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贺新春;杜何为;黄敏;
在植物应对环境胁迫的反应中,钙调蛋白(CaM)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玉米(Zea mays L.)自交系B73的转录组数据克隆了一个在干旱胁迫后根系高水平表达的CaM基因,并对其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ZmCaM1基因的编码序列大小为450 bp,编码149个氨基酸。ZmCaM1蛋白不含信号肽且具有亲水性特征。在EF-hand结构域上,ZmCaM1蛋白与高粱(Sorghum bicolor L.)和水稻(Oryza sativa L.)等植物中的CaM蛋白高度保守,呈现相似的二级结构和三级结构。此外,ZmCaM1启动子序列中发现了多个与激素和非生物胁迫相关的顺式作用元件。根据蛋白互作预测和酵母双杂交结果,ZmCaM1蛋白与DNA修复蛋白RAD4互作。通过对原核表达蛋白诱导条件的优化,GST-ZmCaM1在0.1 mmol/L IPTG条件下的表达效果最佳,并经凝胶亲和层析纯化得到了GST-ZmCaM1蛋白。表达分析结果显示,ZmCaM1基因在玉米出苗期的根和叶中表达水平较高。干旱胁迫后该基因在根和叶中上调表达,涝渍胁迫后该基因在根和叶中下调表达,进一步验证了ZmCaM1基因与玉米生长发育以及非生物胁迫响应之间的联系。
2025年04期 No.227 19-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7K] [下载次数:530 ] |[阅读次数:9 ] |[引用频次:0 ] - 王丹;张志成;韩海霞;韩娜;王春勇;王正;潘孟洋;李强;王懿茜;刘宇飞;张丹;
为明确马铃薯种质资源的亲缘关系,利用SSR分子标记对63份马铃薯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共扩增到164个多态性条带,其中多态性位点145个,平均条带数为5.13个。有效等位基因数、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指数分别为1.7139、0.3927和0.5632,遗传距离范围为0.12~0.71。在遗传距离为0.180处将供试材料分为5个类群,聚类结果与区域高度一致。主成分分析表明,3个主成分的总变异量为45.04%,与聚类结果一致。利用SSR引物STL001、S192和S118构建了63份种质资源的DNA指纹图谱,并建立了二维码分子身份证。本研究为马铃薯资源利用和品种改良奠定基础。
2025年04期 No.227 29-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80K] [下载次数:603 ] |[阅读次数:6 ] |[引用频次:0 ] - 史亚兴;刘俊玲;朱贵川;赫忠友;刘辉;樊艳丽;徐丽;卢柏山;赵久然;骆美洁;
爽甜糯玉米是一种玉米新种质,其胚乳特性由糯基因和甜质基因共同控制,但甜质基因尚未被定位和克隆。本试验结果表明,爽甜糯(XT)玉米的自然晾干籽粒可溶性糖含量为62.82 mg/g,显著高于普通玉米的19.32 mg/g,但低于普甜(su1)玉米的110.9 mg/g。利用BSR-seq技术及基于籽粒皱缩特征将XT玉米中甜质基因定位到10号染色体24~68 Mb区间。比较XT玉米与普通玉米B73中候选基因Du1的全长DNA序列,发现XT玉米中du1基因在第3外显子的1455 bp位置后有5839 bp的Gypsy类LTR反转座子插入。cDNA序列分析发现,XT玉米中du1基因的转座子插入序列被大片段转录,导致转录本异常,故确定为甜质调控关键基因。该基因是du1突变体的一个新等位变异,针对基因突变位点开发的KASP分子标记能够高效区分du1du1、du1Du1和Du1Du1 3种基因型。
2025年04期 No.227 4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7K] [下载次数:210 ] |[阅读次数:3 ] |[引用频次:0 ] - 黄杰;王君;曹燕燕;葛昌斌;廖平安;乔冀良;周扬;张振永;孙先业;
于2020-2023年,以漯河市农业科学院选育的5个小麦新品种及2个对照品种为试验材料,测定其干物质积累和含水率的动态变化,明确不同小麦品种籽粒灌浆、脱水特性与产量的关系,为培育灌浆快、脱水快的少(免)晾晒小麦品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不同小麦品种花后不同时期的灌浆速率有明显差异;快增期的平均灌浆速率和持续时间是整个灌浆期的关键因素;漯麦49、漯麦50和周麦18灌浆起始势较大,平均灌浆速率、渐增期和快增期的平均灌浆速率较高,花后29 d千粒重达42 g以上,灌浆完成较快,花后41 d千粒重和产量较高;漯麦26在3年不同灌浆时期千粒重均较低;漯麦36在不同年度间千粒重表现不一致;千粒重与平均灌浆速率、渐增期持续时间、快增期平均灌浆速率呈显著正相关。小麦生理成熟期至收获期,籽粒平均含水率呈“慢―快―慢”下降趋势,在花后39 d降幅最大;不同小麦品种之间籽粒含水率和脱水速率差异显著;漯麦49、漯麦50和周麦18生理成熟后平均脱水速率较快,漯麦26则较慢;收获期籽粒含水率与生理成熟期籽粒含水率呈正相关,与生理成熟后的平均脱水速率、2~4 d平均脱水速率呈显著负相关。综上所述,漯麦49、漯麦50、周麦18是灌浆、脱水过程协调较好的品种;可将花后29 d千粒重>42 g作为衡量小麦灌浆速率的标准,花后39 d平均含水率作为衡量小麦脱水速率的指标。
2025年04期 No.227 49-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4K] [下载次数:503 ] |[阅读次数:5 ] |[引用频次:0 ] - 高树广;徐东阳;胡敏杰;王瑞霞;张春花;徐博涵;李伟峰;张留平;
