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杂志

Crops

专题综述

  • 高温胁迫导致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开颖与雌蕊受精障碍的研究进展

    周宇娇;张伟杨;杨建昌;

    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开颖与雌蕊受精障碍是高温胁迫导致其制种产量降低的主要原因,阐明其机理并探究提高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耐热性的途径,对于减轻其高温伤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高温胁迫对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开颖、雌蕊受精以及影响抽穗的生理机制研究进展;并综述了激素与渗透调节和抗氧化系统的内在关系及其对高温胁迫下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开颖与雌蕊受精障碍的调控作用,展望了进一步探究高温胁迫导致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开颖与雌蕊受精障碍机理的研究方向,为提高两系杂交稻制种产量和指导水稻抗高温育种和栽培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2022年04期 No.209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9K]
    [下载次数:63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6 ]
  • 马铃薯块茎发育的四大调控途径

    陈玉珍;唐广彬;马宪新;田贵云;于宏心;骆璎珞;樊明寿;贾立国;

    马铃薯块茎作为收获器官,其发育过程及机制是重要的生物学问题。本文在总结大量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调控马铃薯块茎发育的四大主要途径,包括蔗糖代谢(信号)调控、光周期调控、激素调控和水肥调控途径。在对四大主要途径的研究进展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马铃薯块茎发育调控的研究方向。

    2022年04期 No.209 9-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8K]
    [下载次数:806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遗传育种·种质资源·生物技术

  • 水稻甜质胚乳突变体m5788的鉴定及基因定位

    郑思怡;杨晔;宋远辉;花芹;林泉祥;张海涛;程治军;

    胚乳发育是种子形成的关键,其决定水稻的外观品质和食味品质。m5788是从粳稻品种中花11的组织培养后代中发现的甜质胚乳突变体,其籽粒皱缩,千粒重与穗粒数均显著降低,淀粉合成受阻,可溶性糖含量显著增加。通过对m5788与IRAT129杂交产生的F_2代群体分析表明,甜质胚乳性状受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对569个F_2隐性极端单株进行连锁分析和定位,将目的基因定位在8号染色体长臂端Z8-25.8和Z8-25.9之间110kb的区域内。该区间内存在1个与玉米甜质基因Sugary 1氨基酸序列相似性高达82.2%的基因LOC_Os08g40930,编码一个属于淀粉去分支酶(DBE)途径的异淀粉酶ISA1。测序结果表明,该基因序列和启动子在野生型和m5788中不存在碱基差异。qRT-PCR分析结果表明,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中LOC_Os08g40930的表达量明显降低。同时,DBE途径中支链淀粉酶的编码基因表达量也显著降低。因此,m5788携带的isa1基因是一个新发现的等位变异。

    2022年04期 No.209 14-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6K]
    [下载次数:195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264份谷子主要育成品种(系)表型多样性综合评价

    吕建珍;任莹;王宏勇;张庭军;马建萍;赵凯;

    鉴定了264份国内谷子品种(系)的29个表型性状,并进行了表型遗传多样性分析及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参试材料15个数量性状的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H′)为2.0078,其中以穗粒重的最高(2.0841);9个质量性状H′为0.7293;不同生长期H′为1.6620,其中开花至成熟期最高,达2.0387。相关性分析表明,数量性状中,64个相关系数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株高与各生育期的相关系数均较高;质量性状中,叶鞘色和叶枕色,粒色与米色相关系数达极显著水平;不同生长期中,开花至成熟期与全生育期相关系数最高。20个表型性状与综合得分F值呈极显著相关,其中叶长、单穗重、穗粒重和主穗长与F值的相关系数较高。聚类分析将所有材料划分为3个类群,类群Ⅰ以中晚熟、高秆、大穗材料为主,类群Ⅱ以中矮秆、小穗材料为主,类群Ⅲ以早熟、矮秆材料居多,表型聚类结果未见明显地理特征。

    2022年04期 No.209 22-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1K]
    [下载次数:444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 宁夏引黄灌区不同苜蓿品种主要农艺性状关联分析及干草产量比较

    王晓春;朱得新;杨天辉;王川;杨炜迪;高婷;梁小军;

    通过对20个苜蓿(Medicago sativa L.)品种连续4年(2015-2018年)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分析及草产量比较,探究苜蓿农艺性状与草产量的关系,筛选出适宜宁夏灌区种植的苜蓿高产品种。结果表明,株高与干草产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相关系数为0.554;分枝数、茎粗、叶片数、节间距、叶宽、鲜干比、叶茎比与干草产量相关系数分别为0.430、0.264、0.284、-0.064、0.344、-0.110和0.153,相关性较低且不显著(P>0.05)。株高可作为苜蓿草产量预测评价指标,国外品种WL354、康赛、标靶、岩石、挑战者、大银河和WL343在4年中干草产量突出,达80 000kg/hm~2以上,适宜在宁夏引黄灌区大面积推广种植。

    2022年04期 No.209 32-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6K]
    [下载次数:415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 基于转录组数据的生姜ZoWRKY基因家族鉴定及逆境响应分析

    姜玉松;李洪雷;李哲馨;徐晓玉;李隆云;黄孟军;

    WRKY是一类植物特有的转录因子家族,每个成员都含有高度保守的WRKY结构域,广泛参与植物的生长发育、信号传导和逆境胁迫应答等过程。本研究基于生姜转录组数据鉴定了ZoWRKY家族成员。结果显示,在340.2Mb的生姜转录组数据中,共获得78个具有ORF序列的ZoWRKY家族成员,分为Ⅰ、Ⅱ和Ⅲ3个亚族,其中亚族Ⅱ又分为Ⅱ-a、Ⅱ-b、Ⅱ-c、Ⅱ-d和Ⅱ-e。逆境响应表达分析显示,分布在Ⅱ-c、Ⅱ-d和Ⅲ等的21个ZoWRKY响应土壤湿度,而分布在Ⅰ、Ⅱ-a和Ⅱ-c等的19个ZoWRKY响应青枯菌侵染,推测ZoWRKY在生姜逆境响应中具有重要功能。对后续开展生姜WRKY的研究、促进抗性育种和提高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2022年04期 No.209 37-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73K]
    [下载次数:658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4 ]
  • 黄淮南部小麦新品种(系)在过渡生态区南阳盆地利用分析

