC_(50))为0.0370μg/m L。其对向日葵菌核病具有很好的田间防治效果,用量在450 g/hm~2时效果最好,防效为92.78%;始花期用药防治效果好于其他时期;以现蕾期、始花期、盛花期和开花末期各喷药1次最佳,具有明显的增产效果。测产结果表明,喷施4次75%肟菌·戊唑醇处理的产量明显高于空白对照和常规药剂异菌氟啶胺对照,分别增产170.62%和28.79%。

    2024年03期 No.220 252-2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6K]
    [下载次数:355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2 ]

种子科技

  • 一种新型棉花种子球化技术及其对棉花出苗、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谢章书;谢学方;周成轩;许豆豆;李佳芮;屠小菊;刘爱玉;李飞;巩养仓;贺云新;魏尚职;吴碧波;周仲华;

    以早熟直播棉品种JX0010为供试材料,采用木薯改良性淀粉、膨润土、硅藻土、凹凸棒土和育苗基质对棉花种子进行球化处理,并在湖南农业大学耘园试验基地进行了种子处理、播期和播种密度的三因素再裂区试验,探究棉花种子球化处理对棉花出苗率、生育期、纤维品质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种子球化处理后的棉花生育期为101~108 d,较种子直播(116~126 d)显著缩短15~18 d。棉花种子球化处理后的出苗率和出苗穴率分别比种子直播提高19.63%~25.00%和14.82%~20.74%,二者差异显著。与种子直播相比,球化处理后的棉花单株铃数、单铃重、籽棉产量和皮棉产量均显著提高。种子处理对纤维品质并无显著影响,但在各因素相互作用下有一定程度变化。综合分析,棉花种子球化处理可以提高棉种出苗率,缩短生育期,达到高产的目的。

    2024年03期 No.220 257-2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8K]
    [下载次数:338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苦荞品种昭苦2号的选育及高产栽培技术

    刘小红;胡祚;宋维际;李怀龙;李周;

    昭苦2号是由云南昭通地方苦荞品种红秆青皮荞,经单株集团系统选育而成,2010年通过国家小宗粮豆品种鉴定委员会鉴定,命名为“昭苦2号”。该品种中早熟,抗旱,抗倒伏,结实集中,适应性强,高产稳产性好。通过优选种植区域、选茬整地、科学施肥、适时播种、合理密植、种子处理、中耕管理、病虫害防治、后期收获与贮藏管理等集成高产栽培技术,增产增收效果显著,目前已成为昭通主栽品种。

    2024年03期 No.220 265-2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9K]
    [下载次数:142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