为筛选芝麻遗传育种和品质改良优异种质,以收集保存的190份芝麻种质资源为材料,利用近红外光谱法测定了含油量、蛋白质和脂肪酸含量。结果表明,筛选出具有优良性状的种质资源45份,通过主成分分析和TOPSIS法,评价出综合品质性状相对优良的种质资源19份。各品质性状变异系数在1.03%~10.98%,其中亚麻酸变异系数最高,花生酸变异系数最低。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含油量与蛋白质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r=-0.741),油酸与亚油酸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r=-0.936)。灰色关联度分析表明,含油量与糖含量关联度最大,蛋白质、油酸含量与花生酸含量关联度最大。
2025年04期 No.227 58-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5K] [下载次数:162 ] |[阅读次数:4 ] |[引用频次:0 ] - 李亚婷;贾世琦;姚立蓉;张宏;司二静;杨轲;孟亚雄;马小乐;李葆春;王化俊;郭刚刚;汪军成;
分析2000-2024年全国审定(登记)的347份皮大麦品种基本性状变化趋势,为高产优质大麦新品种选育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审定(登记)品种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育种单位以地方农科院以及高校等科研院所为主力;统计发现5个高使用频率直接亲本,表明全国大麦审定(登记)品种的遗传基础较窄;育种方法普遍采用常规育种手段,后续仍需丰富育种方法;春大麦区啤酒大麦占比最高,冬大麦区啤酒大麦和饲料大麦品种数量接近;春大麦区全部为春性品种,冬大麦区育成品种中春性品种占比为67.08%;春大麦区的新疆干旱荒漠春大麦区平均产量最高,冬大麦区的黄淮冬大麦区平均产量最高,冬大麦区产量年均增加17.33 kg/hm~2,千粒重基本不变,穗粒数大幅度上升,春大麦区千粒重呈上升趋势;春大麦区啤酒大麦的α-氨基氮含量均值高于冬大麦区,两生态区的啤酒大麦库尔巴哈值处于较好水平。自2008年后,抗病品种比例逐年提升,基本保持在70%以上,条纹病抗性最突出。在今后的大麦育种过程中需突破常规育种方法,以期在高产、优质、高效和安全的主要育种目标上获得新成就。
2025年04期 No.227 65-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1K] [下载次数:122 ] |[阅读次数:3 ] |[引用频次:0 ] - 窦阳;陈君燚;任淑敏;康国章;王黎明;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技术对121份自选高代小麦品种(系)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HMW-GS)进行鉴定,并对其亚基种类与组合类型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1份小麦品种共出现了9种亚基类型,其中Glu-A1位点包括1和N两种类型;Glu-B1位点包括7、7+8、7+9、13+16共4种类型;Glu-D1位点包括5+10、4+12、2+12共3种类型。121份小麦品种(系)共有10种亚基组合,其中1/7+8/5+10亚基组合类型最多,其频率为52.90%;其次是1/7+9/5+10、1/7+8/2+12、1/7+9/2+12,出现频率依次为23.14%、9.10%、5.79%;其他亚基组合类型频率低于5%。品质得分评判结果显示,所有品种(系)品质得分介于5~10分之间。研究表明,121份小麦新品种(系)的HMW-GS位点表现出较为丰富的多样性,优质亚基5+10出现频率最高,发现稀有亚基13+16,未发现有优质亚基2~*、14+15、17+18。
2025年04期 No.227 75-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9K] [下载次数:244 ] |[阅读次数:6 ] |[引用频次:0 ] - 吕树立;田壮博;丁芳;吕卓阳;
为准确评价芝麻品种商芝6号的丰产稳产性、适应性以及综合性状表现,促进其生产推广和育种利用。基于商芝6号在黄淮区域2年11个试验点的田间试验数据,利用GGE双标图和TOPSIS法对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商芝6号2年的平均脂肪和蛋白质含量分别为54.02%、21.50%,综合抗病性为抗茎点枯病、高抗枯萎病;丰产稳产性分析表明,商芝6号2年的丰产稳产性综合评价均优于对照豫芝4号,分别居第1和第4位;适宜种植区域分析表明,商芝6号2年均具有较高的产量表现,且在黄淮区域适宜种植试点较多;品种产量、品质和抗病性综合评价表明,商芝6号2年分别排在第1和第3位,均优于对照品种。综上所述,商芝6号丰产稳产性较好,品质优,抗病性强,综合性状优良,适宜在黄淮区域以及相似生态环境推广种植。
2025年04期 No.227 80-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8K] [下载次数:115 ] |[阅读次数:4 ] |[引用频次:0 ] - 杜冰;杨馥熔;王成;郭浩杰;张富厚;孟超敏;
为探明影响谷子籽粒钙含量的关键指标,对66个谷子品种籽粒钙含量和9个农艺性状、11个品质性状进行变异性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66个谷子品种籽粒钙含量平均29.01 mg/100 g,其中金谷5号(45.75 mg/100 g)和豫谷47(43.95 mg/100 g)籽粒钙含量最高。9个农艺性状的变异范围为7.56%~22.32%,11个品质性状的变异范围为1.45%~39.61%。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前6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79.689%,其中第1主成分的贡献率最高。聚类分析将66个谷子品种划分为3个类群。相关性分析表明,谷子籽粒钙含量与农艺性状间无显著相关性,而品质性状中蛋氨酸、亮氨酸和色氨酸含量对籽粒钙含量有显著正向效应。