    简俊涛;王清华;杨辉;刘骏;朱传杰;李玉鹏;张彬;张震;全洪雷;谢彦周;王成社;

    南阳盆地在春季常年有条锈病流行发生,独特的气候被认为不适宜优质麦的发展,因此筛选条锈病抗性好、品质优且兼顾综合农艺性状优良的小麦新品种(系)可为南阳盆地小麦选择利用提供参考。以2020-2021年国家黄淮南片区域试验的91份小麦新品种(系)为材料,以成株期条锈菌混合小种条中32和条中34病圃鉴定,调查重要农艺指标,收获后测定品质。结果表明,国家区域试验条锈抗性结果达到慢条锈及高抗的有35份(38.46%),病圃鉴定条锈中抗及以上有39份(42.86%)。2021年区域试验样品在南阳收获后品质结果达到强筋及中强筋有20份(21.98%),2020年区试参试样品达到强筋及中强筋有57份(62.64%)。条锈抗性达到中抗及以上农艺性状的39份材料在平方欧式距离6.25处聚为7个类群,各类群在株高、穗长、穗型、千粒重、抽穗期、株型和穗粒数等各有偏重;拉伸面积均值小,可能是影响南阳小麦品质是否达到优质的关键指标,变异系数较大表明材料丰富。兼顾抗性、品质和农艺指标,陕禾1028和泛育麦20是较好的优质强筋品种,适合在南阳优质麦生产中利用,作为优质强筋组合重点使用。

    2022年04期 No.209 46-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1K]
    [下载次数:149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2 ]
  • 基于产量相关性状SSR分子标记的大豆杂种优势群划分

    雷蕾;关哲允;曹士亮;王玉民;林春晶;彭宝;刘鹏;赵丽梅;李志刚;张春宝;

    利用杂种优势可显著提高大豆单产,但亲本的创制及杂交组合的配制缺乏有效的理论指导,导致杂交种组配工作存在盲目性,强优势大豆杂交种的产出周期较长。针对上述问题,以中国东北部和国外的43份亲本为材料,利用经过筛选的14个大豆产量性状相关SSR分子标记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和杂种优势类群划分。结果发现,所用SSR标记共扩增出31个等位变异位点,平均每个标记检测到2.2143个等位变异位点,变幅为2.0000~4.0000;主效基因频率为0.4419~0.9302,平均为0.6817;基因遗传多样性指数为0.1298~0.6101,平均为0.4043;多态性信息含量为0.1214~0.5272,平均为0.3280。根据遗传距离将43份亲本材料划分为2个类群;25个杂交种的35份亲本材料分属于2个类群;且27个杂交种的39份亲本材料为国内和国外材料之间配制的杂交组合,反映出中国东北与国外材料之间存在较强的杂种优势。对本研究所用的杂交种亲本间遗传距离分析发现,遗传距离在0.4~0.6时杂种优势利用效率较高。上述结果为优异亲本的选育方向和强优势杂交种亲本的合理组配提供参考。

    2022年04期 No.209 54-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0K]
    [下载次数:608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8 ]
  • 基于熵值赋权的DTOPSIS法对鲁南地区11个饲用燕麦品种的综合评价研究

    张春艳;庄克章;吴荣华;李静;李新新;王恒;董西辰;徐赓;吴本华;

    为筛选适宜在鲁南地区种植的饲用燕麦品种及探讨燕麦新品种综合评价的方法,利用基于熵值赋权的DTOPSIS法对11个燕麦品种的株高、鲜草产量、干草产量、茎叶比、粗蛋白含量、中性洗涤纤维含量、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和相对饲草品质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熵值赋权法客观评价了各指标在该评价体系中的重要程度,指标中权重最大的是茎叶比,其余依次是鲜草产量、粗脂肪含量、相对饲草品质、干草产量、粗蛋白含量、株高、中性洗涤纤维含量、粗灰分含量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符合对燕麦饲料的要求。C_i值排名前5的品种是燕王、牧王、魄力、贝勒和甜燕麦。这5个品种产量较高,综合性状表现优良,适宜在鲁南地区推广种植。

    2022年04期 No.209 62-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4K]
    [下载次数:337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6 ]
  • 35份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的综合评价

    宋全昊;金艳;宋佳静;陈杰;赵立尚;白冬;陈亮;朱统泉;

    为有效利用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种质资源,拓宽现有种质基础,从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引进35份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对其株高、穗下节长、穗下茎长、穗长、旗叶面积、分蘖数、穗粒数、生物量、收获系数、产量和千粒重11个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以及籽粒水分含量、蛋白含量、面筋含量、淀粉含量、纤维素含量、硬度、SDS沉降值和Zeleny沉降值8个品质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这批材料的农艺和产量性状变异系数为7.46%~32.29%,平均为15.36%;多样性指数(H′)为1.85~2.04,平均为1.98。品质性状的变异系数为2.80%~17.55%,平均为10.19%;多样性指数的变化范围为1.87~2.04,平均为1.96。主成分分析表明,前5个主成分构成的信息量为总信息量的82.84%。聚类后方差分析可将材料分为4个类群,类群Ⅲ的产量等相关性状较高,类群Ⅳ的蛋白质含量、纤维含量、面筋含量、硬度和SDS沉降值最高。这批材料的农艺性状、产量和品质性状变异程度大,遗传类型丰富,可作为种质资源加以利用。

    2022年04期 No.209 69-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4K]
    [下载次数:241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9 ]
  • 不同木薯品种(系)农艺性状分析及高产品种(系)筛选

    肖明昆;刘光华;宋记明;刘倩;段春芳;姜太玲;张林辉;严炜;沈绍斌;周迎春;熊贤坤;罗鑫;白丽娜;李月仙;

    为了解影响木薯产量的主要因素,筛选高产木薯品种(系),通过主成分分析对10个品种(系)的9个主要农艺性状指标进行量化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0个木薯品种(系)的农艺性状除落叶高度和块根粗无显著差异外(P>0.05),其余农艺性状间均具有显著差异(P<0.05),品种(系)SC9、SC124和58-7的农艺性状变异较大,农艺性状中又以单株产量、地上鲜重、鲜薯个数和主茎粗的变异系数最大。鲜薯个数、块根长和块根粗是影响单株产量的关键因子。通过主成分分析提取了2个主成分,累积方差贡献率达88.1%,反映了农艺性状指标的基本信息,其中,鲜薯个数是第1主成分的主导变量,块根长是第2主成分的主导变量。10个木薯品种(系)中,SG-9的综合得分最高,GMT和SC9的产量优势明显,可作为种植推广的品种。

