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杂志

Crops

专题综述

  • 植物耐盐机理研究进展

    王瀚祥;李广存;徐建飞;王万兴;金黎平;

    高盐是限制农作物生长和生产最主要的非生物逆境之一。土壤中过多的盐离子对植物细胞造成渗透、离子和氧化胁迫。植物感知胁迫信号后,激活脱落酸、盐过敏感通路维持体内渗透平衡和离子稳态,运行抗氧化系统以应对过量的活性氧。本文通过信号转导、渗透保护剂及溶质的生物合成、离子稳态及区域化、抗氧化系统和植物激素调控等方面综述了植物盐胁迫反应的组成、途径及其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有助于研究人员在逆境条件下培育高产优质的农作物。

    2022年05期 No.210 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5K]
    [下载次数:1911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46 ]

遗传育种·种质资源·生物技术

  • 基于部分NCⅡ交配设计的陆地棉产量和纤维品质性状遗传分析

    冯常辉;焦春海;张友昌;别墅;秦鸿德;王琼珊;张教海;王孝刚;夏松波;蓝家样;陈全求;

    以60份陆地棉品种(系)和由部分双因素交叉式遗传(North Carolina Ⅱ,NCⅡ)交配设计配制的180个F1组合为材料,分析产量和纤维品质性状的遗传效应和相关性。结果表明,皮棉产量、衣分、铃数和铃重的加性效应方差分量分别为0.25、0.62、0.20和0.14,显性效应方差分量分别为0.17、0.13、0.07和0.21;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断裂比强度和马克隆值的加性效应方差分量分别为0.48、0.60和0.48,显性效应方差分量分别为0.05、0.02和0.06。各性状(除马克隆值外)的显性×环境互作效应均高于加性×环境互作。产量性状中,衣分与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断裂比强度和马克隆值的相关性较强,相关系数分别为-0.35、-0.40和0.48。除铃重之外,陆地棉的产量性状呈现出以加性效应为主的遗传特点;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断裂比强度和马克隆值的遗传以加性效应为主。部分NCⅡ交配设计可用于同时对大量亲本进行评价。

    2022年05期 No.210 13-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2K]
    [下载次数:205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4 ]
  • 香味基因和稻瘟病抗性基因在空育131中的聚合改良

    李瑞琪;毕浩然;姜恭好;段海燕;

    空育131本身携带Pik和Pia 2个稻瘟病抗性基因,但目前该品种在黑龙江省的生产上表现为对稻瘟病的抗性差、抗谱窄,且稻米品质不具有香味,需要定向改良。运用基因聚合与传统杂交相结合的方法将香味基因Osbadh2(fgr)和稻瘟病抗性基因Pi1、Pi2、Pi9聚合于空育131中,以实现对空育131香味特征和稻瘟病抗性的遗传改良。最终,得到了3种双基因聚合的组合Pi1+fgr、Pi2+fgr和Pi9+fgr,后代植株对稻瘟病均有较强抗性,稻米具有香味品质,为进一步改良空育131品种奠定了基础。

    2022年05期 No.210 22-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6K]
    [下载次数:277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 ]
  • 42个新疆海岛棉品种萌发期耐盐性评价

    赵康;杨涛;王红刚;李生梅;庞博;马尚洁;高文伟;

    为了解新疆海岛棉品种在萌发期的耐盐性差异,用150mmol/L的Na Cl对42个新疆海岛棉品种进行萌发期耐盐性评价和筛选。结果表明,在盐胁迫下,42个海岛棉品种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和鲜重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各指标间存在极显著相关;通过主成分分析确定了2个主成分,主要反映萌发、干物质积累和含水量;主成分综合得分值和模糊隶属函数均值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通过二者的综合评价值,将42个海岛棉品种聚为4类,分别为高耐盐、中耐盐、弱耐盐和盐敏感类品种,为海岛棉品种的耐盐性评价和鉴定提供理论基础。

    2022年05期 No.210 27-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3K]
    [下载次数:495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 吉林省主推玉米品种的SSR分子标记纯度鉴定

    段梦冉;刘丰泽;葛建镕;易红梅;杨洪明;高玉倩;岳鹏武;马文宇;班秀丽;王凤格;

    针对吉林省主推玉米品种,构建了一套科学高效的纯度鉴定体系。以吉林省主推的50个玉米品种为研究材料,从GB/T 39914-2021公布的40对SSR引物中筛选出9对用于吉林省主推玉米品种的纯度鉴定。筛选出的9对引物杂合度在82%~100%,平均杂合度为91.5%,PIC值在0.44~0.75,平均PIC值为0.63。该组引物多态性高、稳定性强、分辨率高且非特异扩增片段少。将9重扩增体系进行优化,形成吉林省主推玉米品种纯度鉴定体系。用这9对引物对吉林省主推的6个品种进行纯度鉴定,可准确检测出品种的典型株、自交苗和异型株,共检测出10个自交苗和7个异型株,6份样品最高纯度为98%,最低纯度为96%,鉴定结果与田间鉴定结果相关性系数为0.766,相关性较高,结果可靠。

    2022年05期 No.210 34-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2K]
    [下载次数:535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 16个油用亚麻新品系的农艺及品质性状综合评价

    侯静静;晋芳;赵利;王斌;

    为筛选油用亚麻新品种,提高育种效率,以张亚2号和陇亚13号为对照,连续2年对16个油用亚麻新品系的农艺和品质性状进行测定分析、相关性分析和DTOPSIS法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农艺性状中,株高的变异系数最小,分茎数的变异系数最大。品质性状中,亚油酸变异系数最小,硬脂酸变异系数最大。相关性分析显示,单株果数和单株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产量与单株果数、单株粒重和株高呈显著正相关;亚麻酸与硬脂酸、棕榈酸与油酸呈极显著负相关;粗脂肪与分茎数和单株粒重呈显著正相关,与工艺长度呈极显著负相关。DTOPSIS综合评价分析得出,6个新品系的相对接近度(Ci)均大于2个对照品种;品系R104的Ci大于张亚2号,低于陇亚13号;其余9个品系的综合性状均低于2个对照品种。品系R161、R99、R46、R96、R104-1和R41综合性状优良,高产优质,适宜在西北地区推广种植。