2025年04期 No.227 87-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7K] [下载次数:75 ] |[阅读次数:7 ] |[引用频次:0 ] - 陈明辉;徐豫;黄志强;王俊青;张保青;
探讨冷胁迫(0℃)条件下果蔗基因表达谱的变化,为果蔗抗寒育种、引种及栽培提供理论依据。采用高通量测序平台对对照组(25℃)和冷胁迫处理组(0℃)条件下果蔗进行转录组测序。对测序数据进行分析,筛选响应冷胁迫的茉莉酸代谢途径关键基因,对鉴定出的重要基因进行表达量的qRT-PCR验证。结果表明,低温胁迫处理后,2组样品通过筛选共获得321个差异表达基因(DEGs),其中167个基因上调,154个基因下调。GO功能富集分析显示,DEGs显著富集于催化活性、结合、代谢过程、细胞过程和细胞器等条目。KEGG途径富集分析发现,角质和木栓质合成、光合作用、脂肪酸代谢、淀粉和蔗糖代谢以及植物激素信号转导等为果蔗响应冷胁迫的重要代谢通路。qRT-PCR分析表明,冷胁迫后果蔗茉莉酸代谢途径相关基因SoPYL1、SoOPCL1、SoAOC1、SoLOX3、SoAOS1和SoMYC2均上调表达,该结果与转录组测序变化趋势相似,同时进一步证实了RNA-seq数据的准确性。
2025年04期 No.227 95-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7K] [下载次数:487 ] |[阅读次数:9 ] |[引用频次:0 ] - 孙宪印;张继波;吕广德;亓晓蕾;孙盈盈;米勇;牟秋焕;尹逊栋;王瑞霞;钱兆国;高明刚;
干旱是严重影响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生产的普遍性问题。为探讨在干旱胁迫条件下,从不同小麦品系中筛选抗旱性强且具有高产稳产性基因型的方法,于2022-2023年,以14个不同基因型小麦品系为材料进行研究,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雨养和灌溉条件2个处理,每处理3次重复。以小区产量为基础,采用抗旱系数、抗旱指数和GGE双标图比较不同品系产量特性。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品系旱地产量和抗旱指数存在极显著遗传差异;旱地产量、抗旱指数和抗旱系数三者相互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在方差分析的基础上,比较不同基因型品系的丰产性参数、稳产性参数及在GGE双标图中的位置,筛选出V14和V2为高产稳产基因型。因此,在旱地和补灌条件下,抗旱参数比较结合GGE分析的方法可以用于更好地评价不同基因型小麦的抗旱性、高产稳产性及适应性。
2025年04期 No.227 104-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8K] [下载次数:163 ] |[阅读次数:9 ] |[引用频次:0 ] - 王生态;赵宝勰;杜世坤;李雨阳;俞华林;李榕鑫;
为研究胡麻在大田条件下中度盐碱地处理中11个主要性状的表现,以14个胡麻品种为材料,应用多元分析方法对胡麻品种各性状进行综合分析。联合方差分析表明,盐碱处理对胡麻的株高、分茎数、有效果数、每果粒数和产量等性状有极显著影响,对千粒重、单株粒重有显著影响。耐盐指标分析表明,各性状的耐盐指数存在较大差异,除工艺长度、果层厚度和每果粒数外,其余性状的耐盐指数均小于1。对耐盐指数的隶属函数值进行主成分分析,将11个性状归纳为5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89.30%。根据综合耐盐指数进行聚类分析,将14份胡麻材料聚为5类,其中,陇亚13号和陇亚16号为极强耐盐型品种,陇亚15号为强耐盐型品种,可以在同类型土壤区种植。各性状耐盐指数与综合耐盐指数的相关性分析表明,有效果数、分茎数和果层厚度与D值相关性最高,可作为胡麻耐盐性评价的关键指标。
2025年04期 No.227 111-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5K] [下载次数:265 ] |[阅读次数:7 ] |[引用频次:0 ] - 殷君华;邓丽;郭敏杰;苗建利;胡俊平;李绍伟;任丽;
为筛选丰产稳产性好、适应性广的品种,以2019和2020年国家北方片花生新品种区域试验数据为基础,通过变异分析、相关性分析和GGE双标图法对12个小粒型花生品种主要农艺性状进行分析,通过Genstat软件获取12个参试品种在各试点荚果产量的BLUP值。结果表明,经过BLUP值矫正后,某些品种荚果产量较原始产量变小,精度提高,各品种BLUP值在不同试点的变异系数均较原始值变小。各品种在不同试点的农艺性状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性状受环境影响程度不同,侧枝长、主茎高、结果枝数、总分枝数、单株总果数、单株饱果数、百果重和荚果产量受环境影响较大,百仁重、出米率和生育期受环境影响较小。变异分析显示,出米率和生育期变异系数较小,单株总果数和单株饱果数变异系数较大,其中,商花588(G10)的主茎高和侧枝长变异程度最大,变异系数分别为35.22%和30.76%,总分枝数变异最大的是濮花66号(G9),结果枝数变异最大的是花育20号(G1),结果枝数和单株饱果数变异最大的是花育655(G4)。由相关性分析可知,荚果产量与百仁重、百果重、出米率、生育期均呈极显著正相关,说明这4个农艺性状是提高小粒花生产量的关键因素。GGE双标图显示,濮花66号(G9)丰产稳产性综合评价最好,冀农花16号(G6)和开农111(G7)适宜种植区域较多。
2025年04期 No.227 118-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4K] [下载次数:211 ] |[阅读次数:5 ] |[引用频次:0 ] - 刘宣宣;郭瑞士;董蒙蒙;朱柯颖;朱晓品;王丽;王宁;