    2022年04期 No.209 77-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4K]
    [下载次数:587 ]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6 ]
  • 甜荞茎秆重心高度和抗折力的遗传分析

    胡丹;

    甜荞茎秆纤细和中空是造成甜荞极易倒伏的重要原因,茎秆重心高度和抗折力是影响甜荞倒伏的重要指标。以抗倒伏品种酉荞2号和易倒伏品种乌克兰大粒荞为亲本来配置正、反交组合。P1、P2、F1、B1、B2和F2群体茎秆重心高度和抗折力的遗传分析表明,茎秆重心高度最佳遗传模型为1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模型和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模型,以加性效应为主,主基因遗传率大于多基因遗传率,环境变异大于遗传变异,可见环境对甜荞茎秆重心高度影响极大,可通过栽培措施降低甜荞茎秆重心高度,提高抗倒伏能力。茎秆抗折力最佳遗传模型为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模型和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模型,以加性效应为主,2对主基因间存在明显的基因互作效应,主基因遗传率大于多基因遗传率,在F2世代没有检测到多基因遗传率,主基因遗传率在F2世代最高,为88.94%,选择率高,可在早期世代进行选择来提高育种效率。

    2022年04期 No.209 83-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5K]
    [下载次数:166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 ]

生理生化·植物营养·栽培耕作

  • 玉米杂交种及其亲本苗期性状对低氮胁迫的动态响应

    徐世英;王宁;程皓;冯万军;

    以玉米杂交种先玉335及其亲本(PH6WC、PH4CV)和豫玉22及其亲本(综3、87-1)为试验材料,通过水培方法,设置低氮(0.04mmol/L,LN)和正常氮素(2mmol/L,CK)水平2个处理,分别在培养3、7和14d后,对其幼苗生物量积累、叶片和根系表型、叶绿素及氮素含量等进行分析,探究低氮胁迫下玉米杂交种及其亲本幼苗性状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玉米苗期根系对低氮的响应要早于地上部,且杂交种对低氮的响应比亲本更为迅速。在CK和LN处理下,杂交种幼苗的多个性状均存在中亲和超亲优势,豫玉22的根尖数、根系氮积累量占比和先玉335的总根长、根表面积及根尖数的杂种优势在3个时间点与CK处理相比均有较大幅度提高。通过耐低氮指数分析发现,杂交种的耐低氮能力介于2个亲本之间或与其中1个亲本接近。

    2022年04期 No.209 90-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5K]
    [下载次数:346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 ]
  • NAA/KT浸种对新植蔗产量、根系发育及抗倒伏能力的影响

    闫鹏;董学瑞;卢霖;房孟颖;李毅杰;王维赞;董志强;

    为明确α-萘乙酸(NAA)和激动素(KT)浸种对新植蔗产量、根系发育及抗倒伏能力的影响,完善甘蔗优质高产抗倒伏化学调控技术理论基础,采用室内盆栽试验和田间试验相结合的方法,以栽培甘蔗品种桂糖29(GT29)、桂糖42(GT42)、桂糖49(GT49)和桂糖55(GT55)为试验材料,探讨不同浓度配比NAA/KT浸种对新植蔗茎叶鲜重、根系活力、根系形态结构和茎秆抗折断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室内条件下,NAA/KT在20~40时,GT29和GT42根系活力、总根长和根体积相比对照显著增加。田间试验中,NAA 25~50mg/L配合KT 1mg/L浸种处理对收获期甘蔗叶片鲜重、根系发育及茎秆抗折断力促进效果最优,其中2019和2020年试验中4个品种叶片鲜重和产量均比对照增加;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根尖数和根干重分别比对照平均增加33.0%、39.0%、43.7%、27.4%和44.9%;茎秆抗折断力平均增加26.0%。综上所述,NAA/KT浸种处理提高了新植蔗叶片鲜重和蔗茎产量,提高了根系活力,促进根系发育;田间条件下用NAA 25~50mg/L和KT 1mg/L浸种可显著增加新植蔗收获期产量、总根长、根表面积、根尖数、根干重以及茎秆抗折断力,进而提高甘蔗抗倒伏能力。

    2022年04期 No.209 99-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1K]
    [下载次数:367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9 ]
  • 纳米锌和离子锌对水稻产量形成及籽粒锌含量的影响

    陈士勇;王锐;陈志青;张海鹏;王娟娟;单玉华;杨艳菊;

    以优质食味粳稻南粳9108为材料,于2018和2019年采用盆栽试验方式,设置了纳米锌和离子锌2种锌形态及4个施用量(0、7.5、30和60kg/hm~2)处理,研究了不同用量纳米锌和离子锌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和籽粒锌积累量的影响,为水稻锌肥合理选择和施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与不施锌处理(CK)相比,纳米锌和离子锌施用均能显著增加水稻产量,各处理增产幅度在1.3%~11.9%,且水稻籽粒产量随锌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相同锌施用量条件下,纳米锌增产效果显著高于离子锌处理,其原因在于纳米锌处理水稻具有更高的有效穗数、穗粒数和结实率。与离子锌处理相比,纳米锌处理显著提高了水稻干物质积累量、叶面积指数、叶片净光合速率、叶片气孔导度、胞间CO_2浓度和蒸腾速率,从而促进了水稻产量的形成。与CK处理相比,纳米锌和离子锌施用均可显著增加籽粒锌含量和锌积累量。纳米锌处理的籽粒锌含量和积累量分别较离子锌处理增加了4.5%~10.3%和6.2%~15.4%。综上所述,对于促进水稻籽粒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纳米锌较离子锌具有明显优势,同时施用纳米锌能够有效提高籽粒锌含量,可作为提高稻米营养品质的有效措施。

    2022年04期 No.209 107-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9K]
    [下载次数:726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 稻虾共作模式下不同优良食味粳稻物质生产及产量特征研究