    2022年05期 No.210 4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8K]
    [下载次数:247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2 ]
  • 玉米叶宽的遗传效应分析

    李丽华;魏昕;孟鑫;林海建;樊庆琦;鲁晓民;曹丽茹;张前进;张新;王振华;

    叶片是玉米植株进行光合作用最主要的器官,对玉米产量贡献巨大。利用1份玉米穗三叶窄叶和2份穗三叶宽叶自交系为材料,构建2套6世代分离群体(群体1和群体2),利用经典植物数量性状混合遗传模型主基因+多基因多世代联合分析方法,对玉米穗三叶叶片宽度的遗传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套群体穗三叶叶宽遗传均受不同的基因数量控制,属于不同的多基因遗传模型。在群体1中,穗上叶叶宽符合1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模型(D-0),穗位叶叶宽符合2对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模型(B-1),穗下叶叶宽符合2对基因加性-显性模型(B-2)。在群体2中,穗上叶叶宽符合2对加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模型(E-3),穗位叶和穗下叶叶宽符合1对加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模型(D-2)。综上可知,玉米叶宽主要受主效基因控制,且在不同的遗传背景下,玉米穗三叶的遗传模式存在差异,穗位叶、穗上叶及穗下叶的遗传模式均受遗传背景的影响。

    2022年05期 No.210 49-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4K]
    [下载次数:246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 ]
  • 不同花色观赏向日葵杂交后代主要观赏性状遗传规律研究

    刘继霞;山军建;王平;

    为了解不同花色的观赏向日葵杂交后代主要观赏性状的遗传规律,分别以舌状花黄色和白色的观赏向日葵为父母本进行正反交,F_(1 )自交,获得 F_(2 )花色分离群体,分析 2 个群体后代花色及柱头色分离情况,并对株高、盘径、叶片数、舌状花瓣数、分枝数、柱头色及舌状花瓣色等 7 个性状进行遗传变异分析。结果表明,2 个群体杂交后代 F_(1 )舌状花均为黄色,F_(2 )均分离出 4 种花色,表明亲本黄色由多基因控制,属于数量性状和质量性状。F_(1 )的柱头均为紫色,F_(2 )分离出绿色和紫色,分离比例约为 1:3,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柱头紫色是由独立等位基因控制的,属于质量性状,柱头紫色对绿色是完全显性;2 个群体中超亲分离现象一致,其中分枝数和叶片数高于亲本范围,舌状花瓣数低于亲本范围,存在超亲分离现象;在中亲优势分析中,YW 比 WY 群体中亲优势明显;F_(2 )性状相关性表现基本一致,株高与花瓣数、分枝数和叶片数,盘径与花瓣数和分枝数,花瓣数与叶片数和分枝数,分枝数与叶片数,花色与柱头色之间均呈极显著相关性。通过对不同花色杂交后代重要观赏性状的遗传规律进行探讨,为观赏向日葵的育种工作提供借鉴。

    2022年05期 No.210 56-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6K]
    [下载次数:443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 ]
  • 不同籽粒颜色玉米自交系类胡萝卜素含量分析

    朱航;崔方庆;卢传礼;陈卫卫;李旭辉;陆思奇;张湘博;赵华;齐永文;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检测60个不同玉米籽粒颜色自交系中类胡萝卜素(叶黄素、玉米黄质、β-隐黄质和β-胡萝卜素)含量,结果显示,叶黄素、玉米黄质、β-隐黄质和β-胡萝卜素的平均含量分别为56.32、0.85、1.31和5.75mg/kg。按籽粒颜色由浅到深,将60个玉米自交系分为4个等级,颜色越深的品种类胡萝卜素含量越高。对R、G、B、Gray值与类胡萝卜素含量进行相关分析表明,R、G、B和Gray值之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992(G与Gray)和0.939(R与Gray),4种类胡萝卜素含量间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30(β-隐黄质与β-胡萝卜素)和0.815(β-隐黄质与玉米黄质)。根据类胡萝卜素含量对60个玉米自交系进行聚类分析,60个自交系分为5类,其中第1类类胡萝卜素含量最低,第2类属于中富含类胡萝卜素的自交系,第5类属于高维生素A含量的自交系。综上可知,类胡萝卜素的种类及其含量是影响籽粒颜色的重要因素,可为培育高胡萝卜素含量的玉米品种提供依据。

    2022年05期 No.210 62-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0K]
    [下载次数:838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 ]

生理生化·植物营养·栽培耕作

  • 生物质炭配施蚯蚓粪对水稻产量及养分吸收的影响

    董林林;沈明星;施林林;沈园;王海候;陆长婴;

    生物质炭配施蚯蚓粪(BEC)可增加土壤碳氮投入,促进作物增产及营养元素的吸收利用。设置 3 个生物质炭用量梯度(B_0:0.0g/kg,B_1:6.0g/kg,B_2:30.0g/kg)和 3 个蚯蚓粪用量梯度(M_0:不施蚯蚓粪,M_1:1%蚯蚓粪,M_2:5%蚯蚓粪),于 2018 和 2019 年进行盆栽试验,以研究 BEC 对水稻产量和营养元素吸收的影响。结果显示,2019 年不同处理水稻各部位生物量均高于 2018 年,籽粒的氮和磷吸收量增加,但吸钾量在 B_(2 )和 M_2处理中降低;2018 和 2019 年籽粒生物量与 BEC 的碳投入量间呈极显著相关(P<0.01);2019 年籽粒生物量与氮投入量显著相关(P<0.05);BEC 产生的碳、氮投入量与氮素收获指数呈正相关,与 2018 年磷素收获指数间呈不显著负相关,与 2019 年钾元素收获指数呈显著负相关(P<0.05),BEC 对不同元素吸收利用的影响存在差异。生物质炭配施蚯蚓粪促进了水稻生长,有利于提高化学元素利用率,是培肥中低产田、提高作物产量和养分利用率的有效措施。