为探究棉花幼苗期耐涝生理响应机理,以耐涝品种中棉9001(ZM9001)和敏涝品种中4847(Z4847)为材料,比较2个品种涝渍及恢复期生理响应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涝渍处理4 d(恢复0 h)及恢复期(恢复24和72 h),ZM9001的净光合速率(P_n)、气孔导度(G_s)和蒸腾速率(T_r)均显著高于Z4847,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曲线(OJIP曲线)的J点和I点均低于Z4847,脱落酸(ABA)含量显著低于Z4847。涝渍处理4 d时,2个品种间超氧阴离子(O_2~(–.))、丙二醛(MDA)含量和总抗氧化能力无显著差异;涝渍恢复72 h时,ZM9001的O_2~(–.)和MDA含量均显著低于Z4847,抗氧化能力显著高于Z4847。涝渍处理4 d及恢复72 h时,ZM9001的过氧化氢(H_2O_2)含量显著高于Z4847。涝渍处理4 d及恢复期,ZM9001的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显著高于Z4847。涝渍恢复72 h时,ZM9001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高于Z4847,且不同组织中类黄酮含量均显著高于Z4847。综上,ZM9001较Z4847在涝渍及恢复期能保持较低的ABA含量和较高的G_s与T_r,同时在恢复期通过增强抗氧化系统活性高效清除活性氧(ROS),使得ZM9001光合作用更强,因此耐涝性更强。
2025年04期 No.227 126-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5K] [下载次数:155 ] |[阅读次数:7 ] |[引用频次:0 ]
- 李喆豪;姬米源;吕梦;明博;李少昆;张海艳;谢瑞芝;
为明确不同氮肥运筹对玉米根冠协调发育的影响,基于长期定位氮肥试验平台,设置4个氮素处理(N3:300 kg N/hm~2;N2:225 kg N/hm~2;N1:150 kg N/hm~2;N0:0 kg N/hm~2),2023-2024年以郑单958和先玉335 2个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分析玉米关键生育期根冠特征。结果表明,增施氮肥显著提高玉米产量及地上部和地下部的生物量,但N2与N3处理间产量差异不显著,N3、N2、N1处理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较N0分别增加了106.5%~164.3%、87.4%~125.7%、71.8%~87.4%;根系干重峰值出现在吐丝后15 d左右,N3、N2、N1处理较N0处理分别增加了33.67%~49.67%、17.87%~21.89%、9.69%~18.38%。根冠比动态呈单峰曲线,峰值出现在出苗后45 d左右,随施氮量增加而降低,N2处理较N1、N0处理分别降低11.1%和25.7%,较N3处理增加4.1%。研究结果表明,氮肥投入影响玉米产量的增加,当施氮量超过225 kg N/hm~2时,增产效应趋于饱和。合理的氮肥运筹(中氮,N2)通过优化物质分配比例,协调根冠生长,在保障产量提升的同时提高了肥料利用效益,为玉米氮肥精准调控及可持续生产提供了依据。
2025年04期 No.227 135-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6K] [下载次数:252 ] |[阅读次数:8 ] |[引用频次:0 ] - 瞿宏悦;朱林欣;何也君;邵明宇;韩昕冉;揭雨成;邢虎成;
利用苎麻茎和根的水、无水乙醇、石油醚浸提液对处于渍水条件下的油菜进行处理,考察种子发芽情况及对油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苎麻茎或根的无水乙醇、石油醚浸提液处理能够促进渍水状态下的油菜种子发芽,分别在400 g/L和4 g/L浓度下的促进作用较强。苎麻有机溶剂浸提液处理对油菜根长和苗高的化感促进作用强于水浸提液处理。苎麻有机溶剂浸提液处理对角果期油菜渍涝胁迫也有较好的恢复效果,且苎麻根的浸提液处理恢复效果好于茎的浸提液处理。苎麻浸提液对油菜SOD和POD活性均有促进作用。
2025年04期 No.227 142-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0K] [下载次数:206 ] |[阅读次数:6 ] |[引用频次:0 ] - 杨林生;习敏;涂德宝;李忠;周永进;许有尊;孙雪原;吴文革;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定量该地区主要稻作类型水稻生产的资源投入和碳氮足迹可为水稻种植结构调整和绿色低碳生产提供数据支撑。利用2016-2020年统计数据,运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研究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苏、浙、皖3省主要稻作类型水稻生产的资源投入和碳氮足迹。结果表明,粳稻氮肥用量最高,为279 kg/hm~2,碳、氮足迹最高,分别为1.11 kg CO_2-eq/kg和13.7 kg N/t,产量较高。早籼稻氮肥用量最低,产量最低,分别为199 kg/hm~2和6371 kg/hm~2,碳、氮足迹处于中间水平。中籼稻产量最高,为8687 kg/hm~2,碳、氮足迹最低,分别为0.82 kg CO_2-eq/kg和10.3 kg N/t,氮肥用量处于中间水平。晚籼稻氮肥用量、产量及碳、氮足迹均处于中间水平。不同地区中江苏水稻氮肥用量最高,为309 kg/hm~2,产量最高,为9319 kg/hm~2,碳、氮足迹分别为0.948 kg CO_2-eq/kg和13.5 kg N/t。浙江水稻氮肥用量为216 kg/hm~2,产量7364 kg/hm~2,碳、氮足迹分别为0.989 kg CO_2-eq/kg和11.9 kg N/t。安徽水稻氮肥用量为204 kg/hm~2,产量为7414 kg/hm~2,碳、氮足迹分别为0.946 kg CO_2-eq/kg和11.1 kg N/t。由此可知,粳稻投入产出较高,碳氮足迹最高,存在较大的减排空间。中籼稻的投入较低,产量最高,碳氮足迹最低,是可推广的稻作类型。江苏水稻产量最高,投入最高,氮足迹最高,浙江和安徽水稻投入产出差异较小,碳氮足迹差异较小。