    唐建鹏;陈京都;温凯;张明伟;谢成林;陆佩玲;闵思桂;王企銮;成洁旻;

    为筛选稻虾共作模式下优质高产且多抗的水稻品种,提高稻、虾综合效益,以11个优良食味粳稻品种为试验对象,研究不同品种在稻虾共作模式下物质生产及产量形成特性。结果表明,稻虾共作模式下,不同品种干物质积累均符合Logistic曲线。干物质快增期在拔节后10d至抽穗后10d,最大增长速率和干物质积累量最多时期出现在拔节至齐穗期之间,泗稻301、南粳5718和南粳9108干物质平均增速较高,干物质积累多。泗稻301、南粳9108和南粳5718后期茎叶物质转运量较多,丰粳1606、金香玉1号和南粳9108茎鞘物质转运率和贡献率较高,武香粳5245、宁香粳11和泗稻301叶片物质转运率和贡献率较高。干物质生产主要与产量和千粒重有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结实率主要受后期干物质转运影响。稻虾共作模式下可以选用生长势强、干物质积累快且多、穗大粒多、产量高的泗稻301和南粳5718。

    2022年04期 No.209 115-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1K]
    [下载次数:18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7 ]
  • 滴施缩节胺对棉花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张特;李广维;李可心;李欣欣;赵强;

    为明确北疆棉区滴施缩节胺(DPC)的可行性,连续 2 年设置 4 个滴施 DPC 水平(D1:262.5g/hm~2、D2:525.0g/hm~2、D3:1050.0g/hm~(2 )和 D4:2100.0g/hm~2),以喷施 525.0g/hm~(2 )DPC 为对照(CK),分析滴施不同剂量 DPC 对棉花农艺性状、干物质积累量及分配、产量及纤维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棉花的株高随滴施 DPC剂量的增加略呈降低趋势,D4 处理的株高分别较 D1、D2 和 D3 处理降低了 13.31%、12.71%和 5.44%(2019 年)。D2 处理的棉花株高与主茎节间长均与 CK 处理无显著差异,但显著缩短了部分果枝的第 2 果节长度。滴施处理下,初花期生殖器官干物质占比随着 DPC 用量增加而增加,D4 处理较 D1 处理增加了 5.67%。与 CK 处理相比,盛铃期 D2 与 D4 处理的干物质积累量略有减少。2019 年各处理间的产量构成因素及皮棉产量无显著差异;2020年 D3 处理籽棉产量相比其他滴施 DPC 处理平均增加了 4.90%,CK 处理单株结铃数与籽棉产量比滴施处理分别平均增加了 0.37 与 484.94kg/hm~2。各处理对棉花的纤维品质影响无显著差异。因此,北疆棉区滴施 DPC 可有效控制棉花生长,滴施剂量 1050.0g/hm~(2 )时效果较好。

    2022年04期 No.209 124-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0K]
    [下载次数:592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 减施氮肥和接种根瘤菌对黑大豆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孙庆圣;原程;张玉先;

    为明确减施氮肥与接种根瘤菌对黑大豆植株形态、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量以及产量的影响,选用黑龙江省嫩江市主栽农家品种青仁乌1号为试验材料,随机区组设计,重复3次,设置3个氮肥施用量,分别为当地氮肥施用量(100%)、当地氮肥施用量一半(50%)和不施用氮肥(0);每个氮肥施用量分别设置接种与不接种根瘤菌处理,100%施氮量+不接种根瘤菌为对照(CK)。结果表明,减施氮肥显著增加黑大豆的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干物质积累量及产量;接种根瘤菌显著提高叶绿素含量、光合能力、干物质积累量及产量,其中减施50%氮肥并接种根瘤菌增产效果最好,与CK处理相比增产7.77%。

    2022年04期 No.209 132-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3K]
    [下载次数:641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 丙烯酰胺/羧甲基纤维素/生物炭复合水凝胶对烟苗镉胁迫的缓解效应研究

    杜甫;夏茂林;刘新源;于兆锦;张展;刘云飞;姬小明;

    为缓解镉(Cd)对烟苗生长发育的毒害作用,考察新型丙烯酰胺/羧甲基纤维素/生物炭复合水凝胶(AM/CMC/B)对水溶液中 Cd~(2+)的去除效果,并通过盆栽试验探讨 AM/CMC/B 缓解烟苗 Cd 胁迫的效应。结果表明,AM/CMC/B 可有效去除水中 Cd~(2+),改善 Cd 胁迫下烟苗表型;AM/CMC/B 处理下烟苗的最大叶长、最大叶宽、最大叶面积、总根长、总根表面积、平均根径、根尖数和根体积分别显著增加 38.28%、30.01%、79.19%、83.31%、83.97%、54.44%、88.21%和 261.56%;烟苗地上部分的鲜重和干重分别增加了 98.39%和 84.22%,地下部分的鲜重和干重分别增加了 130.67%和 231.82%,烟苗净光合速率、SPAD 值和气孔导度显著增加 62.03%、29.61%和 84.42%,丙二醛含量显著降低 36.61%,烟苗抗氧化活性和代谢物含量提高。可见,AM/CMC/B 可以显著提高 Cd 胁迫下烟苗的耐受性。

    2022年04期 No.209 138-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5K]
    [下载次数:79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6 ]
  • 基于能值改进模型的红米与烤烟作物系统可持续性评价——以贵州省盘州市为例

    孙凯;梁龙;李仲佰;

    为准确测度农作物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将碳排放与碳固定视为农田系统环境产出,纳入能值分析框架,建立能值改进指标,评价区域红米和烤烟2种不同作物生产模式的可持续性并进行灵敏性测试。研究发现,红米和烤烟系统的能值投入分别是1.26E+17sej/hm~2和1.24E+17sej/hm~2,产品能值产出分别是2.61E+16sej/hm~2和6.55E+15sej/hm~2,红米生产模式的产品产出效率较好。在环境能值产出方面,红米系统表现为净温室气体排放“源”,碳排放(5.97E+16sej/hm~2)远大于碳固定(1.30E+15sej/hm~2),减排潜力较大;而烤烟系统则表现为碳固定盈余,碳排放(1.95E+14sej/hm~2)小于碳固定(3.42E+14sej/hm~2)。温室气体排放量变化对作物系统环境负载率和可持续发展水平的影响最大。结论表明,在传统能值分析体系中增设碳排放与碳固定指标可为农业系统可持续性评价提供更加全面的测算思路和方法借鉴。