    2022年05期 No.210 69-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7K]
    [下载次数:747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 瘠薄胁迫对高粱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及品种耐瘠性评价

    王玉斌;牛皓;吕鑫;楚建强;王瑞;樊芳芳;巨岚;李慧明;平俊爱;

    高粱对单个养分的利用存在遗传差异和互作现象,开展全肥性的耐瘠薄分析对高粱育种与种质资源评价有指导意义。利用55个高粱品种在瘠薄和正常土壤条件下开展2年田间试验,调查生育期、株高和穗柄长等15个性状,建立耐瘠性评价方法,对高粱进行分级筛选和评价。结果表明,在瘠薄胁迫下高粱生育期延长,穗柄长和穗柄伸出长度增长,倒2叶面积降低,23个品种株高增高,32个品种株高降低,其余10个性状均降低。产量相关性状以及穗柄长和穗柄伸出长对瘠薄胁迫敏感。株高、穗柄长、穗柄伸出长、茎粗和生育期与耐瘠性呈负相关。土壤瘠薄胁迫对高粱多个性状有影响且存在差异。在瘠薄胁迫下高粱的株高主要受穗柄长和穗柄伸出长度的影响。产量和鲜生物量是耐瘠评价的首选指标,千粒重和倒2叶面积是耐瘠评价的次级指标。本研究共筛选出晋杂31号等12个耐瘠品种。

    2022年05期 No.210 78-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0K]
    [下载次数:261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 ]
  • 不同氮素利用效率型小麦品种的生理差异分析

    李宁;刘彤彤;杨进文;史雨刚;王曙光;孙黛珍;

    以不同氮素利用效率型小麦品种(2个氮高效、2个氮低效和2个中间型)为材料,分别在灌溉及雨养条件下测定其花后旗叶氮素同化及转运相关酶等生理性状的动态变化,同时在开花期和成熟期测定氮素积累及转运相关性状。结果表明,氮高效型品种晋麦54和晋麦66具有更高的植株氮素积累总量、氮素籽粒生产效率、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花后氮素转运量、花后氮素转运效率和单株产量,以及更低的花前氮素转运量和花前对籽粒氮积累的贡献率。同时,氮高效型品种的各酶活性及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高于其他4个品种,而中间型品种晋麦73和泰麦269又高于氮低效型品种晋麦61和泰农18。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参试小麦品种多数关键酶活性与氮素籽粒生产效率、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花后氮素转运量、花后氮素转运效率、花后对籽粒氮积累的贡献率和单株产量呈显著正相关;与花前对籽粒氮积累的贡献率和花前氮素转运量呈显著负相关。

    2022年05期 No.210 87-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9K]
    [下载次数:527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7 ]
  • 甘蓝型油菜氮素高效吸收的植株形态与生理特性研究

    邹小云;官梅;官春云;

    为阐明甘蓝型油菜氮素高效吸收的形态和生理机制,利用6个氮素效率差异显著的甘蓝型油菜为供试材料,分析低氮条件下甘蓝型油菜抽薹期地上部和根系形态、叶片和根系生理特性的基因型差异及这些指标与高效氮素吸收的关系。结果表明,3个氮高效基因型在表型性状(株高、叶片数、最大叶长×宽、地上部干重、茎基粗、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根平均直径和根干重)、生理(叶片可溶性糖含量、游离氨基酸总量、根系吸收总面积、活跃吸收面积、游离氨基酸总量和根系活力)和光合方面(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蒸腾速率和氮素光合效率)均高于3个氮低效基因型。甘蓝型油菜抽薹期根平均直径、最大叶长×宽、蒸腾速率和根系硝酸还原酶共同决定了氮素吸收效率的92.10%。

    2022年05期 No.210 97-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5K]
    [下载次数:48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4 ]
  • 陇东旱塬密植高产机械粒收玉米新品种筛选与评价

    续创业;张建军;周刚;张铠鹏;朱晓惠;王甲玺;党翼;赵刚;王磊;李尚中;樊廷录;

    为筛选适合陇东旱塬区耐密高产且宜机械粒收的玉米品种,于 2019-2021 年在甘肃平凉泾川高平试验基地对引进不同生态区的玉米品种采用福田雷沃谷神收割机进行籽粒直收。结果表明,参试品种平均产量接近于吨粮田,2019、2020 和 2021 年产量分别为 14 424.0、14 295.0 和 14 737.5kg/hm~2,品种间产量存在显著差异,产量极差分别为 3826.5、4992.0 和 3699.0kg/hm~2。参试品种含水率变幅较大,最大相差 7.2%、10.6%和 5.2%。不同玉米品种延迟收获,籽粒含水率呈线性下降,以生理成熟后 22.7d 为适宜粒收期,且收获期含水率为 25.0%、20.0%和 13.9%时,籽粒破碎率依次为 2.82%、1.68%和 1.20%。品种 MC703 和先玉 335 破碎率 3 年平均分别为 3.84%和 2.99%,杂质率分别为 0.49%和 0.35%,迪卡 519 破碎率和杂质率 2 年平均为 4.66%和 0.12%,均符合国家粒收标准。因此,陇东旱塬适宜粒收的含水率为<25.0%。机械粒收相比机械收穗和人工收获分别节省成本 1800和 3600 元/hm~2。综合评价,推荐收获期含水率(<25.0%)低、耐破碎性能好和单产水平高的迪卡 519、MC703和先玉 335 作为陇东旱塬区适宜机械粒收品种。

    2022年05期 No.210 104-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3K]
    [下载次数:242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 ]
  • 氮磷钾配施对制种玉米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李龙;肖让;张永玲;