2025年04期 No.227 150-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1K] [下载次数:400 ] |[阅读次数:6 ] |[引用频次:0 ] - 李秀诗;李英桃;付瑜华;罗仁山;李守岭;尚昆;朱加保;於春;
为探索不同环境因子对薏苡产量的影响,利用不同产地来源的8个主栽薏苡品种在不同生态区进行籽粒产量鉴定,结合全生育期积温、全生育期光照、全生育期降水量、花后积温、花后日均温度、花后光照、花后日均光照和花后日均降水量共8个环境气象因子进行联合分析。结果表明,薏苡产量受生态环境和遗传特性共同决定,且与生态环境中薏苡全生育期光照、花后光照及日均光照、花后日均降水量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与花后日均温度呈极显著负相关。因此,全生育期充足的光照条件和花后日均降水量增加有利于提升薏苡籽粒产量,而开花后日均温度过高会导致薏苡产量降低。其中花后日均温度和花后日均降水量两个气象因子可解释41.0%薏苡产量变化,可以作为薏苡生产过程中品种布局和高产栽培的重要参考指标。
2025年04期 No.227 157-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3K] [下载次数:198 ] |[阅读次数:8 ] |[引用频次:0 ] - 张承洁;王丽;胡浩然;宁丽云;吴一帆;张巨松;
在南疆自然生态条件下,以‘新78’为材料,采用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主区设置3种种植密度,分别为2.0×10~5(M20)、2.4×10~5(M24)、2.8×10~5株/hm~2(M28),裂区共设4个施氮水平,分别为0(N0)、160(N1)、320(N2)、480 kg/hm~2(N3),旨在利用海岛棉源库协调性阐明利于海岛棉的种植密度和施氮量最优组合,为建立新疆海岛棉高产优质栽培技术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施氮能提高对位叶的相对叶绿素含量(SPAD值),并显著增强棉铃与其对位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降低丙二醛(MDA)含量,但N2与N3处理之间差异不大;在花后第50天,与N0相比,施氮处理棉铃与其对位叶SOD活性增幅分别为2.5%~7.5%与3.9%~7.8%,POD活性增幅分别为8.3%~22.0%与2.4%~16.1%。增密处理降低棉铃与其对位叶中SOD、POD活性并增加MDA含量,但对SPAD值影响不大;在花后第50天,M20的棉铃与其对位叶SOD活性较M24分别增加了3.1%与0.6%,较M28分别增加了5.2%与3.5%,POD活性较M28分别增加了3.5%与1.4%。M20N2与M24N2处理组合表现出较强的抗氧化能力,M24N2组合皮棉产量与籽棉产量最高,较其他处理组合的增幅分别为1.5%~43.7%与3.1%~45.6%。综上,M24N2组合海岛棉源库协同抗氧化能力强,籽棉与皮棉的产量均达到了峰值,因此施氮量320 kg/hm~2且密度2.4×10~5株/hm~2更适宜南疆地区海岛棉的种植。
2025年04期 No.227 164-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8K] [下载次数:178 ] |[阅读次数:9 ] |[引用频次:0 ] - 王兴亚;陈宇涵;张孟雯;孙琳琳;陈利容;郭玉秋;龚魁杰;
以不同脱水类型玉米品种(生理脱水慢品种郑单958,生理脱水快品种京农科728和迪卡517)为试验材料,采用大田和盆栽试验,分别在灌浆中期(吐丝后20 d)和后期(吐丝后40 d左右)施用脱落酸(ABA),研究ABA对籽粒脱水的调控效应以及调控时期。结果表明,灌浆中期施用ABA后,和清水对照(CK)相比,郑单958和生理脱水快品种(京农科728和迪卡517)在大田和盆栽试验中的平均产量分别提高5.4%和8.2%,平均千粒重分别提高5.7%和9.0%,施用ABA能够通过提高玉米千粒重和产量,生理脱水快的品种京农科728反应更加敏感。灌浆中期施用ABA会加速各品种玉米生长发育进程,提高收获时籽粒干重并降低籽粒含水量,生理脱水快的品种效果比较显著。与CK相比,生理脱水快的玉米品种生殖生长期平均缩短了4 d,灌浆速率平均提高了9.2%,收获时籽粒干物质积累量平均提高了5.4%,籽粒含水量平均降低了7.6%。灌浆后期施用ABA,各品种产量、生育进程、灌浆速率及脱水速率均无显著变化。综上,ABA能够提高玉米产量,促进玉米籽粒脱水,且ABA调控玉米籽粒脱水的关键生育期为灌浆中期。
2025年04期 No.227 173-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5K] [下载次数:485 ] |[阅读次数:9 ] |[引用频次:0 ] - 邓洲;龚晨旭;何宇轩;曾勇军;黄山;
以优质食味水稻品种柒两优2012(早稻)和泰优871(晚稻)为试验材料,设置施用化肥(NPK)、猪粪代替50%的化肥氮(1/2N+M)和石灰与猪粪有机肥配施(1/2N+M+L)3个处理,以探明石灰与猪粪配施对双季优质稻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加工品质上,与NPK相比,早稻季的1/2N+M和1/2N+M+L在2019年分别使精米率提高1.20和2.18个百分点;在2020年分别提高整精米率1.40和1.76个百分点。在外观品质上,与NPK相比,早稻季的1/2N+M和1/2N+M+L在2020年分别降低垩白粒率3.65和4.99个百分点,降低垩白度1.45和1.52个百分点;晚稻季的1/2N+M+L在2019年降低垩白度3.11个百分点。在食味品质上,与NPK和1/2N+M相比,早稻季的1/2N+M+L在2019年分别降低直链淀粉含量1.27和1.01个百分点,提高胶稠度4.74%和7.19%。与1/2N+M相比,晚稻季的1/2N+M+L在2020年降低直链淀粉含量0.89个百分点,提高胶稠度2.37%。与NPK相比,晚稻季的1/2N+M+L在2020年使消减值降低8.58%;在2019和2020年使崩解值分别提升38.04%和11.22%。在卫生品质上,与NPK相比,1/2N+M显著增加了2020年早稻精米中的镉含量;而与1/2N+M相比,1/2N+M+L显著降低了镉含量。因此,石灰与猪粪配施在提高土壤肥力的同时有利于改善双季优质稻的加工、外观、食味和卫生品质。