    2022年04期 No.209 146-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2K]
    [下载次数:224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2 ]
  • 基施锌肥对长期连作马铃薯抗病性相关酶活性、土传病害和产量的影响

    谢奎忠;孙小花;罗爱花;柳永强;唐德晶;朱永永;胡新元;

    为了研究微量元素锌对长期连作马铃薯的抗病性和土传病害的影响,2020-2021 年在连续种植 5 年马铃薯的大田中分别基施 0(对照,CK)、15、30、45 和 60.0kg/hm~(2)ZnSO_4·7H_2O,共 5 个处理。在薯块膨大期测定各处理马铃薯根系中抗病性相关酶的活性,调查土传病害,测定产量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长期连作马铃薯基肥中加入锌后,根系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均显著提高,根系丙二醛(MDA)含量随着锌肥基施量的增加呈先降后升的变化趋势。基肥中加入 30kg/hm~(2)ZnSO_4·7H_2O 时,土传枯萎病和黑痣病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均达到最低值,马铃薯收获后,病薯率最低,商品薯率最高,经济产量最高。总之,基肥中加入 30kg/hm~(2)Zn SO_4·7H_2O 能有效提高长期连作马铃薯根系中抗病性相关酶活性,降低 MDA 含量,减轻土传枯萎病和黑痣病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降低收获后病薯率,提高商品薯率,从而增加马铃薯经济产量。

    2022年04期 No.209 154-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7K]
    [下载次数:592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 不同肥料配比对贵州禾苟当1号产量及食味品质的影响

    李祖军;姜雪;杨通莲;吴朝昕;张习春;江学海;龙武华;张玉珊;朱速松;

    采用“3414”试验设计,研究不同肥料配比对贵州禾苟当 1 号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干物质积累量、稻米淀粉 RVA 特征谱及香味物质相对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肥料配比下 N_2P_2K_(2 )处理产量最高,为7.27t/hm~2,与 N_2P_0K_(2 )和 N_2P_3K_(2 )处理差异不显著。从产量构成因素来看,各处理产量与有效穗数、总颖花量、结实率和千粒重呈正相关,其中与有效穗数达到显著水平。N_2P_2K_(2 )处理在保证结实率和千粒重的前提下,有效穗数多,抽穗后期干物质积累量大,从而达到高产。从稻米品质来看,随着氮、磷、钾肥施用量的增加,峰值黏度和崩解值均不同程度降低,稻米食味品质降低。随着磷肥施用量的增加,籽粒香味挥发性主要物质相对含量逐渐上升,其中 N_2P_3K_(2 )处理香味物质相对含量最高。N_2P_3K_(2 )处理可在保证产量的基础上增加籽粒香味。利用肥料效应方程分析得出,苟当 1 号获得最佳产量的施肥量为 N 174.45kg/hm~2、P_2O_(5 )52.80kg/hm~(2 )和 KCl103.65kg/hm~2,产量为 6.86t/hm~2。

    2022年04期 No.209 160-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6K]
    [下载次数:231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 ]
  • 烟苗生长发育对芸苔素内酯与微生物菌剂配施的响应

    李迪秦;彭媛媛;王艳;李思军;彭田伟;王青;李强;谢会雅;

    为探讨芸苔素内酯与枯草芽孢杆菌配施对烟苗生长发育的影响,以湘烟5号为材料,采用漂浮育苗,在烟苗4叶1心时喷施不同浓度配比的芸苔素内酯与枯草芽孢杆菌菌剂,分析8叶1心烟苗的干物质积累量、根系活力、叶绿素含量和相关酶活性。结果表明,芸苔素内酯和枯草芽孢杆菌配施下,烟苗干物质积累量、根系活力、叶绿素含量及硝酸还原酶活性均优于对照。0.004%芸苔素内酯与0.25和7.50g枯草芽孢杆菌配施处理下,烟苗全株干重(4.59g/株)、根系活力[90.31μg/(g·h)FW]、最大叶叶绿素含量(0.5018mg/g FW)及硝酸还原酶活性(0.99U/g FW)均最高,且显著(P<0.05)高于对照;而超氧化物歧化酶(56.5U/g FW)和过氧化物酶(2714.7U/g FW)活性及丙二醛含量(8.8mg/g FW)均最低,且显著(P<0.05)低于对照。表明烟苗喷施芸苔素内酯和枯草芽孢杆菌有利于提高烟苗素质,培育壮苗。

    2022年04期 No.209 167-1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7K]
    [下载次数:357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5 ]
  • 播距和播量对张杂谷10号生长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马珂;冯雷;赵夏童;张丽光;原向阳;董淑琦;郭平毅;宋喜娥;

    为提高丘陵山地谷子机械化播种水平,明确机械精量播种模式下播距和播量对张杂谷10号生长特性及产量的影响,通过自走式多功能小粒种子播种机JAS-502B播种,研究不同播种参数对张杂谷10号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播距减小和播量增大,谷子株高、叶绿素b含量、胞间CO2浓度、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和结穗数明显升高,茎粗、叶面积、干重、叶绿素a含量、类胡萝卜素含量、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表观光合电子传递速率、硝酸还原酶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和穗粒重明显降低,叶绿素(a+b)含量、非光化学猝灭系数和光化学猝灭系数无显著差异。在本试验条件下,使用F轮和X轮播种均可提高张杂谷10号产量,使用YJ轮播种谷子产量较低。不同播距条件下谷子产量差异不显著,张杂谷10号是通过分蘖数来调节穗数,实现低密度条件下的增产。

    2022年04期 No.209 172-1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5K]
    [下载次数:218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4 ]
  • 国内主要饲草燕麦品种干物质积累及生产潜力评价

    赵世锋;曹丽霞;石碧红;刘文婷;赵雪峰;刘君馨;张丽霞;李嘉豪;