    为完善甘肃省张掖市制种玉米施肥体系,探究氮磷钾配方施肥对氮、磷和钾肥利用率的提升效果及其对制种玉米生长与产量的调控效应,明确氮磷钾配施对土壤肥力的影响。以制种玉米为供试作物,地表滴灌为供水方式,设置配方缺氮(T1)、配方缺磷(T2)、配方缺钾(T3)、氮磷钾配方施肥(T4)、常规缺氮(T5)、常规缺磷(T6)、常规缺钾(T7)、常规施肥(T8)和不施肥(T9)9 个施肥处理。结果表明,T4 与 T8 处理产量分别为 7158.9 和 6638.9kg/hm~2,显著高于相应的缺素施肥处理;T4 处理水分利用率较 T8 处理提高 7.33%(P<0.01),N、P、K 化肥利用率分别提高 5.9%、67.3%和 70.2%(P<0.05),经济效益提高 9.94%,土壤养分综合指数提高20.00%。氮磷钾配方施肥能显著促进作物生长,释放高产潜力,提高水肥利用效率,提升经济效益和土壤肥力,为推荐的施肥模式。

    2022年05期 No.210 111-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3K]
    [下载次数:682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 不同海拔对晾制后雪茄烟致香前体物质含量的影响

    刘慧;刘博远;金明珂;阳苇丽;张思唯;赵铭钦;

    为研究不同海拔对雪茄烟致香前体物质的影响,选取四川达州地区3个不同海拔高度种植的雪茄烟中部叶与上部叶为材料,研究分析主要致香前体物质的含量差异。结果表明,随着海拔的升高,中部叶与上部叶多酚类物质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表现为高海拔多酚类物质含量整体上显著高于中、低海拔。色素类物质随海拔升高表现不一,叶绿素含量随海拔升高呈逐渐降低的趋势,叶黄素和β-胡萝卜素含量呈逐渐增加的趋势,中部叶与上部叶变化规律一致。与中、低海拔相比,高海拔上部叶有机酸总量分别增加了20.43%和29.80%,中部叶与上部叶保持一样的趋势。上、中部烟叶的总生物碱含量均随其种植海拔高度的上升呈显著下降的趋势(P<0.05),上部叶和中部叶高、中、低海拔生物碱总含量分别为8.75%、7.00%及4.12%。根据灰色关联度分析,海拔对多酚类物质影响较大,色素次之,生物碱最小。

    2022年05期 No.210 118-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7K]
    [下载次数:415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6 ]
  • 冷凉区不同地膜覆盖对玉米干物质和氮素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历艳璐;王俊鹏;于欣志;魏宏磊;陈麒宇;赵洪祥;徐晨;边少锋;张治安;

    为探明冷凉区地膜覆盖对玉米干物质积累、分配及运转和对氮素积累的影响,以玉米品种大德216为材料,在吉林省安图县进行田间试验,设置透明可降解地膜覆盖(T1)、透明不可降解地膜覆盖(T2)、黑色不可降解地膜覆盖(T3)和无膜(TCK)处理,测定干物质、氮素积累量及产量。结果表明,不同地膜覆盖均能显著提高玉米产量,其中T1和T2处理的产量显著高于T3处理。3种地膜覆盖均能显著增加玉米干物质积累,在播种后65、90、105和140d,T1和T2处理的干物质积累均显著高于T3处理。不同覆膜处理在播种后65~90d积累量最多,3种覆膜处理条件下的氮素积累均显著高于TCK处理,成熟期各器官氮素积累分配比例表现为籽粒>叶>茎>鞘>雄穗。综上,地膜覆盖可提高玉米干物质积累量,优化物质运转分配,促进玉米氮素积累,提高玉米产量,透明覆膜栽培可有效改善冷凉区积温不足、只能种植早熟品种的局限性,拓宽品种选择范围。透明可降解地膜为冷凉区玉米最佳抗逆丰产栽培模式。

    2022年05期 No.210 124-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8K]
    [下载次数:452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 宽幅精播中行距与幅宽对小麦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孙允超;彭科研;冯盛烨;冀传允;吕鹏;鞠正春;

    为探究小麦宽幅精播增产机理,设置了行距20、25和30cm,幅宽3、6、9、12和15cm,研究其对小麦花后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的行距与幅宽可促进产量的提高,幅宽小于9cm时,产量随幅宽的增加而增加,幅宽大于9cm时,籽粒产量随幅宽增加而减少,以行距25cm且幅宽9cm产量最高;花后21~28d是籽粒干物质积累最快的时期,花后14~28d是小麦地上部干物质转化最快的时期;行距与幅宽的增大增加了各营养器官群体干物质积累量,但行距大于25cm、幅宽大于9cm时抑制了营养器官中干物质向籽粒的转运。

    2022年05期 No.210 130-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3K]
    [下载次数:432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 秸秆全量还田下土壤氮素特征对耕作措施的响应

    唐江华;杜孝敬;徐文修;苏丽丽;房彦飞;许潮;安崇霄;

    为揭示北疆地区秸秆全量还田下不同耕作措施对土壤氮素特征的影响,进而筛选出适宜北疆复播大豆资源高效利用的耕作措施。于2019年进行了复播大豆田间试验,在冬小麦收获后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设置了翻耕(TS)、翻耕覆膜(TPS)和免耕秸秆覆盖(NTS)3种耕作措施处理,研究不同耕作措施对复播大豆土壤铵态氮、硝态氮及氨挥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复播大豆花期施肥后,土壤氨挥发速率和积累量表现为TPS>TS>NTS;不同耕作措施下土层0~20cm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差异显著,0~20cm耕层TPS和TS处理土壤硝态氮含量分别较NTS处理高17.12%和18.45%,铵态氮含量分别高82.76%和4.66%。综合考虑认为,秸秆全量还田下,北疆复播大豆适宜的耕作方式为翻耕覆膜。

    2022年05期 No.210 135-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0K]
    [下载次数:643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 异甜菊醇对盐胁迫下小麦幼苗生长的影响

    王燕;李廷友;王豆;李佳薇;彭雯璐;芮海云;