2025年04期 No.227 181-1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7K] [下载次数:310 ] |[阅读次数:7 ] |[引用频次:0 ] - 周琦;张靖;王振龙;施志国;邓超超;常浩;柳洋;周彦芳;
为探究河西灌区绿肥还田模式下饲用燕麦的适宜氮肥减施量,采用田间定位试验,设置6个施肥处理(CK:100%氮肥;GFN90、GFN80、GFN70、GFN60、GFN50处理分别为绿肥+90%、80%、70%、60%、50%氮肥),分析不同处理对土壤质量以及饲用燕麦光合特性、农艺性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绿肥还田和减量施氮处理能不同程度提高土壤有机质和速效养分含量,降低土壤容重,0~4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速效钾、有效磷含量较CK处理增幅分别达22.57%~33.98%、16.02%~19.91%、3.15%~29.19%;整个生育期燕麦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在开花期达到最大值,GFN90处理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增幅达3.08%~13.78%;燕麦叶片光合参数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随氮肥用量的递减整体呈逐渐降低的趋势,GFN90处理高于其他处理;GFN90和GFN80处理下饲用燕麦农艺性状(株高、茎粗、叶面积)及产量均较高,GFN90处理旗叶叶面积、产量较CK处理分别显著提高13.85%和4.40%;绿肥还田和减量施氮可有效提高燕麦品质,其中GFN90、GFN80、GFN70处理下粗蛋白含量分别较CK提高17.87%、18.52%和14.22%,酸性洗涤纤维分别较CK降低7.08%、8.43%和6.17%。综上,绿肥还田结合减量施氮10%~20%组合可有效提升土壤质量、饲用燕麦产量和品质,改善其光合特性和农艺性状。
2025年04期 No.227 188-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5K] [下载次数:261 ] |[阅读次数:7 ] |[引用频次:0 ] - 严定伟;杨建新;郭杰;梁一凡;罗菲;付光明;李军正;常剑波;张玉林;姬小明;
为探究不同保水剂对植烟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及对烤烟产量和质量的影响,通过大田试验,以不施保水剂为对照(CK),设置T1(90 kg/hm~2市售商用保水剂)、T2(90 kg/hm~2长效钾型保水剂)、T3[90 kg/hm~2自制羧甲基纤维素钠复合保水剂(AM/CMC)]和T4[90 kg/hm~2自制腐殖酸钾复合保水剂(AM/HAK)]共5个处理,考察不同保水剂对植烟土壤养分、含水率、细菌群落结构、优势菌相对丰度、主要菌门的相对丰度与土壤化学性质相关性及烤烟产量和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T4处理效果较好,在移栽后60 d时土壤含水率、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相较于CK分别提高了15.62%、19.73%、19.86%、5.08%和30.65%;较T1处理分别提高了13.81%、15.51%、14.32%、1.56%、24.07%,较T2处理分别提高了11.02%、10.85%、8.42%、0.72%、15.65%。T4处理后土壤细菌香农指数、ACE指数和Chao1指数较CK均有所提高,并且提高了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拟杆菌门(Bacteroidota)的相对丰度;主要菌门相对丰度与多数土壤因子存在显著相关关系。T4处理提高了烤后烟产量和质量。综上所述,施用AM/HAK可以改善土壤质量和细菌群落结构,提高烤烟产量和质量。
2025年04期 No.227 197-2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0K] [下载次数:511 ] |[阅读次数:6 ] |[引用频次:0 ] - 褚霈宇;韩喜财;王盼;李多;朱浩;金喜军;宋鑫玲;曹洪勋;夏尊民;王晓楠;
为探究水分胁迫下外源CaCl_2对亚麻幼苗生长及生理的影响,设置0(CK)、1(Ca1)、3(Ca3)、6(Ca6)、12(Ca12)和24 mmol/L(Ca24)等6个CaCl_2浓度处理,采用盆栽控水法,于枞形期进行根施处理。结果表明,与CK相比,Ca6与Ca12处理对胁迫下亚麻各形态参数增加的范围是27.10%~108.44%(干旱)和15.13%~66.29%(水淹);Ca6与Ca12处理在胁迫结束时均使亚麻的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降低,而在干旱胁迫下增加了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在水淹胁迫下增加了CAT活性和降低了PAL活性;Ca6和Ca12处理显著降低了干旱胁迫与水淹胁迫下的超氧阴离子、丙二醛和过氧化氢含量,降低范围分别为24.14%~98.18%(干旱)和25.16%~76.17%(水淹)。变异系数分析表明,Ca6处理的综合影响最大,分别为20.07(干旱)和25.11(水淹)。隶属函数分析表明,Ca6处理的平均得分最高,分别为0.75(干旱)和0.63(水淹)。综上,6~12 mmol/L CaCl_2预处理亚麻幼苗可有效缓解水分胁迫对其形态和生理的不利影响,其中6 mmol/L的CaCl_2是最适预处理浓度。同时,本研究也证明了CaCl_2缓解干旱和水淹胁迫的最适浓度是同一浓度。
2025年04期 No.227 206-2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0K] [下载次数:198 ] |[阅读次数:5 ] |[引用频次:0 ] - 周灵芝;周佳;李艳英;劳承英;黄渝岚;申章佑;韦本辉;吴月先;