    为明确冀北坝上适宜种植的饲草燕麦品种及刈割时间,于 2017-2019 年以 20 个不同类型的皮、裸燕麦品种为研究对象,分析气候对燕麦发育进程的影响,比较不同年份和不同刈割期下产草量和籽粒产量。结果表明,气温对燕麦生育期影响较为明显,气温升高燕麦生育期缩短,尤其对晚熟品种的影响较大;降雨对燕麦生物产量影响较为明显,降雨量增加生物产量提高,苗期干旱对饲草生产相当不利。刈割试验明确了冀北坝上饲草生产中最适宜种植的品种是 GL381、坝莜 18 号、远杂 1 号、定燕 2 号、坝莜 3 号和草莜 1 号,开花期前刈割仅是定燕 2号最好的选择;开花期后刈割首选远杂 1 号、GL381 和坝莜 18 号,其次,选择坝莜 3 号和定燕 2 号;早熟和中早熟品种青引 2 号和白燕 2 号等 8 个品种可在二季作区和有生长期时间限制时选用。产量试验表明,成熟后生物产量高的品种首选远杂 1 号和 GL381,生物产量达到 10 819.5~10 920.0kg/hm~2。籽粒产量由高到低的前 9 位品种籽粒产量水平为4269.0~5185.5kg/hm~2,其中裸燕麦GL381和远杂1号籽粒产量分别为4765.5kg/hm~2和4269.0kg/hm~2,表现较好。兼顾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表现均较好的品种是 GL381、蒙燕 1 号、远杂 1 号和 Haywire。

    2022年04期 No.209 179-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2K]
    [下载次数:398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 镉污染稻田玉米对水稻的季节性替代种植可行性研究

    王元元;谷子寒;陈平平;易镇邪;

    通过比较种植模式双季稻(RR),春玉米―晚稻(MR),早稻―秋玉米(RM)的生育期、产量、经济效益及农产品镉含量等,探讨湖南镉污染稻田玉米对水稻季节性替代种植的可行性。结果表明,从生育季节来看,3种模式的晚季作物均能在10月下旬成熟,均适合在湖南双季稻区应用。2015和2016年两季作物总产量分别以RR和MR模式较高,但差异均不显著。与RR模式相比,2015年MR和RM模式下的纯收入有所下降,但2016年明显提高,2年总收入表现为MR>RM>RR,且前2种模式的单个劳动力纯收入明显高于RR模式。RM与MR模式的水稻糙米镉含量较RR模式有降低趋势,2016年晚稻表现更明显,从0.823mg/kg降到了0.621mg/kg。水稻糙米镉含量在0.231~0.823mg/kg,玉米籽粒镉含量在0.036~0.081mg/kg。水稻镉积累量远高于玉米,晚稻镉积累量远高于早稻,3种模式2季作物地上部总镉积累量表现为RR>MR>RM,且差异显著。可见,从生育季节、产量、纯收入和籽粒镉含量等角度考虑,春玉米―晚稻与早稻―秋玉米种植模式替代双季稻模式是可行的,考虑到春玉米―晚稻种植模式地上部镉移除量较多,因此宜首选春玉米―晚稻模式。

    2022年04期 No.209 187-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8K]
    [下载次数:37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4 ]
  • 不同新型肥料对小麦光合特性、冠层结构及产量的影响

    于国宜;孔令聪;张亮;韦志;王永玖;王智;杜祥备;

    为明确不同新型肥料的使用效果,为生产中合理选择肥料提供依据。以小麦品种烟农19为材料,在安徽省怀远县龙亢农场设置普通化肥、保持肥、活性增效肥、活性炭肥、活性素肥、土壤改良剂+习惯施肥和习惯施肥共7个不同肥料处理,研究对小麦冠层结构、光能截获率、旗叶光合特性和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新型肥料处理较习惯施肥处理产量提高了4.4%~10.2%,其中活性增效肥处理产量最高。与习惯施肥处理相比,不同新型肥料处理均提高了小麦生育后期旗叶SPAD值、净光合速率、冠层叶面积指数及光能截获率。综上,新型肥料具有增产增效的优势,尤其活性增效肥可作为小麦科学施肥的优选方案。

    2022年04期 No.209 193-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6K]
    [下载次数:679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 耕作方式对小麦播种质量、产量和效益的影响

    周吉红;王俊英;孟范玉;佟国香;梅丽;刘国明;王燕;罗军;解春源;

    为明确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种植模式中,不同耕作整地方式对小麦播种质量、产量和效益的影响,设置旋耕 2 次、深松+旋耕、重耙+旋耕、翻耕+轻耙、翻耕+旋耕、重耙+翻耕+轻耙和重耙+翻耕+旋耕(CK)共 7 种耕整地方式。结果表明,在夏玉米为籽粒玉米的地块,7 种耕作整地方式中 CK 处理的秸秆含量较少,地表及 0~20cm 土层平均秸秆含量较其他处理减少 27.5%和 28.6%,土壤与秸秆混合较均匀,0~20cm 土层中每 5cm 土壤平均容重较其他处理变化减小 30.5%,播种深度适宜,平均 3.9cm,出苗质量好,缺苗断垄较其他处理降低 25.7%,苗间离散度均匀,平均极差减小 39.0%,穗数最多(670.5 万/hm~2)、产量最高(7966.5kg/hm~2)、效益最高(9051.0元/hm~2),与其他处理达显著性差异。在夏玉米为青贮玉米的地块,除旋耕 2 次和深松+旋耕的整地处理产量较低外,其余处理间产量差异不显著,其中翻耕+旋耕处理的产量和效益最高,分别为 8133.0kg/hm~2和 9894.0 元/hm~2,效益显著高于其他处理。

    2022年04期 No.209 199-2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3K]
    [下载次数:722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 播种密度对不同季节半夏生长、品质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周武先;李梦歌;谭旭辉;汪友元;王华;蒋小刚;段媛媛;张美德;

    设置不同的半夏播种密度(2250、3000、3750、4500、5250和6000kg/hm~2)处理,在不同季节观察其对半夏产量、品质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为半夏的高效优质栽培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无论春季还是秋季,半夏的株高、叶长、叶宽和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随着播种密度的增加总体呈下降趋势;产量呈先上升后趋于平缓的趋势,产量增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并在播种密度为3750kg/hm~2时达到最大。除了春季半夏的生物碱和黄酮含量外,其他时期生物碱、黄酮和蛋白质含量均随着播种密度的增加总体呈逐渐下降的趋势,而可溶性糖含量呈逐渐上升趋势。总体来看,除了秋季的土壤碱性磷酸酶和春季的土壤脲酶活性外,土壤碱性磷酸酶、脲酶、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均随着播种密度的增加呈逐渐上升的趋势。综上表明,不同季节播种密度对半夏的产量、品质和土壤酶活性均存在显著影响。在保障半夏品质的情况下,采用3750~4500kg/hm~2的播种密度结合秋季采收可使半夏产量增量达到较佳水平。