    为研究赤霉素结构类似物异甜菊醇对盐胁迫条件下小麦幼苗生长的影响,拟开发一种提升小麦抗盐性能的新型植物生长激素。采用滤纸培养法,用 Na Cl 溶液模拟盐胁迫条件,用 10~(-10)~10~(-7)mol/L 异甜菊醇水溶液预处理小麦种子,设置对照组 CK(无盐胁迫)和模型组(无预处理)。培养 7d 后,测定小麦苗长、根长、苗鲜重、根鲜重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活性及丙二醛含量。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异甜菊醇对盐胁迫条件下小麦幼苗的生长指标及抗氧化酶活性均有一定的提高作用,其中对根生长的促进作用最明显,对 SOD 活性提高最显著。100mmol/L Na Cl 盐胁迫条件下,10~(-8)mol/L 异甜菊醇对小麦的抗盐性能提高最佳,与模型组比小麦幼苗根鲜重提高了 89.7%,SOD 活性提高了 53.3%;150mmol/L Na Cl 盐胁迫条件下,10~(-9)mol/L异甜菊醇对小麦的抗盐性能提高最佳,与模型组比小麦幼苗根鲜重提高了 80.8%,SOD 活性提高了 203.9%。综上可知,异甜菊醇可通过提高小麦幼苗的抗氧化酶活性来缓解盐胁迫对早期小麦幼苗的生长胁迫,且最适宜异甜菊醇预处理浓度会随盐胁迫浓度不同而不同。

    2022年05期 No.210 141-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5K]
    [下载次数:443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 ]
  • 向日葵抗盐碱生理生化机制与生长发育特性分析

    贾秀苹;卯旭辉;梁根生;刘润萍;刘风;王兴珍;

    以Y05-222A和Y06-136R杂交得到的135株F2群体为研究材料,测定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脯氨酸(Pro)、过氧化氢酶(CAT)、可溶性蛋白和丙二醛(MDA)等6个生理指标,并进行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和通径分析,对F_2群体进行偏度及峰度分析。结果显示,以上6个生理指标在F_2群体中P>0.05,分布频率符合正态分布,同时存在双向超亲分离现象;相关性分析和通径分析显示,这些指标与抗盐碱系数均呈极显著相关(正相关或负相关),且相关系数与总间接通径系数方向一致。POD活性的直接通径系数为0.5003,可见POD直接影响抗盐碱性;CAT活性和Pro含量的直接通径系数分别为-0.1317和-0.0384,间接影响抗盐碱性;SOD活性、MDA及可溶性蛋白含量直接或间接影响抗盐碱性。POD、SOD、Pro、CAT、可溶性蛋白和MDA各生理指标的抗盐碱作用表现为POD>CAT>Pro>可溶性蛋白>MDA>SOD。叶片数、株高、茎粗和盘径与抗盐碱系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其相关性表现为叶片数>盘径>株高>茎粗。以上结果可为研究油用向日葵抗盐碱性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2022年05期 No.210 146-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7K]
    [下载次数:699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8 ]
  • 不同海拔梯度对云南木薯生长及块根品质的影响

    李月仙;段春芳;姜太玲;刘倩;严炜;熊贤坤;张林辉;宋记明;沈绍斌;周迎春;刘光华;

    为了明确不同海拔梯度对云南木薯生长及块根品质的影响,研究了800、1000、1200、1400和1600m 5个海拔梯度下木薯生长和品质指标,并采用相关、逐步回归、通径和决定程度等方法分析了海拔梯度变化对其影响。随海拔梯度的变化,变异系数最大的是是否有花果和氢氰酸含量;株高、主茎高、分枝数和落叶高度指标在低海拔与高海拔差异显著,且与海拔梯度变化呈显著负相关;不同海拔梯度的变化主要影响了木薯生长的落叶高度、分枝数和株高,影响值为71.1%,对块根的L(+)-抗坏血酸和氢氰酸含量也产生影响,影响值为95.6%。随着海拔梯度的升高,块根淀粉、蛋白质、L(+)-抗坏血酸和氢氰酸含量随之增加,且与海拔梯度变化呈显著正相关,粗纤维含量基本不变。不同海拔梯度影响云南木薯生长及块根品质,其中对块根氢氰酸含量变异的直接影响最大。1400m海拔的木薯块根品质基本能满足生产需求,木薯栽培可以扩大到高海拔区域。

    2022年05期 No.210 153-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5K]
    [下载次数:257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 ]
  • 不同施肥方式对甘肃陇中黄土丘陵区土壤养分及春小麦产量的影响

    常海刚;李广;袁建钰;谢明君;祁小平;

    为探讨不同施肥方式对土壤养分含量和春小麦产量的影响,设置不施肥(T)、化学氮肥(N)、有机肥(M)、有机肥和氮肥配施(NM)4个处理,分析不同施肥方式下陇中黄土丘陵区土壤养分含量和春小麦产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下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含量及化学计量特征有一定差异。NM处理下SOC、TN含量及碳磷比(C:P)、氮磷比(N:P)均为最高,显著高于N和M处理;土壤碳氮比(C:N)和TP含量在各施肥处理间无显著差异。春小麦产量在不同施肥处理下有一定差异。NM处理下春小麦产量最高,显著高于N和M处理。春小麦产量与土壤SOC、TN、C:P、N:P和C:N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关系,产量与TP含量无显著相关性。综上,在黄土高原丘陵区,有机肥和氮肥配施可以有效增加土壤养分含量和春小麦产量。

    2022年05期 No.210 160-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4K]
    [下载次数:557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 盐碱胁迫下S-诱抗素对玉米萌发及生长的影响

    张建业;杜庆志;刘翔;邓佳辉;焦芹;龚洛;姜兴印;

    以玉米品种登海605为材料,探讨了S-诱抗素(S-ABA)浸种处理对盐碱胁迫下玉米种子萌发及活性的影响,以及S-ABA拌种和喷雾处理对盐碱胁迫下玉米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Na Cl处理均会对玉米种子萌发产生抑制作用,S-ABA浸种处理能减小盐胁迫对种子的伤害,其中Na Cl浓度为90mmol/L条件下S-ABA浸种浓度6mg/L时效果最好,发芽率高达95.00%,与对照相比,α-淀粉酶活性提高率为83.33%;温室盐碱土壤培养条件下,S-ABA拌种和喷雾处理均可显著提高玉米的抗盐碱能力,其中S-ABA拌种浓度2.0mg/10kg和喷雾浓度50mg/L时抗盐碱效果最佳,与对照相比,各项生长指标显著提高;且经过2种处理的结合,玉米的抗盐碱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效果要优于拌种或者喷雾单独处理。