为探究不同耕作方式和间作绿肥还田对长期连作甘蔗土壤微生物的影响,设置粉垄间作(FLJ)、粉垄单作(FL)、旋耕间作(CKJ)和旋耕单作(CK)4个处理,利用高通量测序对甘蔗3个生长期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及功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耕作方式显著影响土壤有机质含量和细菌群落丰富度,绿肥还田显著影响土壤碱解氮、速效钾、有机质和p H,生育期显著影响土壤碱解氮、速效钾、p H和细菌群落α多样性,土壤细菌多样性与p H显著相关。3个时期不同处理共有8个细菌门和1个细菌属,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酸杆菌门(Acidobacteriota)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为主要优势菌门,占比74.71%~89.58%。随着甘蔗生育进程,土壤优势细菌门占比在变化,FLJ处理变形菌门呈下降趋势,绿弯菌门呈上升趋势。3个时期土壤细菌功能有47~75种,以化能异养、好氧化能异养、纤维素分解和固氮作用为主,占比56.12%~81.74%。绿肥还田后各处理纤维素水解作用增强;成熟期FLJ处理的氮固定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增幅51.77%~113.04%。21-Feb、热酸菌属与纤维素水解作用和氮固定呈显著正相关。综上,甘蔗土壤养分、土壤细菌群落α多样性、群落结构及功能均随生育期而变化;绿肥还田能显著提高土壤碱解氮和有机质等含量,耕作方式可显著改变土壤细菌群落丰富度。
2025年04期 No.227 214-2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8K] [下载次数:417 ] |[阅读次数:5 ] |[引用频次:1 ] - 陶祖豪;王慰亲;郑华斌;向军;唐启源;
为探明水分、肥料、化学调控对晚稻机抛秧秧苗素质的影响,以农香42为供试品种,于2022年晚稻播期开展三因素的随机区组田间试验,设置不同的水分、肥料、化学调节剂及组合处理,测定晚稻机抛秧苗的株高、生物量、秧苗素质及叶绿素含量等指标。结果表明,控水能有效控制秧苗株高,但会导致秧苗素质下降;化控能有效控制秧苗株高,同时提高秧苗素质;控肥对秧苗株高及秧苗素质的影响不明显;水分、肥料及化控之间任意二因素及三因素对秧苗的株高控制有显著交互作用。综合分析表明,有序机抛晚稻育秧在水控(旱育秧、干湿交替灌溉)、肥控(钵土氮含量180 mg/kg,苗壮丰60倍液)、化控(200 mg/L烯效唑浸种12 h,15%多效唑700倍液1叶1心期喷施)“三控”组合条件下,25 d秧龄期的株高能控制在20 cm以下且秧苗素质表现最好。
2025年04期 No.227 224-2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4K] [下载次数:223 ] |[阅读次数:5 ] |[引用频次:0 ] - 李云;王静;刘艳昆;赵光辉;郑敏娜;
茎秆倒伏是影响苦荞高产优质的主要因素之一,有效降低倒伏对保障苦荞稳产具有重要意义。在大田条件下,以苦荞品种“川荞1号”为材料,研究在苦荞盛花期叶面喷施多效唑10(T1)、20(T2)、40(T3)、80(T4)、160μg/mL(T5)对苦荞抗倒伏性、籽粒产量及构成因素的调节作用,清水处理(T0)为对照。结果表明,盛花期叶面喷施多效唑显著改变了苦荞植株主茎形态及产量性状,不同浓度喷施处理主茎节数、分枝数和结实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喷施一定浓度的多效唑对苦荞有增产作用。多效唑喷施能显著降低苦荞株高和茎秆重心高度,高浓度处理(T5)较T0处理分别降低27%和49%。同时,多效唑能抑制苦荞茎秆基部节间纵向生长,茎秆基部第2节间茎粗、秆壁厚、节间密度和充实度随喷施浓度的增大而增大,T4处理茎秆基部第2节间茎粗最大,茎长最小,T5处理茎秆抗折力最大,倒伏指数最小。株高、茎秆重心高度、基部第2节间茎粗及主茎节数与茎秆抗倒伏指数呈显著负相关(P<0.05),而基部第2节间茎长、茎壁厚、茎秆密度、茎秆充实度及抗折力与抗倒伏指数呈显著正相关(P<0.05),茎秆抗倒伏指数与苦荞籽粒产量及其构成要素间均呈负相关关系,而与主茎分枝数呈正相关关系。灰色关联度综合分析表明,不同浓度处理效果为T5>T0>T4>T2>T1>T3,在本试验条件下叶面喷施多效唑80μg/mL时相关度为3.1127,在增产的同时可以有效增强苦荞的抗倒伏能力,是较适宜的防倒增产栽培措施。
2025年04期 No.227 231-2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9K] [下载次数:332 ] |[阅读次数:5 ] |[引用频次:0 ] - 董扬;闫锋;赵富阳;侯晓敏;李清泉;李青超;刘悦;兰英;杨慧莹;王冰雪;徐妍;
以谷子品种嫩选22为试验材料,设置不同播后苗前及苗后除草剂组合方案,针对不同除草处理,调查药害、杂草防除效果、谷子生长情况及土壤微生物的变化。结果显示:各除草剂方案均具有安全性。喷施除草剂试验地块土壤细菌呈现抑制―促进―逐渐恢复的过程,真菌呈现抑制―恢复的过程,放线菌呈现抑制―缓慢恢复的过程,谷子收获后,3种微生物量均与未喷施除草剂地块无显著差异。只喷施苗后除草剂的杂草防除效果显著好于只喷施播后苗前土壤封闭除草剂处理,同时喷施封闭除草剂和苗后除草剂的杂草防除效果显著好于只喷施单一除草剂;单嘧磺隆除草剂的鲜重防效和株防效显著好于扑草净。综合比较得出除草方案T5处理(单嘧磺隆作为封闭土壤除草剂,烯禾啶+氯氟吡氧乙酸异辛酯作为茎叶除草剂)表现最好,在15 d时株防效可达92.5%,鲜重防效可达92.8%,在30 d时株防效为84.0%,鲜重防效为83.3%,高于或显著高于其他处理。T5处理生长指标和光合特性具有明显优势,其产量最高(4217.0 kg/hm~2),高于或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及对照。