    2022年04期 No.209 205-2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3K]
    [下载次数:915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 外源SLs和纳米K2MoO4对干旱胁迫下油菜种子萌发的影响

    庞星月;万林;李素;王宇航;刘晨;肖晓璐;李心昊;马霓;

    干旱胁迫是油菜种子萌发和生长发育的主要限制因子之一。以甘蓝型油菜品种 Q2(抗旱型)和秦优 8号(干旱敏感型)为试验材料,研究干旱对油菜种子萌发的影响,探讨外源生长调节物质独脚金内酯(SLs)和纳米材料(n-K_2MoO_4)对干旱胁迫下油菜种子萌发的生理调控作用。结果表明,干旱胁迫显著抑制种子萌发,SLs 和 n-K_2MoO_(4)均可显著提高发芽率,增加幼苗干重和子叶叶绿素含量,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活性及可溶性糖、脯氨酸含量,降低丙二醛含量。0.10μmol/L GR24+0.24mmol/L K_2MoO_(4)对干旱胁迫下种子萌发和氧化损伤的缓解效应较好。外源 SLs 和 n-K_2MoO_(4)通过提高油菜种子萌发期的保护酶活性和渗透调节物质含量来提高抗旱性。本研究表明植物激素和纳米材料在农业生产中具有应用价值。

    2022年04期 No.209 214-2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1K]
    [下载次数:599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6 ]
  • 黄淮海夏大豆不同年份、地点的产量差异分析

    乔羽佳;卫玲;肖俊红;刘博;杨海峰;段学艳;

    为探究年份间、地点间、品种间及其互作效应下大豆产量差异,对2016-2017年黄淮海夏大豆产区的北片、中片和南片区试数据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除北片年份×品种互作效应对大豆产量差异不显著外(P>0.05),其他各片的年份、地点、品种以及年份×地点、年份×品种、地点×品种、年份×地点×品种互作效应的产量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P<0.01)。其中地点对黄淮海北片、中片和南片的产量差异贡献率最大,分别为57.92%、71.76%和46.91%,品种的贡献率分别为3.85%、4.67%和8.52%,年份的贡献率分别为2.85%、1.02%和0.71%。多重比较分析表明,北片、中片和南片中平均产量最高的河北宁晋、邯郸和山东菏泽比平均产量较低的河北石家庄、河南洛阳和安徽宿州分别高45.66%、71.67%和50.13%,差异达极显著。中黄78、中黄70和中黄301平均产量极显著高于相应对照品种,变异系数小。相关性分析表明,大豆产量与单株粒重和百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性,与经、纬度无显著相关性。因此,在实现大豆高产的过程中,选择优质、高产、广适的大豆品种是首要条件,同时提高管理水平,发挥高产潜力,实现增产。

    2022年04期 No.209 221-2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3K]
    [下载次数:351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8 ]
  • 黔西南州烟区烤烟高可用性上部叶适宜采收期研究

    刘心亚;陈小龙;冯亚克;刘洋;段卫东;安学强;陈发元;曹兴兵;赵园园;史宏志;

    为探明黔西南州烟区烤烟上部叶的适宜采收期,确定最适于当地产质量提升的成熟采收标准,以云烟87为试验材料,研究上6片烟叶采收期(提前4d,正常和延迟4、8、12d采收)对烤后烟叶外观品质、化学成分、经济性状和感官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采收时间的延迟,烟叶的成熟度增加,烟碱含量升高,相对叶绿素含量(SPAD值)和糖碱比降低。适当延迟采收能改善上6片烟叶的品质,叶片厚度减小、疏松度提高、油分增多、香气量增加、刺激性降低,感官品质好,经济效益高。通过对经济性状和感官评吸模拟回归方程得出,上部烟叶延迟3.03d采收产值最高,延迟6.95d采收评吸总分最高。综合经济效益和感官质量,黔西南州烟区上部烟叶应适当延迟5~7d,在上3片烟叶SPAD值10.36~12.79、下3片SPAD值11.82~13.82的区间进行采收,且按照先下3片、后上3片分类采收后编杆装炕较适宜,可获得产量和质量均较好且可用性高的优质上部烟叶。

    2022年04期 No.209 227-2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9K]
    [下载次数:476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 H2O2对吸胀冷害下花生种子萌发的影响

    崔亚男;张曼;张朋磊;刘兵;郝西;臧秀旺;

    为探明H_2O_2浸种对吸胀冷害下花生种子萌发和生理代谢的影响,选择豫花9326和豫花37为材料,用50mmol/L H_2O_2进行低温(5℃)浸种,以灭菌水低温浸种为对照,进行发芽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处理后豫花9326的发芽势、发芽率和发芽指数分别提高了31.25%、18.52%、50.53%,豫花37分别提高了14.58%、3.64%、36.13%,种子电导率分别显著降低了47.67%和23.67%,其中豫花9326发芽相关指标增长比例高于豫花37。与对照相比,用H_2O_2处理的豫花9326在萌发的第0、4、6天丙二醛含量分别降低了0.22%、7.05%和32.55%,可溶性糖含量分别显著提高了48.27%、53.42%和52.29%,可溶性蛋白含量分别显著增加了59.66%、13.04%和43.76%,脱落酸(ABA)含量呈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赤霉素(GA)含量和GA/ABA比值均呈显著增长的趋势。H_2O_2浸种可能是通过维持种子细胞膜的完整性、增加可溶性物质含量以及调控内源激素含量,来提高花生种子对吸胀冷害的抗性,从而提高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本研究可为花生萌芽期耐寒性的调控技术提供方法和理论依据。

    2022年04期 No.209 236-2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0K]
    [下载次数:328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4 ]
  • 水氮耦合对春小麦干物质累积与植株氮素转运的影响