    2022年05期 No.210 167-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7K]
    [下载次数:69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 ]
  • 湘烟7号烘烤过程中烟叶失水和色素降解特性

    朱林;曹想;邓小华;胡日生;裴晓东;向世鹏;肖志君;王卫民;章程;江智敏;

    为明确湘烟7号在烘烤过程中烟叶失水和色素降解的特性,以云烟87为对照,采用电烤箱试验方法,探究不同部位烟叶的叶片与叶脉失水特性及叶绿素与类胡萝卜素的降解特性。结果表明,湘烟7号叶片失水高峰早于对照;湘烟7号中、下部叶易烤特性优于对照,上部叶相反;在变黄前期(24h),湘烟7号叶绿素a降解速率显著低于对照,而叶绿素b相反;湘烟7号与对照的叶绿素降解量差异不显著;湘烟7号的类胡萝卜素降解速率和降解量显著低于对照。可见,湘烟7号烘烤过程中烟叶失水和色素降解具有一定的独特性,需依据该品种烘烤特性制定适宜的烘烤工艺,以发挥其质量潜势。

    2022年05期 No.210 174-1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0K]
    [下载次数:529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 基于产投比的大蒜机播经济性分析

    吴小伟;陈新华;崔军;袁虹;张飞;戴尔建;王凯;

    针对大蒜不同类型播种机作业经济性差异不明确现状,开展了不同机型的播种经济性试验。以人工播种为对照,通过对正芽机播和非正芽机播(摆种机播)在平作模式下的生长和收益情况进行对比,分析不同面积下的经济性。结果表明,机播生产成本随播种面积和机具数量的变化而变化,在种植面积小和种植年限短的条件下,以8行摆种机播为最优。随着种植面积和年限的增加,机械播种效益要高于人工播种,呈现出正芽机播>非正芽机播>人工播种,且面积越大效益越明显。5年周期内,非正芽机播较人工播种效益增加,最高增效10.1%,最低增效4.1%,3种播种方式相对效益在种植面积较小时,相对效益相差大,随着种植面积的增加,趋势变小。

    2022年05期 No.210 180-1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2K]
    [下载次数:167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 ]
  • 普洱烟区氮肥运筹及株距对烤烟品种云烟116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张玺;谢晋;黄浩;高仁吉;鲁超;周意霖;梁增发;王维;

    为探讨适宜普洱烟区烤烟新品种云烟116的最佳施氮量、氮肥基追比例以及种植株距,采用L_9(3~4)无交互正交试验设计,通过大田小区试验,研究不同处理对烤烟经济性状、化学成分协调性以及感官评吸质量综合得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云烟116在行株距(1.20m×0.50m)、低氮水平(112.5kg/hm~2)且氮肥基追比例为5:5时,经济性状和综合品质表现最佳。与常规生产措施相比,云烟116需严格控制氮肥用量,比主栽品种云烟87低7.5~15.0kg/hm~~2为宜,氮肥基追比例可适当调整,降低基肥比例,适当增加追肥比例。

    2022年05期 No.210 188-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9K]
    [下载次数:256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5 ]
  • 不同种植密度对3个复播食葵品种植株形态及产量的影响

    石必显;陶建飞;高燕;谢会红;阿卜力米提·艾尔肯;程平山;麦提图尔荪·萨迪克;沙红;

    在新疆南部地区开展麦收后复播食用型向日葵试验,采用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以 3 个食葵品种(SH363、JK601 和 XF3939)为材料,分析 5 个种植密度对不同食葵品种植株形态特征及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品种和密度均对产量、茎粗、花盘直径、单盘粒重和千粒重的影响显著;产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大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 3.00 万株/hm~(2 )种植密度下的产量均达到最高;株高和籽仁率均随种植密度的增大有所增高;粒宽、单盘粒重和千粒重均随种植密度的增大而减小,在低种植密度下(2.50 万株/hm~2)最大。综合来看,SH363 由于植株较高,后期容易出现倒伏,因此不宜在漫灌地块上复播种植;JK601 和 XF3939 均可作为南疆地区冬麦收获后复播的食葵品种,JK601 和 XF3939 的适宜种植密度范围分别是 2.75 万~3.25 万株/hm~2和 3.00 万~3.25 万株/hm~2。

    2022年05期 No.210 195-2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7K]
    [下载次数:173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 ]
  • 辽河流域棉区棉花化学封顶技术应用研究

    徐敏;金路路;李瑞春;孙丽园;王子胜;

    为了探索化学封顶技术在辽河流域棉区的应用可行性和配套技术,2015-2020年,在辽宁省经济作物研究所进行比较试验。选用中国农业大学植物生长调节剂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提供的化学封顶剂(简称封顶剂),设置7月12日(T1)和7月17日(T2)2个封顶时间,750、1125和1500mL/hm~2 3个封顶剂用量,同时设120g/hm~2高浓度甲哌鎓(DPC)处理,以不打顶为对照,以人工打顶和打大顶为副对照。结果表明,化学封顶处理能够有效控制植株长势,使株型更加紧凑,构造合理冠层结构;处理时间越早,控长效果越好。不同浓度药剂处理的效果也有差别,但差异不显著。不同化学封顶处理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影响程度不同,各处理之间纤维品质差异不显著。结论认为,化学封顶剂的种类、喷施时间和用量都会影响封顶效果,辽河流域棉区建议在7月17日左右进行化学封顶处理,封顶剂浓度以1125mL/hm~2为宜。

    2022年05期 No.210 201-2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8K]
    [下载次数:93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 ]
  • 基于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烤烟游离氨基酸含量区域特征研究