2025年04期 No.227 238-2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1K] [下载次数:386 ] |[阅读次数:6 ] |[引用频次:0 ] - 张智涵;姚杰;张占田;卞福花;张紫然;陈平;陈海宁;刘保友;
为探究5-氨基乙酰丙酸(5-ALA)对干旱胁迫下黄瓜苗期生长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以黄瓜品种阿维斯特为试验材料,在5个浓度(0、10、25、50和75 mg/L)处理下,测定了黄瓜苗期形态指标、生理活性指标及土壤酶活性。结果表明,连续3次根施300 m L(间隔7 d)25 mg/L的5-ALA能显著促进干旱胁迫下黄瓜幼苗生长,增加黄瓜幼苗生物量,提高黄瓜幼苗根系活力;同时提高黄瓜幼苗抗氧化酶活力和渗透压调节物质含量,增强黄瓜抗旱性;此外,还能显著增加土壤磷酸酶、硝酸还原酶、蔗糖酶和脲酶活性。
2025年04期 No.227 245-2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5K] [下载次数:584 ] |[阅读次数:4 ] |[引用频次:0 ] - 雒兴刚;万海元;安丽蓉;李永海;雒兴玉;张学凯;梁维云;朱建强;
探究不同春小麦品种与施氮量在垄作条播栽培下对其边行生长及行间竞争机制的影响,以实现垄作春小麦的高产高效生产。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以春小麦品种陇春42号与武春10号为供试材料,设0(N0)、180(N1)、210(N2)、240 kg/hm~2(N3)4个施氮水平,研究品种与施氮量对春小麦边行优势、耗水量、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品种与施氮量显著影响边行优势,影响程度为边行>次边行>中间行,陇春42号的边行产量与小区产量均高于武春10号;施氮量能显著影响各行小麦的生长指标,在不同品种和施氮处理下,小麦株高、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单株根干重、单株干物质、千粒重及单株产量等指标均表现出显著的边行优势,并随施氮量的增大边行优势指数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陇春42号与武春10号单株产量在N2条件下边行优势最为显著,边行较中间行增产分别达到26.84%、30.63%;2个品种随施氮量的增大,耗水量呈增加趋势,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在N2处理下达到最大,与N0相比较,N2处理下陇春42号、武春10号的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了23.05%、20.51%。综上所述,垄作条播栽培下,春小麦陇春42号和武春10号在施氮量210 kg/hm~2(N2)下均能显著提高边行优势,但陇春42号在该处理下有较高的籽粒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
2025年04期 No.227 251-2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1K] [下载次数:209 ] |[阅读次数:5 ] |[引用频次:1 ] - 彭雨情;向世鹏;陈治锋;刘杰;胡俊杰;李洋洋;周世民;周智;李强;
为明确湖南长沙宁乡雪茄烟种植区雪茄烟适宜的移栽期,以雪茄烟品种“长选1号”为试验材料,设置5个移栽期处理,分别为T1(2月26日)、T2(3月8日)、T3(3月18日)、T4(3月28日)和T5(4月7日),进行了不同移栽期对雪茄烟生长、光合参数及碳氮代谢关键酶活性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移栽期的后移,各处理的生育期逐渐缩短,T5处理生育期比T1处理短23 d,烟株田间生长状况逐渐变好,T4和T5处理表现较优,且干物质积累高于其他处理。随着移栽期后移,光系统Ⅱ利用效率、光化学猝灭与相对叶绿素含量呈下降趋势,非光化学猝灭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移栽后期60和70 d时,T1处理硝酸还原酶(NR)活性较高,分别为69.61、47.99 U/g;可溶性酸性转化酶(S-AI)活性在不同时期差异较大,T3和T4处理整体较稳定且较优,T5处理在各时间段活性均较低;蔗糖磷酸合成酶(SPS)活性在不同移栽期均逐渐降低,50、70、80 d时T2处理均最高,T5处理活性较低。经济性状中产量与中上等烟比例最高的均为T4处理,分别为1999.48 kg/hm~2和81.33%。综上,初步认为宁乡烟区雪茄烟最适移栽期在3月28日-4月7日。
2025年04期 No.227 259-2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1K] [下载次数:333 ] |[阅读次数:5 ] |[引用频次:0 ] - 吴凤婕;侯楠;齐翔鲲;杨克军;付健;王玉凤;
以鲜食玉米品种金糯262和京科糯2000为供试品种,于2023年5-10月在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农学院盆栽场进行盆栽试验。设置4个氮肥水平,分别为0(N0)、150(N1)、225(N2)、300 kg/hm~2(N3),研究不同施氮量对糯玉米主要营养品质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金糯262适采期在吐丝后20~25 d,京科糯2000适采期在吐丝后20~30 d,金糯262在N1处理下达到优质高产,京科糯2000在N2处理下达到优质高产。因此,半干旱地区糯玉米采收应在吐丝后25 d左右最佳,同时150~225 kg/hm~2是适宜半干旱地区糯玉米种植的氮肥用量。
2025年04期 No.227 267-2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6K] [下载次数:688 ] |[阅读次数:4 ] |[引用频次:0 ]