    梁伟琴;贾莉;郭黎明;李应兰;胡亚峰;陈小花;马旭凤;李静;

    为明确甘肃中部地区春小麦合理的施氮水平和灌水量,以陇春 27 为研究对象,以灌水量[1000(W1)、2000(W2)和 3000m~3/hm~2(W3)]为主区,施氮量[0(N0)、80(N1)、160(N2)和 240kg/hm~2(N3)]为副区,研究水氮对小麦干物质累积、氮含量、氮素累积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氮量和灌水量对小麦干物质累积量、氮累积量、籽粒产量及氮转运均有显著影响,且存在互作效应;各生育期小麦干物质累积量随灌水量与施氮量的增大呈增大趋势,灌水量对干物质累积量影响大于施氮量;茎和叶氮含量随施氮量增大而增大,氮含量为籽粒>叶>颖壳>根>茎,灌水处理对小麦营养器官氮含量影响小于施氮处理;随灌水量与施氮量增大,小麦各器官氮累积量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籽粒氮累积量与产量以 W2N2 处理最大,适宜的水氮供给有利于干物质从营养器官向生殖器官转移,从而提高籽粒产量和氮素生产效率。综上,灌水量与施肥量分别在 2000m~3/hm~2和 160kg/hm~(2)时有利于小麦生产。

    2022年04期 No.209 242-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9K]
    [下载次数:695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26 ]
  • 不同施氮量对饲用燕麦光合特性及氮素光合利用效率的影响

    郑敏娜;梁秀芝;康佳惠;李荫藩;王慧;韩志顺;陈燕妮;

    为探明不同施氮量下饲用燕麦在晋北地区光合特性及氮素光合利用效率的差异,以 4 个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饲用燕麦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其生物产量、光合特性及氮素光合利用效率的变化特点。结果表明,4 个参试品种的干草产量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呈递增趋势,均在施氮量 180kg/hm~(2)时最高;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各品种净光合速率和氮素光合利用效率呈持续增加的趋势。综合各项指标可知,晋北地区蒙燕 1 号、甜燕麦、KONA和坝燕 7 号 4 个燕麦品种生产时,田间施氮量可控制在 180kg/hm~(2)水平。

    2022年04期 No.209 249-2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9K]
    [下载次数:625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 氮肥配施纳米镁对水稻产量、品质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张海鹏;陈志青;王锐;卢豪;崔培媛;杨艳菊;张洪程;

    以水稻品种南粳 9108 为试验对象,于 2019-2020 年在扬州大学校内试验基地采用盆栽试验研究纳米镁(12kg Mg/hm~2)在 0、225、270、315kg N/hm~(2)条件下对水稻的产量、稻米品质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纳米镁的施用能有效提高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相同氮肥施用水平下,施用纳米镁处理的水稻产量均高于不施镁处理,2 年籽粒产量分别提高 2.85%~8.86%和 5.22%~7.16%,单位面积穗数和穗粒数显著提高。与不施镁处理相比,施用纳米镁处理的氮肥利用率提高了 4.18%~5.97%,稻米品质也有一定改善。施用纳米镁处理的稻米整精米率和蛋白质含量分别提高了 3.51%和 6.26%,垩白粒率、垩白度和直链淀粉含量分别降低了 2.45%、2.40%和 4.30%,胶稠度变化不明显。与不施镁处理相比,施用纳米镁处理的稻米食味值、峰值黏度、热浆黏度和崩解值分别提高了 0.79%、1.35%、1.64%和 0.48%,最终黏度降低了 0.66%,但均未达到显著差异。兼顾产量和稻米品质,在 225~270kg/hm~(2)的施氮量下,施用纳米镁有利于实现水稻的高产高效优质栽培。

    2022年04期 No.209 255-2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7K]
    [下载次数:768 ]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19 ]

植物保护

  • 谷子和杂草对氰氟草酯的敏感性

    李秉华;王贵启;师志刚;刘小民;许贤;赵铂锤;程汝宏;

    通过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和田间小区试验,明确氰氟草酯对谷子的安全性和杂草的敏感性,为氰氟草酯在谷田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室内生物测定试验结果表明,谷田恶性杂草牛筋草和谷莠子对氰氟草酯分别为高度敏感(GR_(90)45.02g a.i./hm~2)和一般敏感(GR_(90)124.13g a.i./hm~2)。氰氟草酯对冀谷 39 和杂草的选择性指数大于 2,且为不敏感(GR_(10)284.05g a.i./hm~2),对豫谷 18 和杂草的选择性指数小于 1,且为高度敏感(GR_(10)13.70g a.i./hm~2)。冀谷 39 的抗药性指数为 9.65。田间试验结果进一步表明,氰氟草酯能有效防除抗除草剂谷子品种冀谷 39 田间的禾本科杂草,对牛筋草和马唐的防效高,氰氟草酯在 110g a.i./hm~(2)剂量下对牛筋草和马唐的鲜重防效和株数防效均高于 96%;氰氟草酯对谷莠子生长有显著抑制作用,110g a.i./hm~(2)剂量对谷莠子的鲜重防效大于 80%,对冀谷39 的株高和鲜重没有影响。结果揭示了抗除草剂谷子品种冀谷 39 对氰氟草酯有较强的耐药性,普通谷子品种豫谷 18 对氰氟草酯没有耐药性,合理使用氰氟草酯能够有效防除冀谷 39 田间的多种禾本科杂草。

    2022年04期 No.209 262-2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3K]
    [下载次数:237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4 ]

种子科技

  • 玉米新品种荃科玉900的选育与栽培制种技术

    王家保;冀怀远;梅家法;陶志国;疏志峰;江三桥;

    荃科玉900是安徽荃银种业科技有限公司于2014年以自育系Q900为母本、自交系Q693为父本杂交育成的玉米单交种,该品种于2020年5月通过安徽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皖审玉20201001”。荃科玉900具有高产、稳产、株型紧凑、抗倒和抗锈病等优点。该品种于2017-2019年连续3年参加神农玉米联合体区域试验,产量均居参试品种小组第1位,平均产量9103.5kg/hm2(606.9kg/667m2),较对照品种郑单958平均增产7.5%,增产点率100%。

    2022年04期 No.209 267-2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6K]
    [下载次数:187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