    贾国涛;张俊岭;魏壮状;袁岐山;王宝林;王晓瑜;马胜涛;杨欣玲;张子颖;张世英;贾世伟;陈洋;刘惠民;

    以17个省份56个地区的168份烟叶样品为研究对象,分析烤烟游离氨基酸含量差异性及其相关性,通过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对烤烟游离氨基酸含量进行区域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烤烟游离氨基酸均值总量为12054.52μg/g,范围为7559.54~23 460.83μg/g,其中脯氨酸含量最高。烤烟游离氨基酸大部分存在显著相关性,其中缬氨酸、丝氨酸、半胱氨酸和蛋氨酸含量相关性不明显。因子1方差贡献率(58.74%)大于50%,因此认为,苏氨酸、天冬氨酸、谷氨酸、谷氨酰胺、亮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赖氨酸、组氨酸、色氨酸和精氨酸是烤烟的特征游离氨基酸。聚类分析将烤烟样品分为3个类群,第1类群以清香型产区为主,总量均值为12 861.4μg/g;第2类群以中间香型产区为主,总量均值为10 712.02μg/g;第3类群包括漯河和平顶山产区,总量均值为22509.41μg/g,3个类群烤烟游离氨基酸总量均存在显著性差异。

    2022年05期 No.210 208-2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4K]
    [下载次数:676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9 ]
  • 刈割期与晾晒天数对饲料油菜产量和粗蛋白含量及水分的影响

    陶玥玥;孙华;王海候;陆长婴;沈明星;

    为了明确长三角地区饲料油菜适宜收获期与晾晒时间,2016-2018年连续2年开展田间试验,终花至角果期刈割5次并于田间晾晒,比较不同刈割期和晾晒天数下饲草产量、粗蛋白含量及水分变化差异。结果表明,与首次刈割(终花期)相比,终花后4到16d刈割饲草鲜重显著增加,饲草干重分别提高了31.93%、41.50%、49.14%和61.43%。随着刈割时间延迟,饲草粗蛋白含量呈下降趋势,末次刈割饲草含水量显著降低(P<0.05)。油菜终花后4d刈割,并于田间晾晒第4和5天时,其鲜草含水量由82.16%下降为71.45%和65.26%。不考虑刈割期,田间原位晾晒3d,平均鲜草含水量由81.00%下降至66.30%。晾晒期间土壤累积温度每增加10°C,鲜草含水量降低2.30%。由此,长三角地区稻茬油菜在终花后4d刈割,饲草鲜产和粗蛋白含量均能达到较优水平,刈割后田间原位晾晒4~5d,可满足青贮水分要求。

    2022年05期 No.210 215-2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4K]
    [下载次数:229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5 ]
  • 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栽培苍术根际土壤微生物变化

    徐燕;牛俊峰;陈利军;王世强;董忠民;王喆之;

    苍术为多年生草本植物,传统的种植方式是连续多年在同一地块种植,这往往导致其生长发育受阻和土传病害的发生,根际微生物被认为是植物的第二基因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有重要作用。为分析栽培苍术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影响,探讨苍术病害发生与微生物变化间的关系,以陕西省柞水县下梁镇种植过3年苍术的根际土壤,以及从未种植过苍术地块的土壤为试验材料,利用高通量测序方法对微生物群落进行扩增子测序分析。结果表明,栽培3年后,苍术根际土壤细菌和真菌结构发生变化,细菌群落多样性和丰富度下降,真菌群落多样性下降、丰富度上升,变形菌门、放线菌门和酸杆菌门是细菌中的优势菌群,子囊菌门、被孢霉门、担子菌门是真菌中的优势菌群。栽培3年后,苍术的根际土壤微生物呈有益菌下降、病害菌增加的趋势。

    2022年05期 No.210 221-2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8K]
    [下载次数:1067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 播期对江西晚稻产量及温光资源利用的影响

    张崇华;段里成;王尚明;张清霞;王成孜;吴风雨;杨林;

    为探究播期对江西晚稻产量和温光资源利用的影响,以荣优华占为试验材料,通过分期播种试验及对江西长序列气候资料的分析,研究播期对江西双季晚稻生育期、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和生育期内温光资源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播期推迟,晚稻产量呈下降趋势(降幅达2.0%~38.1%)。相关分析表明,有效穗数与产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0.957~0.991),穗粒数和结实率与产量在不同年份相关性存在差异。温光资源利用率和积温随播期推迟呈下降趋势,且全生育期积温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对比1991-2020年江西省晚稻安全齐穗期和成熟期可知,2006-2020年较1991-2005年赣北安全齐穗期基本无变化,赣中和赣南分别推迟2和3d;2006-2020年较1991-2005年赣北、赣中和赣南安全成熟期分别推迟11、6和6d。因此,各地应根据当地气候条件,选用生育期适宜的品种,在确保早稻成熟条件下,适时早播晚稻有利于提高产量和温光资源利用。

    2022年05期 No.210 229-2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3K]
    [下载次数:275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4 ]
  • 耕作方式对小麦赤霉病和产量的影响

    葛昌斌;秦素研;黄杰;曹燕燕;廖平安;

    为探究秸秆还田后采取何种耕作方式可以显著降低小麦赤霉病的危害,2016-2021年在河南省漯河市临颍县杜曲镇前韩村开展秸秆还田+耕作方式的定位试验,设置秸秆不还田、耕深25cm(T1),秸秆全量还田、耕深15(T2)、20(T3)、25(T4)和30cm(T5)处理,研究秸秆还田状态下微调的耕作方式对小麦赤霉病病穗率、病小穗率、病粒率、千粒重、病情指数和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T5处理的病穗率、病小穗率、病粒率、千粒重、病情指数和DON含量均是最优值(除T1外),各处理对小麦赤霉病的影响从优到劣为T1>T5>T4>T3>T2,秸秆不还田T1处理表现最优,秸秆还田下T5处理表现最优,且T1和T5处理的差异不显著。秸秆还田后T5处理的耕作方式最有利于降低小麦赤霉病的危害,高质量连年秸秆还田不会造成赤霉病流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病穗率、病小穗率、病粒率、病情指数与DON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千粒重与DON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4月份平均气温与小麦赤霉病病情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秸秆还田可以提高小麦产量,但效果不明显。

    2022年05期 No.210 235-2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6K]
    [下载次数:471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 长期和短期减施磷肥对华南双季稻产量与磷肥利用的影响

    潘俊峰;刘彦卓;梁开明;黄农荣;彭碧琳;傅友强;胡香玉;钟旭华;李妹娟;胡锐;

    通过短期和长期试验相结合,研究减施磷肥对水稻产量和磷肥利用的影响。短期试验设置常规基施磷肥(P1)、磷肥减半基施(P2)和磷肥减半且基肥和穗肥各50%施用(P3)3个处理,以常规稻粤晶丝苗2号和杂交稻晶两优华占为供试材料,进行早晚两季试验;长期定位试验包含不施磷(M0)和常规施磷(M1)2个处理,采用9年18季试验数据。短期试验结果表明,磷肥减施对水稻产量、干物质积累量与转运、磷素积累量与利用等性状指标均无显著影响。P1、P2和P3处理间土壤总磷和可溶性磷含量均无显著差异,并且田面水总磷和可溶性磷含量在全生育期内无显著差异。P1、P2和P3处理的磷素盈亏率分别为8.7%、-35.3%和-31.8%,P1处理可达到土壤磷素表观平衡。长期定位试验结果表明,M0处理的产量随种植季节数增加而下降,3年6季内M0与M1处理产量相当。根据目前稻田土壤磷含量情况,在生产上3年内磷肥减半施用,既不影响水稻产量,又可降低稻田磷素损失风险,是兼顾产量和环保的技术方案。

    2022年05期 No.210 241-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8K]
    [下载次数:447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6 ]
  • 水稻苗期不同喷淋间隔处理对其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李睿;董立强;商文奇;于广星;代贵金;王铮;李跃东;

    为探明旱育秧模式下苗期水分管理方式对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以辽粳401为供试材料,选用2种育苗载体(基质和营养土),设置3种喷淋间隔(24、48和72h),研究秧苗素质、大田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喷淋间隔由24h延长至72h,秧苗株高降低,根数增多,根冠比增大,秧苗综合素质提高。喷淋间隔72h秧苗机插后分蘖发生早,分蘖数量多,生育时期提前。在拔节期、齐穗期和成熟期,喷淋间隔72h处理的叶面积指数较高,干物质积累量较多;喷淋间隔72h处理成熟期有效穗数增加,结实率提高,实际产量最高。

    2022年05期 No.210 249-2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8K]
    [下载次数:231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6 ]

其他_征订启事

  • 欢迎订阅2023年《作物杂志》

    <正>《作物杂志》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作物学会和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主办的有关农作物的科技期刊。《作物杂志》创刊于1985年,是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首批认定的学术期刊,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农业核心期刊。

    2022年05期 No.210 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0K]
    [下载次数:4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欢迎订阅2023年《农业科技通讯》杂志

    <正>农业农村部主管,中国农业科学院主办,国家级种植业期刊,国家新闻广电总局认定的第一批学术期刊(2014)。刊号:ISSN1000-6400,CN11-2395/S,邮发代号:2-602,月刊,每月17日出版。单价:25.00元,全年:300.00元。全国各地邮局及本刊编辑部均可订阅。

    2022年05期 No.210 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3K]
    [下载次数:5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植物保护

  • 糜子对不同除草剂的生理响应机制研究

    董扬;

    为探明除草剂对糜子产量构成因素以及生理特性的影响,筛选适宜半干旱区糜子田使用的除草剂,以齐黍2号为试验材料,利用4种不同除草剂各设置3个浓度梯度进行糜子苗后喷施处理,研究了处理7、14和21d后糜子光合、生理特性及农艺性状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除草剂浓度的升高,糜子叶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游离脯氨酸(Pro)和丙二醛(MDA)含量均呈上升趋势;随着除草剂胁迫时间延长,糜子叶片中SOD活性、Pro和MDA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4种供试除草剂处理后,糜子叶片的叶绿素相对含量、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均有不同程度降低,且都表现出一定的剂量效应。除草剂对糜子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不同,对主茎粗影响较小,对分蘖有促进作用,对主茎高、千粒重、主穗粒重、主穗重及产量有抑制作用。在本试验条件下,50%2,4-D异辛酯对糜子生理及光合作用的影响较小,比较安全;苗后喷施50%2,4-D异辛酯1000mL/hm2是糜子田除草最适剂量。

    2022年05期 No.210 255-2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0K]
    [下载次数:302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7 ]
  • 根部吸收氟啶虫酰胺在玉米植株中的分布特点及对玉米蚜虫活性效果评价

    周超;张田田;杨丽娜;张勇;马冲;代伟程;吴翠霞;宋敏;

    采用水培营养液施药的方法,评价氟啶虫酰胺在玉米植株内的时空分布规律和对玉米蚜虫的活性效果。结果表明,根部吸收氟啶虫酰胺后,玉米地上部氟啶虫酰胺积累量于药后4~8d达到最大值,之后缓慢减少;根部氟啶虫酰胺持留量在药后1~2d逐渐增加,2~32d相对稳定;从对玉米蚜虫的活性效果来看,氟啶虫酰胺各浓度药后1d即表现出一定的防治效果,防效在23.33%~38.22%,蚜虫蜜露分泌数极显著低于空白对照,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氟啶虫酰胺对蚜虫防治效果逐渐增高,处理后16d,氟啶虫酰胺31.25和125.00mg/L处理的防效分别达88.60%和99.49%,蜜露抑制率分别达96.70%和99.95%,蚜虫蜜露分泌数随着药液处理浓度的提高而逐渐减少,蚜虫蜜露抑制率高于相同时间和相同浓度下的虫口防治效果。因此,氟啶虫酰胺可通过玉米地下部处理防治蚜虫。

    2022年05期 No.210 261-2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9K]
    [下载次数:341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